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在微博被一則信息刷屏了,這個消息不算新鮮,甚至是我們幾乎每年都會談到的東西——iPhone 要用全面屏了,而且還是‘官方實錘’。

這可把我嚇一跳。畢竟 iPhone 把劉海去掉可是大家都在期盼的事,我趕緊去新聞所說的 Apple Support 推特首頁封面圖找真相。

咋一看,照片裏兩位女士的 iPhone 確實像是用了沒有劉海的屏幕,似乎有點全面屏 iPhone 的意思。

不過正當我以爲全面屏 iPhone 真的要來的時候,我隨手放大了圖片一看,實際上照片裏的兩臺 iPhone 都有劉海,只是反光和黑色背景把劉海給‘藏’起來了。

將圖片放大 100%,你看,其實還是能看到有劉海的。

iPhone 能做到真正的全面屏,從美學角度來看固然是件大好事,站在用戶角度看,正面全是屏的手機更是能給我們帶來視覺衝擊感。但從技術角度出發,打造一臺真全面屏手機,其實並不是件說造就能造的。

尤其是在手機這種內部空間本身就很喫緊的設備上。

手機廠商總能捕捉到消費者心態,所以他們並不是沒嘗試過在手機上做真全面屏,回望過去,廠商爲了將屏幕覆蓋手機整個正面,甚至還做到爲之瘋狂的地步。

要不是後來有了鑽孔屏,可能現在的手機會是翻蓋、滑蓋各種形態。

要說全面屏手機的鼻祖,不得不提的就是以三星 Galaxy Note Edge 爲一派的‘視覺全面屏’手機。這一派產品會通過曲屏的方式去削減屏幕兩邊的寬度,在視覺上讓屏幕兩側接近沒有 BM 黑邊和邊框設計。

這種設計我們至今也能在一些旗艦手機上能看到,而且也被升級爲曲率更大的瀑布屏,用屏幕交互取代物理交互。

去年手機圈曾有一股滑蓋復興潮,小米、榮耀、聯想都分別推出自家的滑蓋手機,將屏幕‘簡單粗暴’地放在上層,達到 93% 的屏佔比(目前主流直板手機的極限屏佔比爲 91%)。

另外還有在保持直板形態下用機械平臺將相機與屏幕分離,像過去的 vivo NEX、OPPO Find 都是機械結構的佼佼者。之後的雙屏手機更是把廠商對屏佔比的追求發揮到一極,其目的也是爲了給手機正面騰出更多放屏幕的空間。

從形態上看,廠商對全面屏的追求堪稱瘋狂,但深入分析,林林總總的設計背後是技術上的妥協。儘管廠商都在往真全面屏的目標進發,但他們也不不可忽視常駐屏幕附近的幾個開孔——傳感器。

實際上,在擴展屏幕佔比的同時,廠商也一直試圖把聽筒、光距這些傳感器藏到屏幕底下,嘗試最大限度縮減手機正面的開孔,所以擴展屏幕和隱藏傳感器這兩個工作是在同步進行的。

然而,諸如人臉識別、手勢識別等等功能的添加反而讓手機傳感器越來越多,這就使得屏佔比和手機功能成爲對立。

Google Pixel 4 剛問世時,有人覺得這臺手機是‘大額頭’,但卻忽視了屏幕上方有着 8 個傳感器,這 8 個傳感器除了有聽筒、相機、光距等零件,還有用於動作檢測的 Soli 雷達和識別用的點陣投射器,這讓 Pixel 4 擁有靈敏的動作識別系統。

即使把雷達、紅外傳感器去掉,屏幕上方也至少需要聽筒、光距傳感器、相機三個開孔。

當然,手機廠商也未曾沒有將傳感器移到其他地方,讓屏幕至少有三面窄邊有沒有劉海影響觀感的設計,小米 MIX 的傳感器全體下移就是個很好的例子。但這種顛覆傳統使用邏輯的設計最後還是被小米 MIX 3 的滑蓋取代,原因可能是因爲滑蓋更符合全面屏的設計要求,不過即便如此,滑蓋設計最後也只是幾家廠商颳起的一陣風。

實際上無論是滑蓋還是升降設計,這些都只是廠商爲‘減少’傳感器空間而推出的臨時方案,更復雜的機身結構,所增加的不但是手機的製造成本,還佔據了身寸土寸金的內部空間和密封性。儘管廠商在宣傳時都能給出數十萬次開合的數據,但實際上每個人使用的習慣、場景不同,機械結構自然也比不上傳統直板堅固耐用。

你會因爲屏幕更大,而放棄機身防水嗎?

因此目前來看,主流的直板手機提升屏佔比的做法主要是以水滴屏、鑽孔屏、劉海屏三種方式來實現,前兩者是通過給相機鏡頭留出位置,把傳感器隱藏在屏下或邊框實現全面屏設計,甚至減少傳感器的數量;而劉海屏仍然還是目前兼顧功能和屏佔比的取中辦法,唯一問題是它需要佔據一定的顯示空間。

所以歸根到底,手機能否做到真正的全面屏,其實不僅僅是手機廠商、屏幕供應商的問題,還有傳感器技術能否做到精準的屏下感應。從目前來看,基於 OLED 的屏下聽筒、光線、紅外傳感器已經能隱藏在屏幕和邊縫內,但屏下攝像頭仍然還是廠商要邁過的一道坎。

在本月的未來科技大會上,OPPO 展出了首款採用屏下攝像頭設計的原型機,藉助屏幕密集的像素點小孔透視原理,相機能透過 OLED 屏幕進行拍攝。

然而,‘屏下拍照’並不是推出一套專利就能解決,從 OPPO 公佈的樣張可見,屏下攝像頭的原片對比普通前置拍攝無論是色彩、清晰度都表現一般,需要通過後期優化才能達到接普通前置相機的表現。

這裏其實也無形考驗了廠商對相機硬件、相機系統的調校實力,另外可能還需要專門爲屏下拍攝設計的 CMOS 元件。

當然,除了 OPPO 一家以外,小米、vivo、華爲也有屏下攝像頭的專利,大致都是通過定製屏幕材質、材質透光的特性實現屏下拍攝。所以我們能看到,全面屏的設計和屏下拍攝必然會是手機的未來發展方向,但在目前的技術條件下,這些理念仍有許多技術難題需要手機廠商聯合屏幕、相機供應商一起攻克,想讓‘真全面屏’手機投入市場,從研發到投入至少也要 1-2 年時間。

所以當下所說的‘全面屏 iPhone’其實更像是一場自嗨,更別說是來自官方的‘實錘’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