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航展开幕前,我们介绍了中国电科14所将要参展的“三面阵”机载有源相控阵火控雷达。航展期间,我们也走访了14所的展台,14所展出的机载火控雷达无论是品类和技术特点都远远超出外界意料。

除“三面阵”雷达,14所还展出了“机相扫”机载有源相控阵火控雷达,这是什么概念呢?简单的说,14所这么一个单位就把全世界的主流机载有源相控阵技术给造出来了。今天,就来说说14所将机载有源相控阵技术“一锅端”背后的意义。

关于机载有源相控阵火控雷达大家不会陌生,这是新一代战机最核心的技术之一,它让战机的战场感知能力大幅提升。高度灵活的雷达波束不仅赋予战机更强的探测能力,并随之带来电子战、通信等一系列附加技能,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战机原有的航电结构。

但机载有源相控阵火控雷达的研发并不容易,有源相控阵火控雷达技术上世纪就有了,但真正搬到战机上实用化也是本世纪初的事情。目前世界上仅有少数国家能够研制,而且能真正做好、又完全激活此类雷达潜力的就更少。

一般认为,目前我国的歼-20、歼-16以及歼-10C战机都使用了有源相控阵雷达技术,使用规模仅次于美国。2016年珠海航展上,14所展出了KLJ-7A型机载有源相控阵火控雷达,国产机载有源雷达首度对外展出,引发了外界极大关注。

美国作为机载有源雷达的最大用户,它的使用方式(即倾斜放置有源雷达天线)在国际上算的上最具代表性的使用方式,我国现役战机应该也都用着类似使用方式;俄罗斯和欧洲则另辟蹊径,俄军工在苏-57上使用了“三面阵”天线以求获得更大的探测视野,欧洲人为了达到扩大探测视野的目的则保留了传统的机扫方式,但天线采用全新的有源相控阵技术。

本次珠海航展上,14所一口气展示了俄罗斯、欧洲仍在试验的技术,证明了自己在这个技术领域的“全能”能力。如果说2016年的展示只是“解决有无”的话,那么此次航展则是完全放开,开始玩“花样”了。

按照14所的说法,本届航展上的2款雷达是为现代战机提供突破传统视野局限的“广角”解决方案。 “三面阵”版KLJ-7A的探测视野可以达到±150°(即300°),在国际上首屈一指;“机相扫”版KLJ-7A的探测视野可以达到±100°(即200°),与欧洲产品相当。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不能直接测量,但14所展出的两款“广角”KLJ-7A雷达天线几乎可以说是世界上最轻薄的,充分体现了中国机载雷达的技术水平。14所的人员介绍说,正是有了这个技术基础,“三面阵”、“机相扫”雷达的研发才能水到渠成,这些产品绝不是简单加天线就能堆砌出来的。

那么14所一下子弄这么多“花样”是为了“全能”而去“全能”么?当然不是,这背后又蕴含着中国军工的另一大喜人进步,那就是在技术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后,中国军工已经不再以简单的先进技术堆砌作为发展动力,而是寻求以实战需求带动技术发展。这在两款“广角”KLJ-7A雷达上就体现的十分明显。

14所发布资料显示,其极大丰富了战机的作战灵活性以及战场生存力,这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其一,“广角”可助战机在实战中实现“敏捷脱离”,即在大角度、高机动状态下可靠稳定地跟踪目标和制导先进空空导弹,这样己方能做到“边跑边打”,生存能力大大提升。除了更广的探测能力,这是目前欧洲国家宣传其“机相扫”雷达的主要说辞;

其二,利用机载雷达探测目标所仰仗的多普勒原理,“广角”可帮助战机在某种情况下实现一定程度上的“隐身”。这主要是通过“广角”探测能力,让己方战机实时掌握敌机动态,从而让己方可以规划航线使飞机与对方速度矢量重合,这样己方在敌机雷达中就相当于地杂波,无法被探测。这个原理大家都是知道的,传统空战中战机高机动脱离目标也是利用类似原理,但要连续将自己隐藏在地杂波当中还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航展期间,我们根据相关材料向技术人员询问时,得到的回复是已经解决的相关问题可以想象,如果歼-10、歼-11B这些较早的战机如果也升级采用“广角雷达”,那么战术使用无疑将更灵活;

其三,通过多部“广角”雷达的整合,一定程度上可以让飞机编队化身“小型预警机”。据介绍,机载有源相控阵火控雷达由数以千计的T/R组件,这些组件既可以探测,又可以电子战、通信,“广角”KLJ-7A只需将几个组件作为通信之用,就可以将几部雷达联网,实时、自动的进行组网探测,某种程度上担起预警机的功能。

应该说,在进入需求带动技术发展的阶段后,中国的机载有源相控阵火控雷达技术无疑已经真正迈入世界先进水平行列。珠海航展闭幕当天,歼-20打开弹舱大方“亮剑”备受瞩目,而雷达作为战鹰之眼,无疑是“亮剑”的前提,这样的组合才是真正的最终战斗力。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