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通社首發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航通社

書航 12 月 25 日發於北京
2019 年就要過去了,這個 10 年就要結束了。跟以前相比,這個 10 年讓人失望。
以 10 年爲一個單位,2010 到現在的 10 年,是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網的時代,2000-2009 是(PC)互聯網的時代,1990-1999 是(未聯網的)個人電腦的時代。
過去的每個 10 年中後期,都會有一個劃時代的產品誕生,定義了下一個 10 年的主要基調,爲其瘋狂的增長埋下伏筆。
但在 2010-2019 的十年走入尾聲時,我們還不知道,那個能定義未來 10 年的革命性產品在哪裏。
1980 年代: 個人電腦
在 1980 年代中期,蘋果 Macintosh 電腦的發佈,宣佈了個人電腦時代的來臨。無獨有偶,微軟的 Windows 也是在 80 年代推出首個版本。
80年代起,離線的個人電腦以及在上面進行的家庭娛樂、學習等操作,已經滲透到一些較高收入的人羣。在未來 10 年,電腦行業將致力於讓每個家庭的桌子上都有一臺個人電腦。
當時跟電腦相伴在一起的,一定是成堆的軟盤和光盤。
每張只有 1.44M 和 650M 的容量,現在看來幾乎什麼都做不了,但當時已經能超出電視、報紙和電影等娛樂形式一大截。
正是這些仍然不能上網的電腦,將會在之後的 10 年派上大用場。
1990 年代: Windows 95 和互聯網瀏覽器
1995 年發佈的 Windows 95 系統,將操作系統圖形界面的基本格局固定下來,更重要的是確立了兩大網頁瀏覽器——Netscape 和 IE 的基本界面,也就定下了普通人使用互聯網的基本方式。
以 http:// 開頭的網址構成的這張全球大網並非與生俱來。超文本標記語言(HTML)在 90 年代打敗了文字聊天室和 FTP、Gopher 等其它傳輸方式。而後,美國在線(AOL)、瀛海威等私有的、不能互通的運營商自建網絡也被淘汰。
2000 年之前雖然還是 56K “小貓”,即撥號網絡的天下,下載一個幾百 KB 的圖片都需要等一分鐘;但是爲現代互聯網準備的一切工具都已經成型。
在 90 年代末期,新聞門戶、即時消息、網絡拍賣、分類信息等現在最常見的互聯網應用,都已經有了被固定好的形態。
未來的十年甚至更長時間,只不過是將這些已有的形態構造得更完善,使其能容納更多人同時使用,並向上不斷添加附屬功能。
2000 年代: iPhone
2007 年,蘋果宣佈了第一代 iPhone,當時它還不完全算是現代意義上的智能手機,因爲缺乏應用商店。但是 iPhone 奠定了此後手機的交互方式。
一年後,iPhone 有了應用商店。當時的應用程序還十分簡陋,佔用的運算量和存儲空間都非常小,能做的事情也有限。
但這是未來 10 年的入口,此後手機只是依次改善了性能、增大了屏幕大小,增加了攝像頭數量、縮窄了邊框、以至於要摺疊起來。
2010 年代:
現在有一個問題擺在我們的面前。
2010 年到 2019 年,即將過去的這 10 年當中,是否有誕生了什麼跟個人電腦、Windows 95 和 IE、iPhone 同等重要的東西出來,乃至未來的 10 年只不過是在它基礎之上的補充和完善呢?
沒有這樣一種東西。
它不會是智能音箱、VR / AR 眼鏡、物聯網、智能硬件、自動駕駛汽車、也不會是滴血檢驗基因、電子煙、比特幣。
以上所說的所有東西,沒有任何一種,已經在這 10 年行將結束的時候,能夠讓每一個人清晰的認識到,這就是接下來的時代,就像 1+1=2 一樣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現在蔚然成風的,只有手機外形設計的進一步優化。2016 年開始,全面屏概念逐漸成型,它去掉了手機的上下邊緣和正面的實體按鈕。
如果這就是未來 10 年繼續改善的方向,那麼可以預見的就是,到 2029 年我們將會拿着一塊更完全的,更徹底的玻璃,它沒有邊框,或許是柔性的,可以摺疊。
這些東西肯定會普及,但是它的本源依然是 2007 年的 iPhone。
人們曾將改善硬件形態的很大希望寄託於 VR 和 AR。它理論上可以隔空模擬出無窮大的顯示器和最好的機械鍵盤什麼的。
但是,如果只是在便攜的屏幕上操作,即使是未來發展出可以多次摺疊的屏幕,它的作用也非常有限。
如果需要接管我們的感官,那就逃不開戴眼鏡操作。而眼鏡這種交互方式,又因爲之前 3D 眼鏡產品的不成熟,基本上被判了死刑。
👉 【VR發展的最大隱患】3D產業的前車之鑑
任何可能需要用眼鏡形態實現的硬件都會有體驗上的問題,這就大大的限制了人們進一步探索人機交互形態的可能。
語音當然也有自己的發展,AirPods 意外的成爲蘋果最近出貨和營收最強勁的產品,也帶火了整個真無線耳機行業。這不僅意味着耳機的更新換代,也悄然讓語音助手有了比你的手機更自然的棲息地。
帶着真無線耳機的人們,走在路上很自然的對着空氣說話,將會成爲未來 10 年很有可能常見的風景。
就像 80-90 年代,人們看見有人拿着一個磚頭,然後對着這個磚頭說話一樣,一開始會感覺這人是瘋子,但後來也就習慣了。
語音也已經進入谷歌、微軟等的生產力產品中,將有更多的任務經由語音指令,由 AI 更快速地完成。
但即便如此,用語音交互從效率講,或者是從專注度、或者辦公室的安靜需求等諸多方面,仍然不能代替行之有效的屏幕交互。
沒有實體的 AI
啊,我們終於說到了 AI。
人工智能或曰機器學習,將會是一種不具備物理實體形態的工具,十分簡略地講,它目前的作用是讓一些原本需要手動的、人工精確定位的、或者反覆地重複操作的工序,得以自動化的完成。
但是,鑑於 AI 並不是一種有形的存在,它仍需要一個合適的載體,語音能部分承載它,但不是全部;其它的 AI 應用又只能在現有的屏幕介質上完成。
這讓人們難以因爲一種富有科技感的,直觀可感的新工具的誕生,而感慨科技的偉大並投身其中,就像以前很多個 10 年我們曾經歷過的那樣。
科技拜物教需要一種神奇的載體,作爲信徒的精神寄託。它曾經是喬布斯從皮包裏拎出來的一體機,是蓋茨身後的藍天白雲,是“一個寬屏觸控iPod、一臺革命性移動電話、一臺互聯網通訊設備”。
剛剛過去的一年對很多科技巨頭都相當尷尬難熬,它們因爲創新不力,喪失了扭曲現實的美麗光環,被各國監管部門和民衆架在火上烤。
你很難說,它們失去外界的寵愛,跟它們不能再貢獻一個個人電腦 / Windows 95 / iPhone 一樣的發明毫無關係——因爲這十年裏居然需要一個做房地產的公司,來幫忙維持科技企業的光環。
等待未來的誕生
所以,我們只能帶着些許遺憾進入 2020 年代。也許我們會在接下來的 10 年看到這樣一種標誌性的東西誕生,它可能是腦機接口——這會從根本上繼承 VR/AR 眼鏡未竟的事業。
它也可能是終於成熟了的半自動家庭轎車,或者便宜到百元機級別的無人機,或者幾千塊錢的繞月軌道旅行。
但還是別想太多了——我們已經倒退回連大氣層內的超音速飛行都沒有了的年代,加上波音還出了大問題,讓以後坐飛機都變得不那麼容易。
科技更新的乏力,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但我們上面的梳理說明,人們不會心平氣和地等待在此期間出現的創新真空。
人類社會週期性地需要一種現實可感,可複製,可快速普及的新發明,以此作爲下一個 10 年的圖騰。
能在 2020 年代,看到這樣一種東西出現,繼續給所有熱愛科技的人以期待和嚮往,這就是我對未來 10 年的最大憧憬。

微信搜索:航通社 (ID: lifeissohappy)


轉載事宜請附言:航通社文章轉載

郵箱聯繫 / Overseas contact: [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