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生態資源大縣的河南省西峽縣,在創建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的過程中,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鄉村振興的戰略部署,在紮實做好基層文化設施建設並充分發揮其作用的基礎上,通過宣傳標語和圖畫上牆、實物展示、建鄉賢文化館和好人好事館等多種途徑,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如今,西峽的美麗鄉村文化“底色”十足。

發掘城鄉文化特色

原木牌坊、陶罐酒罈、五穀雜糧、石磙石磨、草鞋蓑衣……在西峽縣五里橋鎮前營村白廟組,精心打造的農耕文化街區、民俗文化廣場彷彿訴說着當地鄉村文明的發展歷程。每當有遊客在這些老物件前駐足,村裏的老人總會樂呵呵地充當起“導遊”,樂此不疲地爲人們講講過去的事……往日沉靜的村子如今顯得活力無限,這裏已成爲名副其實的“網紅村”。

在西峽,像白廟這樣的農耕文化特色村處處可見。地處伏牛山腹地的二郎坪鎮灣潭村,傾力打造由農耕用具展示區、遊客互動體驗區、“二十四節氣”農諺區四大板塊組成的農耕文化主題遊園,農事情景雕塑、人文景觀貫穿其中,喚起人們濃濃鄉愁;田關鄉孫溝村、五里橋鎮黃獅村、二郎坪鎮慄坪村等一批村莊,圍繞“果、藥、菌”特色農業建成了“農遊一體”民俗文化村;太平鎮東坪村、二郎坪鎮大廟村、雙龍鎮化山村等一批文旅深度融合的特色文化村圍繞青山綠水做文章,形成了農耕文化與產業發展的良性互動……

除了鄉村,西峽城區“三辦兩鎮”結合省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工作,圍繞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投入上千萬元打造了一大批主題鮮明、各有側重的文化示範社區(小區)、文化示範街巷等,既美化了城區人文環境,也讓人們身在其中心情舒暢、流連忘返。

文旅融合助力脫貧

農耕文化喚起了鄉愁,使越來越多外出闖蕩的西峽人返回家鄉,利用他們獲得的經驗和增長的視野,幫助當地發展特色文化旅遊產業,帶領老百姓脫貧致富。

“過去一直守着綠水青山過苦日子,若不是發展鄉村旅遊,俺做夢都想不到一年能收入十幾萬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啊!”談及眼下的好光景,雙龍鎮化山村伏牛山莊1號的主人杜志濤笑得合不攏嘴。在西峽,越來越多的農民像他一樣,搭乘鄉村旅遊的“快車”脫貧致富。

作爲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主要水源涵養區,西峽縣森林覆蓋率達81%,被譽爲“天然氧吧”“綠色心臟”。爲了將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該縣相繼出臺了《西峽縣全域旅遊發展規劃》《西峽縣旅遊產業扶貧規劃》等配套文件,從資金、政策、基礎設施等方面給予傾斜和扶持,促進旅遊業全區域、全產業鏈發展。

爲實現由貧困山區到美麗景區的嬗變,該縣高點站位、科學謀劃,整合資源、精準發力,按照“一鎮一品,一村一色”的思路,從旅遊目的地建設、產業轉型升級、旅遊休閒度假、民俗文化體驗、龍頭景區帶動、生態文明建設、新型城鎮化發展、美麗鄉村建設等方面,強力推進沿208國道旅遊畫廊、沿312國道農業觀光長廊建設,着力打造“美在山水、樂在休閒、福在養生、悟在文化”新形象。

 據該縣負責文化旅遊工作的副縣長王雨介紹,目前西峽縣在6個鄉鎮共打造了40多個旅遊村,發展農家賓館1200餘家,1.5萬名農民成了“小老闆”,全縣鄉村旅遊發展呈現出提質增效的良好態勢。與此同時,西峽香菇、獼猴桃、野蜂蜜、土雞蛋等當地特產受到外地遊客的歡迎,旅遊產業鏈正在形成。

文明鄉風帶來新貌

“農民需要什麼,我們講什麼,確保農民聽得懂、用得到。”今年8月,西峽縣二郎坪鎮新時代鄉村振興講習所、精準扶貧農民夜校正式掛牌開講。夜校採取課堂教學、現場觀摩、基地實踐、遠程網絡等方式,對黨員幹部和新型農民開展黨性意識、政策理論、鄉風文明和實用技術教育,以此激發羣衆發展生產、脫貧致富的主動性,爲打好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提供了精神和智力支撐。

無獨有偶,走進西峽大山深處的村村寨寨,一條條醒目的勵志標語隨處可見:“我有一雙手,致富往前走”“寧可苦幹,不能苦熬”……激發貧困羣衆脫貧致富信心和內生動力,鼓勵着人們捋起袖子加油幹。隨着“傳樹爭做”主題教育活動的推進,通過評選“最美脫貧戶”“脫貧光榮戶”等活動,打通了扶志扶智“最後一公里”,聚起了扶貧先扶志的精氣神。

此外,西峽縣結合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以鄉鎮爲主體、村組爲單元,相繼開展了“好家風”“十星級文明戶”“好婆媳”“最美家庭”等評選活動,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民心。通過培植文明“細胞”,使文明新風浸潤每個角落,在西峽營造了文明新風尚。宣傳氛圍的營造、文化活動的開展,使美麗鄉村既有“顏值”又有“氣質”。

獲取更多資訊及精彩閱讀

請掃描下圖二維碼關注“公共文化空中大課堂”微信公衆號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