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兵豆知識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作者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海軍陸戰隊試圖效仿美國陸軍,建立起自己軍種專屬的裝甲部隊,因而採購了以法國雷諾FT-17型輕型坦克爲藍本的美製M1917型輕型坦克(也被稱爲“六噸戰車”),並建立起了所謂的美國海軍陸戰隊輕型坦克排。

  

■美國海軍陸戰隊在1923年採購的M1917型輕型坦克,因爲無法適應陸戰隊的兩棲登陸作戰要求而被迫在1927年除役

  而在1920年代同一時期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內部,也逐漸開始興起了圍繞新時代兩棲登陸爲作戰核心的思想熱潮,軍種內高層一致認爲,與其像陸軍那樣,建立起在作戰方式有一定重合性的大規模裝甲單位,倒不如更着重放眼於

獨立

建立起有能力

進行兩棲登陸作戰的裝甲單位

  然而在1924年的實戰試驗證明,美國海軍陸戰隊先前所採購的M1917型輕型坦克根本無法適應於兩棲登陸作戰,因而只能在1927年將其從美國海軍陸戰隊編制中除役,裝備有該型坦克的美國海軍陸戰隊裝甲單位也隨之被迫撤編。

  二十世紀20年代,包括美國在內的多數有能力建立裝甲部隊的國家來說,組建各自的裝甲部隊也都還停留在蹣跚學步階段,自然也鮮有國家會急於跳開這一階段,轉頭着手於研發更爲進階,適用於兩棲登陸作戰的裝甲部隊這一問題上。

  所以美國海軍陸戰隊招標兩棲登陸作戰專用坦克的問題,也就此一直擱置到了1930年代中期……

  美國海軍陸戰隊對於該型坦克的要求集中在於,該款坦克需要適合裝載在小型的登陸船隻上,所以必須是輕型坦克;需要在抵達岸頭的第一時間,快速駛離登陸船隻,並立刻投入作戰。

  

■1935年,美國海軍陸戰隊正在對CTL-3型輕型坦克的原型車進行兩棲登陸作戰模擬測試

  1935年,美國

馬蒙·赫林頓汽車公司

向美國海軍陸戰隊遞交了這份答卷,並將其定義爲

CTL戰車

,而CTL即爲“輕型作戰坦克”(Combat Tank Light)的縮寫。

  而馬蒙·赫林頓汽車公司呈交的這臺CTL戰車原型車,爲了儘可能減輕自身重量,採用了無炮塔設計,全重4.5噸,行進裝置採用四轉動輪片簧懸掛。而搭載有武器的原型車則被定爲

CTL-3型

,裝配兩挺點30口徑的

M1919型機槍

,及一挺當時剛入役不久美軍的點50口徑

M2型機槍

。該型車輛僅需要2人操作,暨駕駛員和武器操作手。

  

■1930年代後期,美國海軍陸戰隊主要試驗的兩款裝甲載具,除了左邊的CLT型戰車外,右邊的則是後來在太平洋戰爭中大放光彩的LVT型兩棲登陸載具

  同年,美國海軍陸戰隊就立馬開始對CTL輕型坦克的原型車進行了兩棲登陸作戰的實戰模擬測試。測試結果證明,這一款輕型坦克的確是很對陸戰隊的胃口,但唯一不滿意的便是其速度。實際最大時速僅爲48公里每小時,低於了美國海軍陸戰隊最初的預期。

  CTL輕型坦克這個項目本身,其實並沒有被美國海軍陸戰隊就此一口否決,而是陸戰隊軍械部門認爲其有一定改進空間,方纔繼續留在了陸戰隊。但這一改就改到了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前……

  

■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在美國海軍陸戰隊紐斯河軍營進行兩棲登陸作戰測試的M2A4型輕型坦克

  1930年代末,較馬蒙·赫林頓汽車公司CTL戰車性能更爲卓越的M2A4型輕型坦克映入了美國海軍陸戰隊的視線。

  這款能夠搭載37毫米戰車炮的輕型坦克,在出世後便獲得了美國陸軍裝甲部隊的肯定。相比之下,CTL戰車則顯得有些過時,美國海軍陸戰隊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便中止了對CTL戰車的進一步改進運用,開始側重於陸軍已裝備的M2A4型輕型坦克,徹底放棄了

獨立發展

專用戰車的另類想法。

  

■1942年,瓜達爾卡納爾島,美國海軍陸戰隊第1坦克營的M2A4型輕型坦克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同年組建不久的美國海軍陸戰隊

第1坦克營

便使用M2A4型輕型坦克參與了

1942年的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

,而這也是該型坦克在美軍服役歷史中的

唯一一次實戰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