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人員稱, 依蘭恐龍足跡羣補充了黑龍江早白堊世的恐龍化石記錄,也體現出該地區恐龍生物羣的多樣性。科技日報北京12月25日電 (記者操秀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等中外科學家25日宣佈,其研究團隊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依蘭縣發現大量恐龍足跡化石。

來源: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北京12月25日電 (記者操秀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等中外科學家25日宣佈,其研究團隊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依蘭縣發現大量恐龍足跡化石。這是黑龍江省報道的第一個大規模早白堊世恐龍足跡點。這些恐龍足跡數量多,保存好,對研究恐龍的演化有重要價值,並對探索恐龍行爲習性、生活環境以恢復該地區古環境及其地質時期氣候變化等具有重要意義。

據介紹,黑龍江化石資源豐富,是中國最早發現恐龍化石的地方。該地區已發現新生代脊椎動物化石,包括松花江猛獁象、梅氏犀、河套大角鹿等,構成豐富的哺乳動物生物羣。遺憾的是,黑龍江早白堊世的骨骼與足跡記錄非常稀少。唯一的記錄是,1983年大慶石油學院(東北石油大學)的陳秉麟等人在依蘭縣城南門外牡丹江西岸發現的一個恐龍足跡,但研究人員未對其進行具體描述與對比。

2018年夏,化石愛好者朱利在達連河鎮紅星村路邊新修開的剖面上發現了雙殼類化石和龜化石,其旁邊有一些有着明顯規律的凹坑,疑似古生物的足跡。邢立達團隊隨後確認了這些印記爲足跡化石並展開考察工作。

據統計,依蘭恐龍足跡羣由5條行跡共計70個足跡組成,包括平行的蜥腳類恐龍行跡、三趾型鳥腳類行跡、延長的三趾型獸腳類行跡。蜥腳類足跡的後腳長度約49釐米。由於右腳和左腳的步長明顯不同,可能爲跛行或異常的步態。鳥腳類足跡以趾跡爲主,第三趾最發達,第二趾、第四趾的爪跡幾乎呈三角形,且前緣圓鈍。三趾型獸腳類的爪痕平行,被暫時歸爲游泳跡。獸腳類游泳跡和其它恐龍的步行行跡的組合,表明它們是在不同的時間和環境中形成的。考察隊還重新描述了陳秉麟的舊記錄,認爲其足跡可能是甲龍類所留。

研究人員稱, 依蘭恐龍足跡羣補充了黑龍江早白堊世的恐龍化石記錄,也體現出該地區恐龍生物羣的多樣性。黑龍江晚白堊世的恐龍生物羣很有可能是此次發現的這一生物羣的延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