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大軍閥

閻錫山是中國最大的軍閥之一,說起來他跟我們家還有血仇。閻錫山當年是山西新軍的頭目,山西最後一任巡撫是我外婆的爺爺陸鍾琦,他當時接到各地革命的消息,正在猶豫要不要追隨全國各省一起革命,要不要通電全國說我們也獨立了,因爲當時有的省巡撫已經宣佈獨立了,而有的省巡撫被新軍打死了,有的省巡撫自己跳牆跑了。陸巡撫正在猶豫的時候,閻錫山率領當時的山西新軍,包圍了巡撫衙門,進行了滅族大屠殺。

那是1911年,當時我外婆剛剛出生,全家就遭閻錫山滅門,所以外婆從小就是個孤兒。外婆在舅舅——名中醫施今墨施家長大,後來出國留學都是舅舅出的錢。外婆從小就跟我講,閻錫山是咱們家的仇人,在同一天把外婆的爸爸、爺爺都殺了。但這只是我自己家的事,從大的環境看,那個時期新軍鬧革命殺了很多清朝的重臣,包括一品大官巡撫等,算是革命行爲。不能因爲我自己家裏人被殺就說那時的革命是不對的。

從那時開始到1949年,山西一直都在閻錫山的統治之下。閻錫山是整個山西的土皇帝,當然他也非常努力地經營着山西的各種事情,包括工廠、鐵路、煤礦等方面,而且經營得還不錯。除了瀋陽兵工廠以外,山西的兵工廠應該是全國最好的。閻錫山是一個特別摳門的人,是一個非常精打細算的人,所以他老打不贏仗,因爲打仗得拿出一股拼了的架勢才能贏。閻錫山在經濟上確實是一把好手,山西在他的統治下,經濟發展確實不錯。但是也是由於他的小家子氣,山西修的都是窄軌鐵路,因爲他不想讓別人來山西,他修的鐵路的鐵軌都比別人窄,所以火車到山西是開不進去的。

閻錫山還經營了自己的晉綏軍。中國在北伐之後出現了很多大軍閥,最大的幾支就是蔣系的中央軍(或者叫黃埔軍)、馮玉祥馮系的西北軍(或者叫國民軍、馮軍)、李宗仁白崇禧的桂軍(或者叫廣西軍)、張家的東北軍(或者叫奉軍),再有就是晉綏軍。

當時蔣軍就是蔣家的軍隊,蔣介石即使不擔任軍中的任何職務,蔣軍也不聽別人的。桂軍只聽李宗仁白崇禧的。東北軍就是張家的。張學良即使出洋下野,東北軍別人也指揮不了。馮家軍自稱生是馮家人,死是馮家鬼。而晉綏軍就等於是閻錫山的封建私人武裝。當時閻錫山佔據的地盤除了山西(簡稱晉)還有綏遠(簡稱綏,在今日內蒙古的河套地區這一帶),所以這支軍隊也就叫晉綏軍。

閻錫山這塊地盤一開始的時候很大,北伐結束以後,四大軍閥開始一起瓜分這塊地盤。北伐最後實際上是四大軍閥打一大軍閥,就是蔣、馮、閻、李四家一塊兒打張家。這四家中跟張家打得最激烈的就是閻錫山,閻錫山首先派出自己最強的將領出戰。蔣軍當中有八大金剛,馮家的西北軍有五虎上將、十三太保,閻錫山手底下也頗有幾員大將,其中大家最熟悉的戰將就是傅作義,還有徐永昌、商震等等。

1945年9月2日,日本在東京灣“密蘇里”號上籤署投降書,各國代表去簽字受降,代表中國去簽字的就是徐永昌——當年晉綏軍的主將之一。晉綏軍的另一員大將商震是長城抗戰的英雄,在1933年的長城抗戰中,西北軍、晉綏軍、中央軍都上過前線,冷口之戰當時就是由晉綏軍負責的,商震在長城抗戰中曾經立下過大功。

傅作義在北伐的時候一戰成名。山西是個易守難攻的地方,到處都是這“關”那“口”,當時北伐軍中的蔣軍和桂軍在涿州以南和奉軍激戰,涿州是奉軍北退的重要通道,今天在京廣線上也是重要的一站。這時晉綏軍突然表態要參加北伐軍,然後傅作義指揮的晉綏軍出娘子關之後直接截斷了奉軍的退路。所以這場在涿州爆發的大戰其實就是由張學良指揮的奉軍進行猛攻和由傅作義指揮的晉綏軍拼命堅守的一場圍城戰,這也是北伐中的著名戰役。

北伐後野心膨脹

大家熟悉的北伐的重要戰役大都發生在南方,其實在蔣介石叛變革命以後,那些新軍閥還在繼續北伐,因此纔有後來爆發的涿州大戰。閻錫山在北伐之後獲得了大量的地盤,黃河以北的大部分地盤,包括平津兩市與河北等地也都歸了他,所以當時其他的軍閥心裏覺得不平衡。北伐之後閻錫山的野心開始日益膨脹,連南京委任他職務他也不去。

北伐結束之後蔣介石曾組織召開過軍隊編遣會議,說咱們打完仗了,北伐也完成了,東北也易幟了,青天白日旗也在全國豎起來了,咱們就裁軍吧。各大軍閥都想裁別人的部隊,誰也不想裁自己的,於是互相拆臺,最後徹底分裂,爆發了一場大戰,也就是1930年的中原大戰。

中原大戰的一方是蔣介石,當時蔣挾持中央,蔣軍就叫中央軍,正帥當然是蔣介石。另一方是馮、閻、李三大軍閥,在軍事上大家公推閻錫山爲陸海空三軍總司令,副總司令是馮玉祥,還給張學良掛了一個副總司令的稱號,但張學良從來就沒有當過。那邊蔣介石也給了張學良一個副總司令的頭銜,最後張學良支持了蔣介石一方。在政治上馮、閻還另立國民黨中央黨部,特地邀請汪精衛來主持。汪精衛便興沖沖地帶領陳公博、顧孟餘等一批人來到北平,召開中央黨部擴大會議以示正統。在這個過程中,其實由這三大軍閥組成的反蔣軍有多次勝利機會,因爲反蔣軍有八十多萬大軍,而中央軍只有六十萬,當中還有很多都是臨時拿錢買來的雜牌軍,根本就沒什麼用。

左起:馮玉祥、蔣介石、閻錫山

當時中央軍的主力部隊都在中原大戰的兩個主戰場上,一個是在隴海線上西北軍和中央軍在打,另一個是在津浦線上晉綏軍跟中央軍打。打到最激烈的時候,晉軍悍將傅作義攻破濟南。本來張學良當時都已經準備發電報支持中央,突然濟南被西北軍攻破,張學良跟蔣介石說,如果中央軍連濟南都守不住,我們東北軍可不能支持中央軍,東北軍不是來給你們賣命的,我們要通電全國結束戰爭。

於是蔣使了一個最古老的計策——反間計:派人到閻錫山身邊散佈消息,說傅作義功高蓋主,準備叛變、投降蔣介石之類的話。閻錫山本來就是一個多疑、小氣的人,西北軍當時在隴海前線跟中央軍的主力打到最激烈的時候,閻錫山都捨不得給炮彈,捨不得給錢,就是因爲摳門。其實山西當時有大批的軍工廠,能生產很多炮彈,所以晉綏軍的武器應該是非常好的,但是戰鬥力不如西北軍。西北軍個個都揹着大刀片,能征善戰。西北軍和中央軍陷入膠着戰,但是閻錫山就是捨不得給炮彈,當時馮玉祥都急了,說:“咱們要敗了就全完了,有錢也不是你的了,有炮彈也不是你的了。”

抗戰中最大的戰役就是淞滬戰役,當時我軍一天最多發射兩萬發炮彈。而在整個中原大戰最激烈的時候,雙方一天就要發射四萬發炮彈,現在想起來都很痛心,我們這些炮彈都拿去跟自己人打仗了,等到後來跟日本打的時候一天最多就只能發射兩萬發。

總之,閻錫山聽信了蔣介石這個反間計,當時就把傅作義給撤了,換了一個叫張蔭梧的不太能打仗的將。臨陣換將,乃兵家大忌。而後蔣介石從隴海線撤出八大金剛的主力,所有的軍長、師長全部不騎馬打綁腿,率部隊急行軍,北上濟南。當時的偵察技術也不夠好,又趕上連續下大雨,西北軍也不知道隴海線上的中央軍都撤了。中央軍以急行軍的形式從隴海線撤回,攻克了濟南。緊接着張學良就發了一封電報表示支持中央,停戰談判。於是中央軍贏了,而西北軍全軍則在前線潰散,從此以後就再也沒有西北軍了。閻錫山躲到大連,馮玉祥跑到泰山上,李宗仁回了廣西,傅作義也脫離了閻系的軍隊,慢慢地發展成了一個獨立的軍閥,最後在北平起義。

實際上閻錫山的軍閥時期到1930年就結束了。按說閻錫山敗了就應該滾出山西,就像西北五省當初都是馮玉祥的,馮玉祥後來敗了,西北五省於是歸了馬家,包括馬鴻逵、馬鴻賓、馬步青等,陝西就歸了楊虎城。但是山西這個地方很奇怪,弄來弄去沒人能玩轉山西,再加上閻錫山又哭哭啼啼道個歉什麼的,所以後來山西還是在閻錫山的統治之下。

抗戰時期

抗戰期間,華北戰場上主要是當年的西北軍和晉綏軍在打,京廣線上主要是西北軍,山西主要是晉綏軍。除了張自忠率領的一支西北軍參加了臺兒莊戰役以外,西北軍當時在整個華北前線都打得非常差,整個華北一瀉千里,平津四天就被日本佔領。只有在山西,閻錫山指揮的晉綏軍加上一部分中央軍和日軍對抗。當時在山西還打了忻口戰役。當時已經是閻錫山主將的傅作義和中央軍的衛立煌率領兩個集團軍,在忻口和日本進行了一場激烈的大戰。在這場戰役中中央軍的第九軍軍長郝夢齡也上了前線,最後犧牲殉國,這是第一位在抗戰中犧牲的軍長。

忻口戰役中還有一次特殊的戰鬥也被載入史冊,當時我們的八路軍,或者叫第十八集團軍,從西北和陝北開赴前線抗戰,這支部隊就歸閻錫山指揮。在忻口前線晉綏軍和中央軍與日軍大戰的同時,八路軍一一五師在平型關潛入敵方側後,截住了一支日軍運送大衣的輜重車隊,消滅了一千多日本鬼子,繳獲了幾萬件大衣,有力地支持了忻口正面戰場。

閻錫山在抗日戰爭以後乏善可陳,最後做到國民政府的行政院院長,相當於總理。其他軍閥都不願意去臺灣的時候,他居然跟蔣去了臺灣,作爲蔣多年的對手,閻錫山老了,已經沒有任何血氣,1960年的5月23日閻錫山在臺灣病逝。這就是閻錫山的一生。

文/高曉松

來源:《魚羊野史》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