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建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不僅要把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好,更要把這些機構和設施管好、用好,使其‘轉’起來、‘活’起來,真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河南省西峽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楊好寧在深入基層檢查工作時,對文化部門提出了明確要求。在這一要求下,西峽縣各公共文化機構積極作爲,以高質量文化供給增強羣衆文化獲得感。

陣地服務水平顯著提升

隨着創建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的工作深入開展,西峽縣各公共文化機構的服務能力和水平得到顯著提高。

西峽縣文化館利用上級政策資金和縣財政撥款資金400多萬元,完善了公共文化配套設施;西峽縣圖書館新購圖書4萬餘冊、標準化書櫃48組等;西峽縣博物館對文物展廳重新設計布展;西峽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投資1000多萬元,建成了多功能演播大廳,購置了錄音錄像、編輯製作等設施設備。此外,西峽縣還投資140萬元,爲19個鄉鎮(街道)文化服務中心配送書架76組,圖書1.5萬多冊;爲26個村的農家書屋配送書櫃130組,閱覽桌椅26套,圖書3.9萬多冊;爲59個貧困村配送銅鑼鼓鑔、數字設備等1000多臺(套)等。

爲了讓這些設施“活”起來,更好地服務百姓,西峽縣從建制度、立規矩入手,與鄉鎮簽訂年度目標管理責任書,分任務、提要求、強督查、重考覈,要求所有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特別是“三館一站”,必須按照行業要求建立完善各種規章制度,實現規範化管理和運行。

西峽縣還充分發揮基層文化陣地作用,經常開展豐富多彩的羣衆文化活動和黨員教育、市民教育等主題活動。通過開展活動,不僅滿足了廣大人民羣衆對美好生活的需求,還宣傳了國家的政策法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科學文化知識。

惠民活動全年不打烊

今年國慶節期間,西峽縣峽口曲劇團的演職人員來到距縣城100多公里的太平鎮細辛村,爲深山小村的百姓送上了他們最新排練的大型現代戲《母親》,在老百姓中間引起共鳴。

“這個戲來源於生活,劇情曲折生動、發人深省,有很強的現實教育意義。”演出現場,看着村民們被劇情吸引得目不轉睛,西峽縣峽口曲劇團團長陳學文的信心更加堅定。“我們是一支農民劇團,服務對象就是家鄉的父老鄉親,劇團今年已經走村串戶演出了將近200場,只要他們喜歡,我們再苦再累也值。”陳學文說。

這只是西峽縣豐富多彩羣衆文化活動的一個縮影。據瞭解,西峽縣財政每年拿出200多萬元,組織縣藝術團等演出團體,深入鄉村開展“送戲下鄉”“文化藝術送農民”等文化惠民演出300多場次。西峽縣電影公司每年走村串戶免費爲羣衆放映3400多場,實現了每村每月一場電影的目標。西峽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還聯合縣文聯組織攝影家等到廣大農村開展義拍“全家福”“全村福”活動,組織文藝工作者到重點村、貧困村開展文藝下鄉、培訓文藝骨幹等活動,把優秀的文藝節目和優質的文化服務送到了羣衆的家門口。

西峽縣還通過市場運作,舉辦各種書畫展、攝影展、奇石展等文化活動1200餘場;各鄉鎮街道、縣直單位圍繞西峽縣委、縣政府“傳家風家訓、樹公德美德、爭先鋒先進、做好人好事”、扶貧攻堅等重點工作,舉辦評比表彰等活動150餘場。

推動文藝人才隊伍建設

公共文化建設離不開人才。西峽縣通過多種渠道充實、壯大文化隊伍,積極培養基層文化生力軍,以此推動高素質文藝人才隊伍建設。

2016年以來,西峽縣通過公開選拔選聘的方式,先後爲縣級文化系統解決30多名財政供給和自收自支編制人員,有效緩解了文化部門專業人員不足的現狀;爲每個鄉鎮(街道)文化服務中心和所有行政村(社區)文化服務中心配備1名文化協管員,解決基層文化管理人員不足、文化中心“開不了門”的問題;分門別類建立了西峽縣文化人才庫,全縣登記備案各類文化人才500多人,各類文化志願者6000多人。西峽縣現有280家各類業餘文藝團隊,1000餘名羣衆文藝骨幹常年活躍在最基層、服務在第一線,不僅有效彌補了專業文化人才的不足,同時也活躍了基層羣衆的文化生活。

此外,西峽縣還通過“走出去”“請進來”“浮上來”“沉下去”多種形式培養文藝人才。“走出去”組織基層文化骨幹積極參加上級和外地舉辦的各種業務培訓或進修;“請進來”邀請大中專院校專家教授到西峽縣辦班培訓或進行專業交流;“浮上來”舉辦基層文化骨幹培訓班,宣傳文化政策法規,傳授文化專業知識;“沉下去”組織各類文化專業人士深入鄉村點對點、面對面現場輔導。

有了這一系列舉措,西峽縣人才培養結出了豐碩果實。2016年以來,西峽縣廣大文藝工作者和文藝愛好者,累計創作各類文學文藝作品1200餘件,特別是創排的大調曲《農家溜》《追夢》等在業界獲得好評,並經常深入農村演出,爲廣大基層羣衆提供了豐富的精神食糧。

獲取更多資訊及精彩閱讀

請掃描下圖二維碼關注“公共文化空中大課堂”微信公衆號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