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种气氛恰到好处的引导观众走向电影要表达的感情层面,一来为叶问与叶正的父子矛盾做铺垫,二来告诉观众叶问系列的终结以及咏春拳大师的离去。既表达了叶问对过往的经历的回想,也牵起观众对《叶问》电影满满的情怀。

传奇终要落幕,经久不衰方为经典。《叶问4》宣告了《叶问》系列的结束,虽有万分不舍,但逝去的青春也无法挽回。

《叶问4》中叶问也两鬓斑白,从《叶问1》中的青春热血、幽默风趣,再到《叶问4》中的英雄迟暮、和蔼可亲;从功夫的升华再到情感的升华。电影最终想表达的是有血有肉的情感,有情感的电影才值得大家回忆,才能成就经典。

《叶问4》较以往系列中更多的贯穿着感情这条线,父子情。整部电影除了打斗场景,无不体现这哀伤的情绪。电影中的叶问仍然深沉少语但欠缺往年的幽默,整部电影唯一的冷幽默应该只有一个镜头。叶问与肥波打电话,肥波说外国的空气特别好,地广物博,没有香港房子那般的人挤人。叶问听着肥波的话,冷不禁的转头看了一下窗外,外面的景象跟家里的景象又有哪般的不同呢?电影隐隐约约在表达着一种爱国情绪,其实外国的月亮跟中国一样圆。

电影的一开始就把叶问得了癌症的信息表达出来,使整体故事变得较为沉重,没有欢声笑语,没有轻松诙谐,至始至终都营造着冷而静的气氛。这种气氛恰到好处的引导观众走向电影要表达的感情层面,一来为叶问与叶正的父子矛盾做铺垫,二来告诉观众叶问系列的终结以及咏春拳大师的离去。

影片用叶问与叶正、中华总会会长万宗华及其女万若男的两条感情线进行展开。叶正不想读书想学咏春,可叶问想让孩子认真读书,找份好的工作,父与子的矛盾也就此展开。导演在细节上做得很仔细,用隔壁邻居小孩留洋回国当上医生的实例进行了铺垫,更加坚定了叶问的想法以及望子成龙的决心。随着叶问与叶正的关系进一步恶化,以至于叶问出国后,叶正连电话都不接。

《叶问4》想通过父子隔阂,青少年的叛逆,父母对子女的期盼等热点问题让观众产生共鸣,这应该是叶问4中较之前最大的突破。当叶问与叶正的矛盾上升到无法调和的地步时,电影很巧妙的透过万宗华这对父女的矛盾来化解。万宗华希望女儿学太极,将太极拳发扬光大,而女儿则热爱啦啦操。在若男的不知取舍之时,偶遇让叶问与若男相识,叶问摒弃了对叶正的固执与坚持,像一个慈祥的父亲帮助若男,并且鼓励他坚持自己的梦想。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这对父女的矛盾上叶问却将问题看得很透彻,他赞同若男的想法,觉得自己喜欢啦啦操就去做,坚持去做自己喜欢的事。但其实他的内心是矛盾的,在与若男的相处中,他认识到了自己固执自见,他觉得父子之间更多的是理解与沟通,他开始想要改善与叶正的关系。

叶问跟叶正最后的电话是整部电影的泪点爆发区,叶问依旧整点打电话给叶正,但依然是肥波接听。叶问告诉肥波自己得了癌症,肥波满脸严肃的将事情告诉了叶正,叶正哭了,而叶问的眼眶湿润了,他告诉了叶正回来教他练咏春。叶问的心里其实很明白,这应该是他唯一能为叶正做的事情,以后的路也只能叶正自己往下走。

情到深处自然浓,意到浓时怎忍舍。“回去教你学咏春”,叶问端端的一句话,却让全场观众为之抽泣。叶问说出这句话心情是负责的,一是他放弃了自己让叶正求学的执着,二是他能看到叶正的时日也不多,三是他希望能够得到儿子的谅解。叶问与叶正情感上的撞击和升华,让《叶问4》的故事情节更加饱满。儿女终将成长,为人父母终会老去,真实的情感是观众真真切切能否感受与体会到的。

电影中将叶问生活情感的诠释做的相当到位,片尾为了烘托叶问传奇的一生,将叶问过往的画面依依在屏幕中呈现。既表达了叶问对过往的经历的回想,也牵起观众对《叶问》电影满满的情怀。美好终将逝去,经典永不磨灭。

《叶问4》是叶问系列最好的一部,也是最有深度的。 有弘扬文化的武者较量,也催人泪下的父子情深,有正义凛然的民族情绪,当然也有伸张仗义的咏春精神。电影在弘扬中国功文化的同时,也将真实的人类情感注入其中,文武结合,浑然天成。

虎为百兽尊,罔敢触其怒。唯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叶问4》之所以让众人动容,就因其深深的父子情结。叶问将咏春拳留给了众人,但也将的为人父母的爱留给了后人。这也是电影要表达给观众,虎者仍为父母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