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沙大使指出,企業要客觀評估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包括技術能力、資本能力、銷售能力、管理能力等方面,來確定“走出去”後開展公共外交的側重點在哪裏。沙大使認爲,企業公共外交有兩方面的內涵。

2019年3月30日,由吳建民公益基金會和上海雙平慈善基金會合作舉辦的“新時代中國軟實力建設與企業公共外交”座談會在上海召開。察哈爾學會國際諮詢委員會委員、吳建民公益基金會高級顧問、聯合國前副祕書長沙祖康在會上作了精彩的引導發言。沙大使是著名的“鐵嘴”外交家、“外交鬥士”,他認爲在建設“一帶一路”過程中,企業家作爲公共外交實踐的先鋒羣體,迫切需要提升能力和素質。在會後的專訪中,沙大使具體談了他對於企業公共外交的見解。

企業公共外交的主體和內涵

沙大使認爲,企業公共外交有兩方面的內涵。一方面,公共外交不同於傳統的政府外交,其重點是民間外交,企業作爲民間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參與到公共外交事業中來,就成爲了民間外交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改革開放40年來,伴隨着全球化的發展,中國提供了“一帶一路”這個最大的國際公共產品。企業是實施和推進“一帶一路”的主體,企業如何參與好“一帶一路”的建設,如何能夠實現與項目所在國、所在地區的人民之間的交流和合作,是很重要的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企業參與公共外交意義重大。

沙大使也強調了企業公共外交的雙向性。他表示:“我們的企業公共外交不能只講中國的公共外交。隨着全面深化改革開放,越來越多的外國企業走進了中國。所以企業既包括走出去的中國企業,也包括到中國來的外企,要做好這兩者的工作。


沙祖康大使在“新時代中國軟實力建設與企業公共外交”座談會上作引導發言

企業開展公共外交的內生動力

企業的目的是爲了盈利,那麼企業進行公共外交的內生動力何在?面對這一疑問,沙大使表示,企業的主要目的是盈利,也只有通過盈利才能實現發展,這無可厚非。“問題是企業採取什麼樣的方式去贏利?這很關鍵。企業到底要追求長遠利益,還是短期的、暫時的利益?一般來講有遠見、負責任的企業,追求更大利益的企業,是相當注意企業的公共外交的。只有搞好公共關係以便於盈利,企業的經營纔可持續,從而獲得穩定、可預測和長期的利益。如果企業要想實現終極性的效益,必須要在社會上作出貢獻,要使企業運營者、企業所在國和地區、企業所經營建設項目的工人和項目所在地周圍的居民都能得到好處。我們講要雙贏,不僅要使企業實現自身的盈利,也要讓當地人民有獲得感、有幸福感,這樣他們會熱愛我們的企業。讓當地人民積極參與,樹立他們的主人翁意識,和我們共同努力推動企業的發展,這樣企業才能達到長期、穩定和可預期的盈利。有眼光有遠見的企業、知名跨國公司莫不如是。如果企業要完全從對方那裏得到好處,你贏他輸,這是不可持續的。”沙大使講道。

除了負責任和有遠見的盈利,沙大使也提到企業在國際交往中要樹立“正確義利觀”的問題:“我們講要共贏,必要的時候還要先喫小虧,纔能有‘大便宜’。以義爲先,多給少取,目的還是爲了取。等對方發展起來了,我們就是共贏或者多贏。不管現階段哪一方贏得多,最終目的是合作共贏。通過共贏的方式拉近兩國或者相關部門的距離,達到民心相通。只有民心相通,雙方的相互理解增加了,社會才能更加和平穩定。企業開展公共外交的內生動力就是我們要用正當的手段來謀取正當的利益。”

大小企業各屬其職,量力而行

大企業和中小企業在進行公衆外交時,可利用的資源不同。沙大使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呢?沙大使認爲:“通俗地講,大企業幹大企業的事,小企業幹小企業的事。讓小企業幹大企業的事,那是不合理也不可能的。大企業可以幹小企業的事,但那等於是一種浪費。兩類企業開展公共外交的側重點就是根據自己的能力,量力而行。條件成熟的企業可以走出去,這包括大企業,也包括小企業。大企業和中小企業也可以進行合作,揚長避短。”沙大使指出,企業要客觀評估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包括技術能力、資本能力、銷售能力、管理能力等方面,來確定“走出去”後開展公共外交的側重點在哪裏。

企業跨國經營要關心國際形勢

沙大使爲人所熟知和稱道的一段經歷是擔任聯合國副祕書長期間,主管聯合國經濟與社會事務。他在就職期間是否接觸過一些公共外交開展得比較好的企業呢?沙大使的回答有些出人意料。“沒有。首先聯合國經濟社會事務部的主要任務是政策分析、制定規則(norms)和規章制度,屬於上層建築。聯合國是政府間國際組織,主要和政府打交通,同時聽取、參考和吸納非政府組織、包括企業的意見。所以當時我和企業有所接觸,但不是很多。”沙大使補充道:“我們聽取企業的意見,包括髮達國家企業,也包括髮展中國家企業。聯合國是一箇中立的國際組織,主要任務是制定政策規劃,進行政策分析,從而爲成員國提出發展建議。聯合國必須要兼顧各方,因此我們也很重視企業的意見。中國維護以聯合國爲核心的國際治理體系,積極支持多邊主義,就是因爲聯合國比較公正公道,而且具有最大的代表性。”

結合自己的工作經驗,沙大使給企業提出一條“妙計”:“企業應該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關注國際經濟社會發展形勢。真正有作爲的跨國公司對政治非常敏感和關注。譬如說政府工作報告,他們研究得很深,研究政策趨向是什麼,對象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是什麼,行業相關趨勢是什麼。政府政策爲企業到對象國的投資和發展指明瞭方向,所以企業必須關心政治和政策,包括法律法規,這樣纔不會走彎路。”

政企合力推動外交資源更精準對接

近年來我們國家也在倡導外交資源助力企業“走出去”,但是宏觀政策上的指導是否有些屠龍術般的大而無當?是否要使企業加強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推動外交資源和企業更精準地對接呢? 沙大使從企業和政府兩方面分別作出瞭解讀。

一方面,從企業自身講,企業有責任做好自己的事,需要對政府有合理的期待。沙大使表示:“政府是爲人民服務的,具體到企業來講,就是爲企業服務。政府的主要職能是爲企業的經營和發展營造良好的政治和政策環境,但企業不能指望政府來告訴自己具體怎麼經營,期待政府像帶幼兒園孩子這樣扶着企業前進是不現實的。”

另一方面,沙大使也指出政府要加強作爲:“如果政策環境不理想或不利於企業發展,企業可以向政府提出。政府有責任在充分聽取企業意見的基礎上來制定更合理的政策,使政策環境更適合企業的發展。”政府也需要提升駐外機構的服務意識。沙大使表示:“每一個國家和政府都有駐外機構,駐外機構的目的是增進兩國政府與政府之間的溝通。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在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浪潮下,中外相互都有投資、交流與合作。我們的駐外機構有義務向我們的企業介紹對象國的法律法規、政治制度、政策規定以及民風民俗,並要求我們的企業尊重當地的法律法規和民俗習慣,開展合法合規的經營。政府也應當向走出去的企業介紹對象國的投資風險,把有利和不利條件都講清楚,讓企業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其經營戰略和項目建設規劃。這就是外交如何爲走出去的企業服務,這就叫精準的對接。”

筆者提到商務部出臺了《對外投資合作國別(地區)指南》,但是一些走出去的企業並不知道這類信息。沙大使說,廣大中小企業資源力量有限,不太瞭解政府出臺的相關信息和服務,有“盲人摸象”的情況。政府應該通過媒介和其他手段,讓打算或者已經“走出去”的企業瞭解到現在已有的信息資料。企業也應該努力收集這類信息。總體來說,推動外交資源和企業更好地對接,需要政府和企業雙方共同的努力。


沙祖康大使在“新時代中國軟實力建設與企業公共外交”座談會上作引導發言

發揚吳大使“高度重視溝通並有巧妙的溝通藝術”

吳建民大使在公共外交和促進外交資源服務企業方面身體力行做了大量工作。對今天的企業公共外交,吳大使的思想有哪些值得繼承和發揚的內容?

在沙大使眼中,吳大使有許多超前的想法,也有許多好的做法。沙大使曾在日內瓦聯合國與吳大使搭班一二把手,那段時期中國在日內瓦的多邊外交舞臺上,攻克了人權、裁軍、入世等多個難關,對外勝仗連連,被同事戲稱爲“吳沙盛世”,體現了兩位大使的精誠合作和辛勤付出。作爲吳大使的知己、戰友,沙大使認爲吳大使開展公共外交最大的亮點是善於溝通。沙大使說:“吳大使高度重視溝通並且有巧妙的溝通藝術。他不僅致力於向世界介紹一個客觀真實的中國,同時也非常重視把客觀和真實的世界介紹給中國,是讓中國瞭解世界、也讓世界瞭解中國的一個很好的使者。 ”

沙大使認爲,當前我們繼承和發揚吳大使在外交上的一些理念和做法,有着特殊重要的意義。“首先,中國經過改革開放,發展很快,已經成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發展強大引起了一些國家的焦慮。美國在內的大國擔心中國會取代其地位,中國周邊的鄰邦、小國也擔心中國強大後走國強必霸的老路。中國不是這樣的。強權也好,霸權也罷,中華民族沒有這樣的基因,中華文化也沒有這樣的基因。 譬如鄭和多次下西洋,從來沒有殖民過任何國家。當然在邏輯上,過去不這樣不等於以後也一定不這樣做,但中國沒有這樣的經驗,沒有這樣的政策或者所謂的策略。也根本不存在什麼陰謀,因爲我們都是陽謀。從中國一貫的外交政策上看,從中國的歷史傳統上看,我們都能夠說中國是個非常負責任的國家,共產黨領導的中國是歷來說話算話,言必行、行必果的一個國家。因此我們必須向外國介紹一個客觀真實的中國,來化解和消除他國不必要的焦慮或者擔憂。”沙大使也講到:“前幾年我們提出‘厲害了我的國’(Amazing China),這名字聽起來挺嚇人的,但相對於我們自己來講,我們過去一窮二白,喫不飽穿不暖,到今天取得了這麼大的成就,而且是全世界公認的成就,確實是非常了不起(Amazing)的,當然厲害了。但是,我們同時必須看到,和發達國家相比,我們的距離不是十年、二十年,甚至是五十年,還有很大的差距。

“第二個特殊重要意義是什麼呢?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國深化改革開放,提出了‘一帶一路’的倡議,迄今爲止已有15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積極參與。現在對“一帶一路”倡議有很多解讀,外界不完全理解,我們中國人民也不一定理解。我們強調,這是一個倡議。後來我們說這是中國提供的國際公共產品,原則是“共商共建共享”。最近我們還推出一個政策,叫做歡迎第三方參與,共同來幫助項目所在國家的人民開展建設。這完全是一個光明磊落、坦坦蕩蕩的創舉。這裏面有些誤解,我覺得也很正常。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對於誤解我們的人,我們需要做工作,使得絕大多數人至少能夠消除誤解、增進了解。但對於鐵了心要抹黑我們的人,再溝通也很難出效果。思想工作不是萬能的,溝通不能夠解決一切問題,完全改變所有人的觀念也是不可能的。特別是‘一帶一路’倡議、中國企業‘走出去’,作爲新生事物,我們也缺乏經驗,自己的工作也有需要改進的方面。西方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經驗豐富,做法成熟。我們是個後來者,正因爲如此,我們國家強大了,走出去了,人家肯定擔心。我們的‘一帶一路’倡議,總體上得到了大家的支持,但也引起了關於地緣政治目的等方面的一些誤解。所以在當前情況下,弘揚吳建民在外交實踐中的理念和一些做法是十分必要的。”沙大使鏗鏘有力的話語令人印象深刻。

約瑟夫·奈提出軟實力“是一種依靠吸引力而非通過威逼或利誘的手段來達到目標的能力”,企業通過具有遠見和符合道義的價值取向、與國際形勢接軌的做法以及巧妙的溝通藝術,在以產品質量爲生命的硬實力之外全面提升軟實力,才能夠在國際市場和舞臺上更具吸引力。在建設“一帶一路”大背景下,加強企業的公共外交能力是時代之需,也是企業之需。同時,在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過程中,政府如何提高服務意識、加強作爲、推動資源更精準對接,爲中國企業國際化之路提供更多支持和幫助,也已成爲必須回應的時代命題。

責任編輯/張玲 顧心陽

圖文編輯/郭童

來源:吳建民公益基金會,2019-04-16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