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年后,为加强欧洲方面的海上力量,苏联海军策划实施了一次规模空前的大胆冒险行动——从太平洋舰队抽调6艘潜艇组成编队,绕行大半个地球前往支援北方舰队(位于巴伦支海-北冰洋)。战后,S-56继续在北方舰队服役,1954年该艇经由北海航线返回“故里”,重新加入太平洋舰队序列,这使其成为苏联第一艘完成“环球航行”的潜艇。

据俄罗斯太平洋舰队新闻处发布消息称,2019年4月15日,造访远东的泰国皇家海军官兵参观了“S-56”潜艇博物馆(潜艇本身就是博物馆)。这条短讯看似平常,却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精彩军史故事。

上世纪30年代初,苏联通过购买德国设计图纸,开始批量建造S级柴电潜艇。该型艇长77.8米,宽6.4米,吃水4.4米,水面排水量840吨,水下排水量1050吨,主引擎是2台功率1500千瓦柴油机,辅助动力为2台410千瓦电机,双轴推进。水面航速19.5节,水下9节,最大潜深100米。艇载武器是6具530毫米鱼雷发射管(前置4具,后置2具,配12枚鱼雷),水面甲板上还有1门100毫米舰炮和1门45毫米炮。

​1936年11月24日,本文的主角S-56潜艇在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的金钟造船厂开始铺设龙骨,而后以预制件形式用火车经西伯利亚大铁路运往远东,并在当地达尔扎沃德船厂(Dalzavod)重新组装完毕。

S-56艇长格里高利·伊万诺维奇·谢德林

​1939年圣诞节这天,S-56潜艇开始试航。1941年10月20日,该艇正式加入苏联太平洋舰队战斗序列。1年后,为加强欧洲方面的海上力量,苏联海军策划实施了一次规模空前的大胆冒险行动——从太平洋舰队抽调6艘潜艇组成编队,绕行大半个地球前往支援北方舰队(位于巴伦支海-北冰洋)。

​负责指挥这支特殊潜艇部队的苏军指挥官名叫格里高利·伊万诺维奇·谢德林,大尉军衔,当时他才30岁,却已拥有16年航海经历。

有资料显示,谢德林14岁就成为商船水手,后来被选拔进入海军学院深造,1932年他毕业时已经是一名合格的领航员。1934年,谢德林奉命调往太平洋舰队潜艇支队任职并立功受奖(具体原因不详)。1941年,他成为了当时苏联海军最新锐的S-56潜艇艇长。

​谢德林率领6艘潜艇突破日德等轴心国海上封锁线,取道巴拿马运河,横渡太平洋和大西洋,最终于1943年3月抵达北方舰队军港波利亚尼(Polyarnyy),整个航程超过2.3万公里

在北方战线,S-56与纳粹德国的海上力量展开殊死搏杀。1943年5月下旬至1944年1月末,该艇先后参加8次军事行动,发射鱼雷击沉了4艘德军舰艇、货轮(“欧罗施塔德”号油轮、M-346扫雷舰、MKI-09巡逻艇、“海因里希·舒尔特”号货船),总吨位约7200吨。

​纳粹德军对S-56恨之入骨,派遣飞机、军舰不断围剿该艇,以至于这艘潜艇被敌方宣称“击沉”达19次之多,但是每一回谢德林都能带领S-56安全返航,不由得让人惊叹冥冥之中似乎真的有幸运女神在护佑前者。

为嘉奖S-56官兵的优异表现,谢德林于1944年11月5日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同年S-56潜艇也集体荣获“红旗”勋章,次年又获颁“近卫”称号。由于战绩卓著,特别是鱼雷命中率很高,S-56被公认为二战期间战力最强的苏军潜艇之一。谢德林也步步高升,1954年就晋升为海军中将,1995年他在莫斯科去世,享年82岁。

战后,S-56继续在北方舰队服役,1954年该艇经由北海航线返回“故里”,重新加入太平洋舰队序列,这使其成为苏联第一艘完成“环球航行”的潜艇。1955年3月14日,S-56退役。

​1975年为纪念卫国战争胜利30周年,苏联海军将该艇修葺一新,改建为军事博物馆,放置于距离太平洋舰队总部不远的中央堤岸供游客参观。当时为了将之从码头运到陆地上的新家,还把艇体切割成几个部分,最后在基座上焊接成一体

至今,每年仍有不少来自俄国内和海外游客慕名前来探访这座“艇馆合一”的特殊博物馆,而这艘充满传奇色彩的潜艇的故事也由此得以延续。值得一提的是,S-56的“姊妹艇”S-52、S-53于1954年6月交付友邦,和另外4艘潜艇(租赁)一道成为新中国潜艇部队的最早“起家班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