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颇黎状如酸枣(颇黎等一六段):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银罐器盖墨书明确提到“颇黎等一六段”(图七),说明这个银罐内藏有16块“颇黎”。有学者将其误读为“颇黎等六段”,是不正确的。这个银罐内只有一件玻璃碗,器盖墨书称之为“琉璃椀”,可见窖藏主人将玻璃称作“琉璃”,那么,这个银罐内的16块“颇黎”想必不是玻璃制品。

图七 何家村唐代窖藏三足提梁银罐器盖内墨书

《新唐书·西域传上》记载:“武德二年,(罽宾国)遣使贡宝带、金锁、水精盏、颇黎(状若酸枣)。”故知何家村唐代窖藏所谓“颇黎”当为唐初罽宾国贡品之一,形状如同酸枣一样。《太平寰宇记》记载:“劫国,唐武德二年遣使献玻璃水晶杯各一;玻璃四百九十枚,大者如枣,小者如酸枣。”又知罽宾国所贡“颇黎”或称“玻璃”,大的像红枣,小的像酸枣,数量多达490枚。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十一记载:“颇梨,千岁冰所化也。琉璃玛瑙,先以自然灰煮之令软,可以雕刻。”陈藏器《本草拾遗》云:“玻瓈,能安心,明目,去赤眼,熨热肿。此西国之宝也。是水玉,或千岁冰化为之,应玉石之类,生土石中,未必是水。”总之,唐人认为玻璃属于天然宝石之类。在汉译佛经中,佛家七宝分别为金银、琉璃、玻璃、砗渠、赤珠(红珊瑚珠)、玛瑙。据我们考证,佛教七宝所谓“琉璃”指人造玻璃,而“玻璃”则指天然宝石。既然如此,那么,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银罐器盖墨书所言16块“颇黎”当指天然宝石。

据我们考证,古汉语“玻璃”一词有两个来源:其一源于波斯语“水晶”;其二源于梵语“蓝宝石”,两者本义皆非人造玻璃。在汉译佛经中,所谓“璧流离”亦作“毗琉璃、吠琉璃耶、鞞头黎”等,皆源于梵语vaid ū rya(青色宝、蓝宝石),简称“琉璃”。慧琳《一切经音义》卷第十一曰:“吠瑠璃:梵语宝名也,字体无定,或作琉璃。上音留,下音离;天生神宝,青绿色,莹徹光明。非是人间练石烟火之中所成瑠璃也。”故知汉译佛经所谓“璧流璃”,或简称“琉璃”,本指中亚罽宾国、斯里兰卡等地出产的蓝宝石,而“琉璃”一词在汉译佛经中往往用来表示人造玻璃。何家村唐代窖藏银盒墨书将天然宝石称作“颇黎”,似乎为了和该窖藏银盒墨书表示玻璃的词“琉璃”相区别。

据考古简报统计,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天然宝石共计4种16块。它们分别为蓝宝石7块,玫瑰紫2块,绿玛瑙6块,黄精1块(图八)。据韩建武分析,第一,绿玛瑙当称“绿玉髓”(chrysoprase),共6块,呈豆瓣状,似戒面大小,加工规整,底部有一平面,原来镶嵌在器物上。第二,黄精当为黄宝石,现代矿物学名“黄玉”(topaz)。只有1块,核桃大小,一面切割过,一头有穿孔;长5.3、宽33、高3.4厘米。透明,黄色,色较均匀,强玻璃光泽。其说有误,据我们检测,这块“黄宝石”当为黄色蓝宝石(sapphire)。蓝宝石有各种颜色,不一定是蓝色的,还有黄色、白色和粉色等。第三,玫瑰紫当为红宝石(ruby):共有2块,玫瑰色透明宝石,其一呈扁平不规则形状。第四,蓝宝石(sapphire):红宝石和不同颜色的蓝宝石皆由刚玉演变而来。何家村唐代窖藏共有7块蓝宝石,包括深蓝宝石3块和浅蓝宝石4块。深蓝宝石最大的一块呈圆鼓状,直径3.1~2.9厘米;另一块呈水滴状,纯净透明,光泽极佳,长2.8、厚1.5厘米。凡此表明,这个三足提梁银罐墨书所言“颇黎一六段”必指银罐内蓝宝石等天然宝石无疑。

图八 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部分天然宝石

第六,何家村唐代窖藏当为大明宫琼林库皇家宝藏:发掘者根据考古钻探并结合相关文献初步判断,何家村位于唐代长安城兴化坊中部偏西南处。据此,郭沫若提出这批窖藏文物“为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因安禄山之乱逃奔四川时邠王李守礼(章怀太子的次子,金城公主的生父)后人所窖藏”。他还提出这批窖藏文物是邠王府的财物,可能在“安史之乱”时仓促埋下而后来未能挖出,所以才一直保留到现代。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段鹏琦考证,何家村金器银埋藏年代实际上在唐德宗时期,发现地点是否为“邠王府的部位”仍有待商榷。近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齐东方教授提出新说,认为何家村窖藏主人是唐代尚书租庸使刘震,而窖藏埋藏年代当为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兵变时,也因兵乱保存到现代。不过,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黄正建不同意这个说法,认为刘震不见于正史,仅见于唐代小说,未必是历史真实人物。

何家村唐代窖藏中唐初罽宾国贡品的发现相当重要,说明这个唐代高等级文物窖藏当为唐王朝皇家宝藏。其实,何家村唐代窖藏中许多文物皆为皇家宝藏,如东罗马金币、萨珊银币、日本和同开珎、高昌吉利等外国钱币即为东西方诸国献给唐王朝的贡品。何家村唐代窖藏还发现许多丹药。为了长生不老,唐朝许多皇帝炼丹嗑药,吃死了许多皇帝。据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一九《唐诸帝多饵丹药》统计,唐太宗、宪宗、穆宗、敬宗、武宗、宣宗,皆因服食过量丹药中毒致死。据考证,给皇帝进奉的财物则纳入内库即琼林、大盈二库,以供皇帝私人使用。进奉物品种类繁多,包括金银、钱帛、器服、珍玩、骏马等等,其中金银占很大的数量。如果这些宝物确为唐代皇家宝藏,那么,它们原来的收藏地点当在大明宫皇帝私库——琼林库。

关于大明宫琼林库,《新唐书·陆贽传》记载:“至是天下贡奉稍至,乃于行在夹庑署琼林、大盈二库,别藏贡物。”。《宋史·食货志下一》记载:“元祐元年,右司谏苏辙论河北保甲之害,因言:‘元丰及内库财物山委,皆先帝多方蓄藏,以备缓急。若积而不用,与东汉西园钱,唐之琼林、大盈二库何异?’”1957年,冯先铭在西安唐代大明宫遗址太液池附近采集到邢窑“盈”字款碗残片。显然,这件邢窑白瓷片应为大盈库之物,发现地点或为大盈库遗址。王长启认为:“大盈库是皇宫内最大的储存金银财宝的库房”。尚民杰、程林泉认为,就目前所知,可以肯定大盈库与琼林库属皇家私库的性质,二者很可能在某些时期是交叉存在的,即有时只有大盈库而没有琼林库,有时则只有琼林库而没有大盈库,有时则两库并存。

殊不知,大盈库只收纳钱帛、布丝和瓷器,而金银珠宝则藏于另一皇家私库——琼林库。关于琼林库的具体位置,《旧唐书》记载:天宝十五载(756年)六月,安禄山攻破渔关以后,唐玄宗从大明宫宣政殿御所向西逃跑。据唐人李德裕《次柳氏旧闻》一书记载:唐玄宗逃出大明宫的具体路线是:自延英门出,经延英殿进入禁苑。后来在杨国忠策划下,改由“左藏库而去”。故知延英殿和左藏库皆在宣政、紫宸殿之西,也即太液池与延英殿之间。从傅熹年所绘大明宫复原图看,很可能是延英殿之北,金銮殿之东的一组建筑(图九)。

图九 傅熹年绘《大明宫平面图》

唐德宗即位后,力图削藩,结果引发四镇之乱。于是,唐德宗调关中之兵往山东镇压,结果引发“泾原之变”。原为幽州节度使的朱泚,在唐代宗大历九年(774年)被其弟朱滔所逐,西走长安,朝廷将其安置为泾原节度使。泾原兵被征发时,朱泚已经致仕,且居于长安城。泾原兵于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十月过长安,未得朝廷赏赐,出长安后又折回城中发动叛乱。于是唐德宗仓皇逃往奉天(今陕西乾县),叛军推举朱泚为首领,率军攻奉天,史称“泾原之变”。

大明宫皇帝私库所藏各国贡品及各道所献宝物,大多被唐德宗携往奉天,翌年入藏奉天行宫“琼林”、“大盈”二库。翰林大学士陆贽护送皇上避难奉天,起草《奉天请罢琼林、大盈注二库状》,抨击唐德宗大敌当前,却不顾百姓死活,仍在奉天行宫大建皇家私库,聚敛钱财。由于东西太多,唐德宗无法将宫内宝物全部带走,宫中太监不得不将部分宝物临时埋藏在长安城兴化坊某地(今西安南郊何家村)。这批仓促埋下的皇家宝藏后来未能挖出,故一直保留至今。

2017年5月14日于京城蓝旗营寓所

本文省略参考文献,可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

文章来源:《考古与文物》2017年第06期

责任编辑:梅雅萱

审核:郝丽君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