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 者 按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全区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全参与、广覆盖、增实效,知行龙川现推出“党课主播”第二季,展示全区“喜庆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聚焦解放思想推动发展”微党课决赛中,来自各镇优秀主讲人的党课风采。本期党课主讲人葛党萍,来自宜陵镇。

  

  ▲《消失的炊烟》

  

  消失的炊烟

  宜陵镇焦庄社区副书记 葛党萍

  2013年宜大路改造,我社区倪会计家在拆迁之列。她家有一大锅灶,已有40多年历史,临拆之前,倪会计做了最后一顿大锅饭,邀请社区部分工作人员前去小聚,我也在受邀之列。酒席间,我们一边品尝美酒,一边听倪会计娓娓叙说关于锅灶的往事。

  旧时乡下,每家每户都会在厨房一隅支有一口大锅灶,或烧草或烧柴。一般烧草较多,烧柴较少,而草以稻草或麦秆居多,但木柴和豆荄最熬火。草是按户分的,有人家柴火不够烧时,也会让自家孩子去路边耙点草回来。那时的乡村,秸秆是个宝,谁还舍得在田间焚烧?村民们家前屋后都有草堆,那是我们孩童时代玩耍的天堂,追逐、打闹、捉迷藏,有时运气好,还能捡到老母鸡下的蛋。那时人们过的是鸡犬之声相闻的田园生活,享受的是听取蛙声一片的惬意时光。

  家中的锅灶都是请人来支。支锅灶是个技术活、细巧活,不是随便找一个瓦匠师傅就能完成的。听老一辈人说,支锅可不能找姓马和属马的,他们支的锅会惹蚂蚁,照此说法,支锅前,主家还得打听支锅匠的生辰八字?手艺精的师傅,支的锅灶既拔火也拔烟,既省柴火还省时,有的师傅还能描上一些图案。庄户人家要支锅,先看好日子,提前去预约。到了开工那天,支锅匠早早来到主家,先将买好的两口锅反扣在地上,沿锅沿用生石灰在地上画两个圈,然后用土墼和砖头夹杂着砌,一头紧挨墙壁,另一头向外伸展,有曲线与弧度,还有飞檐,一大一小两个锅膛,锅膛大有讲究,支得好,火旺。安上两口铁锅,锅是论丈的,这里的丈不同于丈量土地的丈,约定俗成罢了。两锅之间安一汤罐,靠大锅膛的热度带热,但汤罐的水一般不喝,主要用来洗锅抹盘,洗脸、洗脚。烟道非常重要,曲里拐弯,直通屋顶。灶台起先用石灰和纸筋搅拌了抹,光滑平整好看,有钱的人家后来改用水泥,改革开放后流行贴瓷砖,更加雅致洁净。我家人多,锅灶旁还安有风箱,拉动风箱,可以将灶火烧得更旺。

  支锅人家讨吉兆,当天要吃新锅饭的,称作“暖锅”。支锅匠心里有数,不会耽误启用的,好客的人家一般都留支锅匠喝两杯小酒。说实话,新锅饭并不十分好吃,颜色黑,还有淡淡的铁锅味,但就是这淡淡的铁锅味至今都让我回味无穷。那个时代,锅灶文化是丰富多彩。耳熟能详的是“汤罐的水——带就带热了”,听到小孩子喊:“不得了啦,锅瀑啦!”大人们会逗孩子玩:“快去拿磨盘,压住!”做菜的不停掀锅盖,烧火的会说:“掀一掀,三个把子不够添。”如果谁在锅膛门口不小心被火叉、火钳烫了手,也有人会说:“小乐(烙)啦。”吃新锅饭时,如遇小孩上坐,大人们定会说,“不得了了,小瘌子爬上岗子了,无法无天。”

  黄昏的炊烟最让人陶醉。“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夕阳下的农村,炊烟有时扶摇直上,使人想起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千古名句;有时四处飘散,好一幅韩翃笔下“轻烟散入五侯家”的逼真画面。于是,空气中便弥散着一缕缕怡人的草灰香。炊烟是人间烟火,有炊烟的地方就有人家。

  正像许多地方一样,家乡的土地养活不了太多的人,随着一波又一波的打工浪潮,家中的人口逐渐减少,大锅灶也逐渐被煤球炉所替代。由于烧煤安全系数低,新闻中时有煤气中毒的报道;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液化气开始占领农村市场。液化气虽然好,但也会碰上烧菜中途突然断气的尴尬。前不久,我社区启动燃气安装工程,要不了多久,安全、经济、环保、方便的天然气就会输入寻常百姓家。

  由于时代的进步,厨房也在革新,现在人们几乎看不到炊烟了。我曾经带女儿登上高楼,想鸟瞰万家炊烟的美景,终未如愿。我女儿随女婿在包头就业,每逢去看女儿,当列车途经偏远的小山村,当遥见炊烟从那似曾相识的地方安详地升起,我便不由自主地想起了童年,想起了母亲,想起了母亲那推拉风箱的呼啦、呼啦的声音。

  四十年的时光,随烟飘逝了,但童年的炊烟始终漂浮在我的心头

  倪会计的叙说戛然而止,我陷入了沉思,改革开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变,新事物替代旧事物这是历史的必然,古老的东西正在慢慢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但留下的却是刻骨铭心的记忆和乡愁。

  传播思想 实践理想

  『知行龙川精彩无限』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