濟寧新聞網訊(記者 崔相遊 通訊員 姜業寶)在梁山縣韓崗鎮有這麼一位“戲瘋子”,放棄退休後的安逸生活,變賣家產自掏腰包辦劇團,爲附近的父老鄉親義務演出。

早上八點多鐘,張莊村的文化廣場被村民們圍的水泄不通。村東頭67歲的賈志成急忙催促老伴搬着凳子到村廣場觀看“不老松”劇團的演出,他說:“前些日子齊魯電視臺播放了他們的演出節目,這次咱也一飽眼福。” 賈老漢所說的“不老松”劇團,就是韓崗鎮鄭莊村69歲退休黨支部書記張興菊自掏腰包創辦的文化藝術團。

說起張興菊創辦藝術團的事,韓崗鎮文化站站長韓燕滔滔不絕。2002年張興菊退休後,發現村裏許多老年人除幫兒女們接送孩子上學外,成天無所事事,經常聚在一起打撲克、嘮家常、看電視,還有些人不甘寂寞對別人評頭論足、說長道短、招惹是非。他們想玩沒地方、想樂沒人陪,晚年生活枯燥乏味。針對這種現象,張興菊便萌發了建一處老年文化活動室的想法。他說服老伴騰出自己的正房,拿出500多元,購買桌椅、象棋、撲克,還找來許多報刊雜誌供老人們閱讀。2014年張興菊因胃病發作住進醫院,他就把鑰匙交給老友,讓活動室正常開放。

2015年張興菊大病初癒後,從電視新聞節目中得知省、市、縣號召加大了村文化建設和發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倡議,引起他的極大興趣,結合近期鎮黨委、政府開展的文化惠民、文化樂民、文化育民活動,要求廣大黨員積極投身村文化建設當中。他想,本村70年代成立過戲曲演唱隊,現在演唱隊雖散,但有些人還在,如果把他們重新組織起來,成立一個劇團,與現行的秧歌隊、廣場舞結合起來,農村文化精神生活一定會豐富多彩,既是響應黨和政府號召、建設鄉村精神文明的重要舉措,也能發揮黨員的餘熱,給老百姓帶來歡樂。

於是,他把創辦劇團的想法告訴了老伴,老伴李月玲說:“建劇團容易,找個場所難,村裏沒房沒錢怎麼建?你不能再像前幾年賣了家產辦學校那樣,把咱的養老錢拿出去建劇團。”老伴一席話反而提醒了張興菊,他語重心長地對老伴說:“現在鎮裏開展文化建設,繁榮農村文化生活,村裏沒錢,咱不能看着村裏作難,我是一名黨員幹部,退休了政府還給咱退休錢,咱出點錢理所應當,建好後咱也跟着歡樂,不僅村裏的老年人有個好去處,而且還能幫其他村的老年人有個文化娛樂的場所,既替村裏解憂,也爲老年人解了愁,還把政府的號召落實到位,一舉多得。”一席話說得老伴連連點頭。

很快,張興菊找到幾位熱衷戲曲的老友,將自己的想法一說便得到大家的支持。2016年春節剛過,張興菊在村幹部的支持下,在自己近1畝的廢棄坑塘上投資11萬多元建起400平方米的彩鋼房作爲戲院,同時又把附近8個村以及東平、汶上兩縣6名能吹拉彈唱的能人邀請過來,從此鄭莊村每天鑼鼓喧天,樂曲悠揚,不僅吸引了衆多老年人觀看,一些喜歡戲曲的年輕人也躍躍欲試。

在排練演出期間,有些隊員們因天氣一時回不去,張興菊就留他們喫住,從不讓村裏負擔。隊員們看到張興菊身患重病仍全身心用在劇團上,都主動自覺地認真學習,劇團很快就成爲當地小有名氣的藝術團。許多村的秧歌隊成員看到藝術團備受羣衆喜愛,紛紛加入到他們的行列。就這樣,劇團由原來十幾人擴大到了三十幾人,成員平均年齡70歲,遍佈3縣5鎮16個村。隨着人數的增多、劇團的擴大,原來的一些設備不夠用,這時張興菊又拿出3萬多元建設室內大舞臺購買臺幕音響,增加電器、供水等設備,滿足劇團的需要。很快,劇團發展爲集戲曲、舞蹈、秧歌、廣場舞爲一體的大型藝術團,鎮領導專門給他們起名叫“不老松”藝術團,如今的“不老松”藝術團已成爲全鎮文化建設的一道靚麗的風景。

劇團成立3年來,他們不僅每年擔負全鎮62個村的巡迴演出任務,而且還要接受附近鄉鎮和單位的許多慶典活動義務演出。同時每到國慶、重陽、元旦、春節等重大節日,張興菊都帶着他的團隊到鄉鎮敬老院慰問演出,每年演出達300多場次。

張興菊說:現在我們藝術團不僅表演傳統戲曲,還能自編多個現代節目如《免彩禮》、《孝母親》、《喜事新辦》等移風易俗戲曲,還有2名女演員因表演出色被汶上、肥城劇團選走。每次送戲下鄉方圓數十里的村民都趕過來聽,有時聽完一場不過癮,還鼓掌要求加演。演員們說看到那麼多羣衆喜歡,一切付出都值得。

“只要他們不外出,我們經常過來聽戲,感覺唱的比電視上還好。”鄭莊村村民韓大爺連連說:“自己年輕時就喜歡聽戲,如今在家門口就能聽上戲,老支書退休不退志,替俺村民辦了件大好事。”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