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網絡廣播電視臺 記者 李 揚

在潼南區桂林街道觀音村,一小竹林旁的平樓傳出“叮叮噹噹”的聲音,走近一看,是鐵匠卿少全正在“溜鏨子”。只見他左手夾通紅的鏨子,右手拎小錘擊打,回爐、擊打、淬火一氣呵成,最後再仔細辨認鏨子顏色,卿少全說“成了”,然後交給顧客。全程不過10分鐘,動作自然協調,毫不拖泥帶水。

卿少全家住桂林街道觀音村7組,鐵匠鋪就設在離家10米的小平房裏。從小身體不是很好的卿少全堅守自己的行當40餘年,練就一身“鐵骨”,還煉成一顆樂觀的心。“我還是個小娃兒的時候看見別人打鐵就特別來勁。”卿師傅回憶道,他小時候的夢想就是成爲一個技術精湛的鐵匠。當地的社辦企業給了他這個機會,卿少全16歲正式加入了社辦企業學習“打鐵”,這一打,就是一輩子。

“打了一輩子的鐵,還是小有名氣的,上門定製鐵貨的人不少。”卿師傅對於自己的成績很自豪。在談到對打鐵的看法時,他的心情有些低落了。以前鐵製品多以農耕所需的鋤、耙、钁、鍬、鐮、釘、刀等爲主,滿足人們生活、生產需要。隨着科技的發展,農耕被現代科技取代,現在定製農用地鐵器的非常少。“以前收了4個徒弟,現在全部都轉行了,這門手藝我估計是很難再傳下去了。”卿師傅告訴記者,因爲鐵器的需求量逐年減少,徒弟們“打鐵”養家餬口都成困難了,整個城區也就只有卿師傅一直堅守着。

卿師傅的右眼因幼年感染治療不及時,到2007年無法治癒而摘除。伴隨着的還有腸道疾病,營養吸收較困難,身體比普通人弱。但卿師傅對打鐵很執着,無論颳風下雨,還是寒冬酷暑,鋪子都照常運轉着。

“卿師傅,我來取鏨子。”趙先生老早就知道這裏有鐵匠鋪,今天過來是取昨天帶來修補缺口的18根鏨子。趙先生說:“現在很難在其他地方找到鐵匠,認識的好多鐵匠都沒做這行了。卿師傅技術好,比其他地方‘溜’的鏨子‘經打’,而且價格還實惠,這些年打廢的鏨子都在這裏溜。”趙先生邊說邊抱起那困“溜”好的鏨子。

傍晚7點,夜幕籠罩了整個城市,小竹林裏叮叮噹噹的鐵器敲打聲漸漸被小孩的嬉戲聲取代。

潼南臺 李 揚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