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至30日“美術館2050 X 知美術館2019年度研討會”將在成都知美術館拉開帷幕,本次研討會的主題爲“定義機構:對未來美術館的建議”。

研討會邀請了悉尼藝空間視覺藝術中心(Artspace Sydney Visual Art Center)執行總監、香港巴塞爾“藝聚空間”(Encounters)單元的策展人埃裏克斯·格拉斯·坎特(AlexieGlass-Kantor)作爲主講嘉賓,與從業者分享國際視閾下最前沿的美術館運營經驗。

此外,美術館2050學術委員會還從衆多提交論文的研究者中甄選了部分,作爲研討會的講演人,他們也將探索和展示豐富的領域,其中包括“在數字時代激活美術館”和“電子遊戲策展在中國”等新穎大膽的主題。

▲單元的策展人埃裏克斯·格拉斯·坎特,拍攝:ZanWimberley

美術館爲何需要被定義?

中國的美術館行業的起步較西方略晚。經歷了過去近十年的井噴期後,中國美術館行業的自我認知已經成熟了嗎?從紛繁的觀點和錯綜的現象來看,答案並不肯定。在當下的中國,“定義機構”依然是重要議題。

從最根本的機構範疇問題出發,在西方,美術館通常被定義爲“從事藝術收藏、展覽、研究、教育等活動,且能夠爲這些活動提供相應空間的非盈利組織”。但在中國,由於政策條件的限制,不乏許多像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上海外灘美術館這樣,多年從事美術館活動,且在藝術圈內頗受認可,但近期才取得“民間非營利組織”牌照的機構;其他一些形似“美術館”的機構可能現在依然以“公司”的形態存續。它們能稱之爲“美術館”嗎?

▲上海外灘美術館外觀,圖片由上海外灘美術館提供

美術館2050的聯合創始人、獨立策展人譚驪(Leigh Tanner)表示:“在這個維度上我們不刻意加以限制,目前我們願意擁抱這些文化機構形態的豐富性和宗旨的多樣性。其他語境下的‘美術館’定義未必能完美地形容中國的機構。無論賦予這些機構什麼樣的標籤,最重要的是基於不斷發展變化的藝術景觀進行學術上的探討,在機構與機構之間建立個體的交流。”

▲美術館2050的聯合創始人譚驪 ©美術館2050

譚驪強調“我們希望通過今年的研討會深入挖掘國內美術館的創新潛能。近年來新的機構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我們認爲此刻有必要略微停下腳步,反思和總結過去那些關於美術館形式的各類實驗,並且通過思想的碰撞,探索美術館未來的發展潛能。”

本次研討會是美術館2050項目的第二屆年度研討會,項目希望通過建立美術館社羣,來推進關於機構未來發展方向的探討,研討會着眼於2050年,希望今後發展成爲一個長期的論壇,持續關注並完善所面臨的問題。

在接受藝術市場通訊採訪時,譚驪談到:“項目的另一位發起者程天頤(Nicole Ching)和我見證了中國的‘美術館井噴期’,以及它所帶來的和在它之外的一些令人興奮的變化,其中有許多沒有被國際藝術圈探討或記載下來。中國藝術圈的龐大資源和巨大影響力告訴我們,這裏所發生的一切,將成爲決定未來全球美術館生態體系的關鍵一環。”

▲美術館2050的聯合創始人程天頤 ©美術館2050

項目同時也爲中國的新生代青年提供資源,爲他們創建交流思想和分享體驗的空間,創造一個充滿活力的美術館社區。

程天頤表示:“美術館2050項目非常關注那些投身於美術館發展的中國年輕人,希望爲這些有志之士提供一個充滿活力的交流平臺。我們邀請整個大中華區各地的學者、藝術從業者、美術館館長等各界人士共同參與對話,研究公共和私人領域的美術館實踐。以職業發展爲主題的一系列研討會,還將賦予年輕的從業者一個難能可貴的學習機會和分享機會,他們從前輩或同行那裏汲取的經驗將成爲今後寶貴的財富。”

未來美術館的孵化基地:成都

實際上自2010年左右起,國內突然湧現大量的美術館,與高淨值人羣數量的激增以及羣體特徵的轉變密不可分,許多美術館其實是從這些創始人或創始集團藏品的展示起步的。作爲內地經濟發展“佼佼者”的北、上、廣三地,因此率先見證了“美術館熱”的興起。

然而這次研討會選址成都知美術館,背後別有用意。以成都爲代表的二線城市似乎長久處在主流視野之外。去年第一屆“藝術成都”成功舉辦,把不少目光吸引過來,這座“非主流”城市向全國乃至世界遞交了一張全新的藝術名片。

▲一築一事《城市指南·成都藝術空間地圖 2018》

其實,A4美術館、何多苓美術館、龍美術館(成都館)、知美術館等衆多知名機構早已紛紛入駐這裏。此外,成都還見證了衆多優秀中國當代藝術家的成長,這座城市所提供的獨特藝術氛圍,在中國其他地方很難尋覓。西南地區那種波西米亞風格般原始而放蕩不羈氣質,爲當代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完美的孵化基地。程天頤說:“除了藝術主流城市之外,中國其他地區的藝術生態也在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那些‘非主流’地區需要更多的社會關注。”

▲依次爲羅中立、何多苓、周春芽、張曉剛,他們均在成都出生或長期生活過

今年的美術館2050研討會不僅包含學術論壇、職業發展工作坊等項目,還將深度探索歷史與創意共存的的大成都蜀地文化。成都自古是多文化、民族交融之地,以對新理念、人才、文化的開放姿態聞名,還坐擁知名的藝術院校,是中國當代藝術的重要搖籃。

這片年輕的藝術土地非常適合探討“美術館的潛能與職責”的問題。一方面,年輕的成都知美術館和A4美術館本身就通過實踐在不斷地重新“定義機構”和克服各種挑戰,另一方面,成都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與這些新機構之間也形成別具一格的張力。

值得一提的是,知美術館作爲美術館2050最早的合作伙伴之一,不僅是此次會議的場地贊助,而且在美術館2050項目發起之初,就一直爲提供源源不斷的支持。

▲知美術館外觀©成都知美術館

此次研討會期間,美術館2050的與會者將有機會親身感受中國西南地區的文化發展現狀,走進博物館和美術館、藝術家工作室,以及文化遺址。立足成都、輻射整個中國大西南的的整體文化觀讓世界各地的人們聚集在一起,在知美術館所致力於定位的“東方美學”框架下思考美術館的未來。同時,美術館2050還將與2019年中國最新、最令人興奮的藝術博覽會之一——“藝術成都”同時舉行,共同迎來中國西南最熱烈的藝術周。

未來的美術館究竟長什麼樣?

東方文化對於歷史和當下的關心似乎一直高於未來,今年TEFAF中國藝術市場報告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當然,報告所整理的建國初期文物返還個人的歷史,以及現在內地主要私人美術館的創建背景都是相當珍貴的文獻資料,爲藝術景觀未來的預測也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依據。

但是,以頭腦風暴爲起點,結合實驗性的大膽嘗試,對“美術館的未來究竟長什麼樣”這個問題進行探索,這類研究國內還鮮有人涉足。美術館2050希望充分發揮先鋒意識,通過實踐來重新定義機構的概念,爲本土觀衆搭建專屬的平臺與模式。因此這些年輕人到底能爲這個問題提供哪些答案,不免激起廣泛而強烈的好奇。在本年度論壇開幕之前,我們不妨先探尋一下兩位創始人自己的想法。

▲ 2018年美術館2050研討會“我們需要這樣做嗎”現場 ©美術館2050

就中國大陸地區美術館行業的特色這個話題,來自美國,且在哥倫比亞大學、斯坦福大學、MoMA等機構有過學習和工作經歷的譚驪認爲,中國的美術館最令人振奮的特點在於它們無可比擬的變通能力,因爲從藝術生態的全局來看,每一所本土機構都在試圖探索自己獨一無二的發展道路。

“西方觀衆容易被那些活生生的個體所打動,例如某間具體的畫廊或者某個藝術家空間。”她談到,“但在中國的語境下,社會卻傾向於被整體敘事和氛圍感召。中國美術館行業的蓬勃發展,以國家經濟實力和文化軟實力的崛起爲背景和旗幟,這也是它獨特的生長語境。“

譚驪相信,國內美術館的一個重要發展機會在於它們的館長和創始人都相對年輕,他們相對開放,與新興中產階級之間沒有代溝,在策劃項目的過程中對於國際藝術家和地區藝術家都能有所呈現。

▲美術館2050的諮詢委員會成員、北京木木美術館聯合創始人黃勖夫

程天頤則表示:“中國的美術館在數字化整合方面表現出與衆不同的天賦,我希望它們未來能繼續充分利用網絡流量來幫助推進公共項目的開展,大幅提升公衆參度。”

談到國內美術館線上運營模式的實驗,不得不提黃勖夫。其實年輕的黃勖夫既是美術館2050的諮詢委員會成員,也是北京木木美術館的聯合創始人。他通過實踐來探索和驗證吸引線上觀衆的能力能爲機構帶來什麼獨特優勢。北京木木美術館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案例,觀衆線上和線下的足跡在木木美術館所搭建的多維平臺上交匯,它的網絡端口在通過社交渠道吸引公衆參與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木木美術館©北京木木美術館

而在行業瓶頸方面,程天頤指出在面上老年觀衆羣體這個問題上國內的美術館有普遍缺陷:美術館一方面需要吸引青少年兒童參與教育項目,另一方面,老年人與當代藝術之間的疏離是國內的普遍現狀,因此通過社交媒介搭建老年人與當代藝術之間的橋樑也至關重要。

版權聲明:本文來源《藝術市場通訊》,版權歸Arts & Collections Co. 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轉載合作請聯繫編輯(微信:ccy-130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