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长海/文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

近段时间,丁香医生公众号开始与中医为敌,这是大失百姓所望的。丁香医生与既往的丁香园似乎有一定的关系。即使没有关系,这个名儿的存在常常被人们认为代表着医学工作者的业余工作的园地。

如今丁香医生似乎与中医泾渭分明,开始明目张胆的,攻击中医,特别是中医的经典。前段儿发了文章,列举了一百零一个谣言,结果又成了新的谣言制造者。毕竟在文中存在着大量的不实事求是,特别是对中医的不懂误解污蔑。所以很快引起了中医工作者的反感和批判。近几天突然又出现了一个什么所谓的田太医关于螃蟹和柿子共吃的问题,结果引起了新的反感。因为他所引用的金匮要略中并没有找寻的所谓的螃蟹和柿子共吃的问题。这就形成了一种光天化日之下明目张胆的谣言,所以很快就收到了正义传票。

近代史上,歪曲中医的人有,但不多,归于少数。这些少数自以为能量充足战斗力强,但最后基本都失败了,没有任何的意义。中医的存在还在继续,并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理解。在民间社会大众层面和国家层面对中医形成的认识逐渐巩固。

特别是中医药法的颁布发行,为中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排除了障碍。而现在为什么还有人反对?

这中间有几种因素:一是对于中国文化不了解不理解的人。这样的人近些年来多了一些。从西学东渐以来,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和交融就没有中断过。在这过程中有中西文化的交流,也有中西文化的冲突。一些人认为中医的文化是好的,也有一些人喝了洋墨水儿就开始忘了中国味。这样的人不理解中国的文化,特别是中医所依托的阴阳五行的理论,他们是不会理解。

第二种人是一种喜欢炒作的人。在中国,想成为名人,一靠踏踏实实的干,赢得老百姓的信任。另外就是炒作。炒作成名,在一段时间内成为一种特色,一种人人追求的方式。炒作,靠什么?靠题材。中医药题材是常用的方式。中国人中医药是有特殊感情的。因此在饭桌上,因为中医而吵起来的,并不在少数。所以想交朋友,在中国,不要以中医为话题。所以要想炒作就可以利用这个主题,已成好多名人。

三是有责任感的医学工作者。这些人他们对于社会各种谣言的认识是深恶痛绝的,在内心也是有良知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对于医学当中出现的谣言,那谣言性质的内容常常持批判的态度。但很多时候常常矫往过正伤及中医。这样的事情并不少,这样的医生或者知识分子或科普工作者并不是中医的敌人,但是却有意无意的对中医造成伤害。

第四种人很多,属于闲言碎语的人。这样的人可能存在不同的网络和论坛,有着不同的观点。但这种观点往往是支离破碎的形不成体系。这样的人不少,在网络上也常常形成斗争辩论。

中医的阵地主要是什么呢?主要是经典的著作和学术思想。传统中医离不开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伤寒论》《本草纲目》,是在中医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分量。因此攻击中医者,他们往往从此下手。

角度在哪里呢?他们的着力点与中医不同。中医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需要一种批判继承的态度。对于正确的要进行继承发扬。对于错误的也是勇敢地进行批判改正。从古到今中医对经典著作的批判就从没有停止过,正因为在不断的批判当中才不断的继承发展。反对中医的人怎么办?他们更加喜欢找寻糟粕。从此入手来反对中医常常可以形成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这些糟粕已经是被中医淘汰的东西,或者说在中医比较少用的东西,但如今拿出来总是会起到恶心人的效果,从而让很多人排斥中医。而对于中医真正有效的东西有用的内容则视而不见。这样的人抓住伤寒论中一个方子叫烧裈散大肆批判。这个方子现在医生现在有用没用是个问题。因为随着医学的发展和人们对卫生意识的增强,这个方子基本上是没有用到的。没有用的,如果拿出来单纯的否定中医,就有点偏激了。一些人喜欢抓住本草纲目中的一些问题,大书特书。还有一些人喜欢抓着中医习惯用动物性的粪便做药,大书特书。

这样情况对于中医来讲有什么影响呢?实质上他们讲的很多内容,中医著作是有记载的,但记载并一定都对。比如对烧裈散的使用,我从没有听说过。对一些所谓动物粪便的利用,现在是用的也少了许多,中医有更多的选择。过去人喜欢用童子尿一些地方现在也有流行,但也少了。对于这样的问题,是不是说这就是错误的,是不是经典书籍记载的是无聊的?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只能靠时间。当前能不能够淘汰,还不足定论。对于经典的著作来讲,几千年几万年还会记载这些内容。那么怎么对其进行淘汰?一个就是自然而然的淘汰。人人不用了,记书上也就没有用。另外一个就是用实践证明其错误了。对于这个问题,力挺中医的人和反对中医的人并没有直接的临床实践。因此处于互相争论。中医方坚持认为是中医自己的东西也可以使我们淘汰的也可以是继承的,也可是我们没有发现其作用的。比如大便的使用。就有人开始引用现代医学从大肠中提取生物进行治疗的疗法,所以并不能否定这一种方式。同样反对中医的人如果仅仅依靠这个问题来反对中医,就好像看到一个人身上长了一个虱子只顾看虱子而忘了这一个人,这是不正常的。

中医是一个博大与繁杂并存,精深与浅显并存,智慧与落后并存的复杂的医学体系。在这个医学体系当中,有哲学的思想,而这是构成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也有一些医学的思想、预防的思想、为人的思想、做事的思想。因此,中医不单单是一种医疗的技术,而是一个教会人如何做人做事与社会与自然相处的学问,带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生存属性。

因此对于中医经典书籍中涉及到的一些问题,需要从现代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实验室的研究、社会流行病学的研究、心理学的研究、信息化技术的研究等等。如果说单纯的从实验室的研究就判定中医的死刑或者否定,是不靠谱的。

曾经有人问过一个问题,电视或者电影中常常会出现,男女双方亲热的镜头,也有浪漫诗人习惯着吻着秀发。这场景浪漫,但是如果是一个美女的一根头发掉进了一一碗饭中,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很多人不会认为她是美女的头发就吃得津津有味,却会因为一根头发,而对于饭菜饮食产生恶心,难受的感觉。由此我们也常常发现,人是带有心理作用的。如果闭着眼睛视而不见,会产生一种效果。如果睁大眼睛看着事实的存在,又是一种效果。很多时候医学本身包括西医学,也常常因为心理的作用产生不同的反应,这是客观事实。因此,对于任何一个问题的存在都不能简单的从客观的事实和自我的认知出发。

前面讲了中医依赖经典著作,但是对于中医经典理论的批判至今并没有停止。这个没有停止是中医持续不断发展所经历的。最早的古书中可能有一些记载,但是后来的医学工作者可能对其进行充分的发挥形成一个理论体系。中医就是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间不断的完善,也正是在这个不断完善改进的过程中间发现了一些经典的不足,然后形成了新的理论。

因此,我们来认识中医经典与中医思想,两者之间不是对等的关系。中医的思想就如浩浩的长江之水,其主流是大家认可的。在这过程有主要的经典著作和一些其他的著作,这要不就是主流或者是支流,或者是不入流。也许一些在发展的过程中会被重新认可,一些著作可能被淘汰。比如我们所熟知的伤寒杂病论,这是汉代医学家张仲景的著作,也成为中医工作者推崇的著作,但也是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在医学理论的阐述上也并不完善。长久以来我们的工作者习惯了对正确的认识,对存在不足的无从说起或不愿谈起。事实上,这也是一种不正确的态度。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感情的存在是事实,但贫穷客观存在。

经典不是完美的,不然医学不会进步。经典中间确实的问题和瑕疵也是值得引以为戒,重新思考的。比如在关于饮食禁忌方面阐述,究竟对不对?新的医学研究的成果,能不能证明或者说验证的?这方面我们确实有一些工作是需要做的,不必敝帚自珍。应该实事求是的把这些东西拿出来,让社会多些关注,得到验证,其实这是一种好事情。

因此当我们回过头来看待丁香医生对中医评论的时候也不必大惊小怪,对于他们来讲有中医的或者没有中医的底子并无所谓,他们那种对中医进行关注,如果是有意识的也好,批判的也好,关注总是有动力的。这个动力,一方面是引导中医界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正确的思考。另一方面也引起社会对中医多些讨论。一个学科一门学问,如果连讨论关注的人都没有,那么发展是很困难的。如果有很多人的讨论,也就证明社会都在关注这是个热点,也就蕴含着无穷的发展潜力。因此对于他们的争论,质疑我们也要保持中医的正确的态度,不能看斗嘴。要靠事实,要靠踏实肯干的精神和实践的精神。一切的问题,只有靠实践解决,靠时间来检验,不能靠嘴皮子。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