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昌贵(字泊远) , 中国书协理事,中国青少年社社长兼总编,中国书协隶书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佳木斯市书协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四、五、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全国第六、七届文代会代表,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二届德艺双馨会员、全国展评委。

  所谓古代经典隶书就是指汉代的隶书,其美的核心应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体态美。汉代隶书的结构活泼,无拘束,随字立形,自然天成。如前人评《礼器碑》“超迈雍雅,若卿云在空,万象仰曜”,评《史晨碑》“修饰紧密,矩度森然”;二是风韵美。汉代隶书风韵灵动,气象非凡,如前人评《石门颂》“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三是整齐美。汉代隶书章法矩规严正,排列有序,横向左顾右盼,点画传情。如前人评《西狭颂》“方正雄伟”、“宽博遒古”、“疏散俊逸”,评《曹全碑》“字法遒秀逸致”。可以说汉代隶书众美纷呈,大体概括为:体态端庄,笔画丰满,风神灵动,正如启功先生说:“汉隶风格,如万花飞舞,绚丽难名。”

  我们学习隶书应从汉隶入手,因为汉代隶书是隶书最为成熟、艺术性最高的时期。初学者应把握好两点:一是把握好线条的平正。隶书的横和竖是平直的,不可做弯曲倾斜状,故弄险绝。实际上我们所追求的高古气韵就是在横平竖直中写出来的。二是把握好“蚕头燕尾”的表现。

  习隶书必习篆书,尤其西周时期的金文,战国后的隶书。学习隶书不可与楷书笔法、结构相混,隶书如果取楷法,必将走向俗格。只有向上古追溯,隶书才见高古。

  取法要经典,所谓经典就是汉隶中的精华部分,取法高古,下笔才不凡,也正如孙过庭“取法乎上”之理。关于出新,人们常讲创新,其实创新这个词太大,做不到,所以,毛泽东“推陈出新”的提法是符合书法创作之理的。我们在师承传统经典的基础上有所出新就了不起了。所谓出新,就是个性鲜明,有古有今,有一点新意,让书坛接受,能立得住,能传于世,后人也能认可,那就成功了。

  隶书创作在国展中占的比例较少,说明好的作品少。凡是好的作品必须是传统功力深厚,笔画精妙,有时代气息,敢于出新的作品。国展中不值得提倡的隶书作品是艺术取向趋于雷同,有导向的作品,没有性情的作品。应该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种元素、各种流派、各种风格的自由绽放,但必须是在继承汉隶的基础上。关于隶书未来的出路在哪里的问题,不外乎有三点:一是深入研究汉隶,从经典中挖掘,取精用宏。深入临帖,广泛取法,对汉简、帛书、金文、石鼓文也要深入研习,取简帛的灵动,取金文的凝重,丰富隶书笔法,使其富有新意;二是深入研究清人隶书的创作成果为今所用。汉代以后隶书不显,只有到清代隶书得以发扬,其代表人物的作品,习隶者要研究,取其精华,丰富创作;三是关注当代隶书创作成果加以借鉴。我认为当代隶书创作重表现、重形式、重性情,在某种层面超过清代隶书,清人隶书缺少现代人那种表现力,其笔法、结构、形式均不如当代。

  隶书是我最为钟情的一种书体。早在三十多年前,我就对隶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于当时字帖匮乏,学习资料极少,我的隶书学习进步十分缓慢,到了1980年,我才真正接触到汉代隶书的字帖。开始,我喜欢平整统一路的汉隶,如《史晨碑》、《曹全碑》等,随着眼界的开阔,我对《张迁碑》、《石门颂》等产生了兴趣,我的隶书创作从此有了新的发展。进入90年代,几乎汉代的隶书我都涉猎了,有些还几十遍、上百遍地临习,收益甚多。一次我去湖南长沙,见到了汉代马王堆帛书字帖,我如获至宝,对它进行了长时间的研习,将帛书的结体和用笔糅进我的隶书创作中,以此来改变我的隶书风格。除此之外,我对汉简民颇感兴趣,总想将其趣味性的用笔和结构也糅进隶书创作之中。清人伊秉绶的隶书对我影响很大,那大气磅礴的用笔,平直的线条、方整的结体,看似简单,其实蕴含着无限的艺术魅力,我对伊的隶书用功颇勤。甲骨文、金文、清人小篆我也曾下过功夫,取其高古的韵致,以丰富我的隶书创作。这便是我三十多年来学习隶书所走的足迹。

  关于对隶书的认识和创作,我认为,隶书是在诸书体中最容易掌握的一种书体,但是若想走出汉隶的规矩,形成自己的风格却是十分困难的。纵观汉代以来的隶书发展,唐代的隶书趋近楷法,走向俗格;宋、元、明三代隶书无新意;只是到了清代,碑学中兴以来,隶书得以发扬光大,出现了邓石如、何绍基、金农、伊秉绶这些隶书大家。近代的来楚生的隶书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他若不是把汉简糅进隶书的创作中,也不可能有此创新的。我传认为在隶书的学习上要放宽视野,汲取各方面的精华,借鉴各个时期的作品丰富自己的创作。在这点上,我是不计较古人今人,不局限于大家小家的。

  我在隶书创作上始终遵循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意图下继承的辩证原理,想创新一定要有浓厚的传统基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和高超的笔墨技巧,加上良好的悟性和时代感。所以,我在创作中注意把握这样几点:首先选好内容,书与的内容要格调高雅,赋予文采,这样才有创作欲望和激情;其次是选定章法和形式。在形式上我喜欢写对联,条幅次之,我感到斗方不好创作。在内容和章法选定以后,在下笔前要思考用什么风格来创作。我的隶书创作是不拘一格的,能写出多种风格的隶书,有时偏重于《张迁碑》方拙的风格,有时侧重于《石门颂》散淡的风格,也时常写出汉简、帛书的风格,这要根据当时的心态而定。总之在落笔时我把握三点:一是注意整体上每个字要整齐划一、格调一致。排列要整齐,笔画间的间隙要均匀,注意每个字的结体要一边平齐,一边参差,形成齐与不齐的对比,以免笔画左右伸展,张牙舞爪。二是注意用墨的浓淡。我习惯于事先用水调好墨,一次性使用,使其黑色均匀,线质清晰,洇化自然,枯润适中。三是注意用笔的力度。写字一定要将笔提起来,尽量向上提,然后再尽力向下用力。既往上提又向下用力,虽然是矛盾的,但就是这样才能将力贯注到笔毫之中,而且要力求笔笔中锋,笔笔见力度,笔笔见精神。线条中的力感是字的灵魂。在用笔上方、圆、尖齐用,拧、绞拖并施,尽可能将线条灵动起来,丰富起来。

  创作一件完美的作品,需要各方面的知识和修养,也是长期实践积累后的迸发。重传统、师造化、得心源,乃是书法创作的最重要过程。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