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電臺】關河文苑 · 黃連河路上看風景(一)

歡迎收聽調頻97.8兆赫

大關人民廣播電臺新聞綜合廣播

寫在前面:

聽衆朋友,您好,我是雪雯,本期關河文苑要跟您一起分享趙廷臣先生的文章。趙廷臣,昭通大關縣人,供職於昭通市新聞出版廣播電視局,昭通作家協會會員。曾在《雲南日報》《昭通文學》《大關文學》報刊雜誌發表新聞、文藝等各類作品數百件約200萬字,多件新聞作品獲省級、市級獎勵。《歲月如歌》刊發《雲南日報.花潮副刊》,入選昭通文學藝術系列叢書。散文《鄭家姐》獲昭通市政府第四屆文學獎。

黃連河路上看風景(一)

中國有個瀑布最集中的地方,稱之爲大關黃連河瀑布羣。在六平方公里的範圍內,瀑布多達47條,最高的一條達147 米。在這裏,因美麗瀑布讓大關名揚天下;在這裏,因一條道路聯通世界,讓人們感受到瀑布之美。說起黃連河瀑布,大家都知道,這裏山青水秀、天藍瀑美。可連通黃連河瀑布羣與世界的,是那條彎彎曲曲的黃連河大道,很多人都不大清楚。黃連河大道是一條充滿文化氣息的大道,是一條養身健體的大道,是一條觀看美麗風光的大道。魯迅先生有句名言:“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黃連河大道不是走出來的,是大關兒女一鋤一鋤挖出來的,甚至是用生命從懸崖中換回來的。

我們把時間拉回到上世紀五十年代。那時的大關除了貧窮,還是貧窮。但是,居住在這裏的人們“人窮志不窮”,他們的志向就是創造美好的生活。大關兒女想改變貧窮落後的面貌,毅然在烏蒙山谷、關河岸邊、“五尺道”旁的玉碗、翠華展開一場聲勢浩大的開山劈石、引水入戶的修建出水堰大戰。因水堰的取水處在玉碗鎮出水村,故名出水堰。四、五十年在人類長河中很短,但在人的短暫生命中卻很長,修建這條飲水堰歷時四十年之久。大關兒女就用去四十年時間修建了一條70多千米長的水堰。這條水堰滋養着一個縣城、三個鎮的十萬餘人口,這條水堰澆灌着十幾萬畝的土地。出水堰被世人稱之爲大關的“紅旗渠”。

那是個貧窮的年代,那是個志氣高昂的時代。從大關縣城到黃連河畔,全是大山、懸崖,修建出水堰的大關兒女只能揹着鋤頭、鑽子、炮杆等原始工具攀爬九道拐前往黃連河大山中。要節約時間、節約勞力,只能擁有一條通道。於是,修一條通往黃連河的便道就成爲出水堰的一項重要附屬工程。實施出水堰工程的指揮者組織人員一年多就修建了這條便道。儘管它只能通汽車,等級也低,常被雨水侵泡,垮塌嚴重,可它的作用不小,運送出水堰建設者,運送各種工具,運送建設物資都離不開它。當時,最讓縣城人不能忘記的是從這條便道上運去了一臺水輪發電機,在出水堰的黃連河段修建起一座小型水電站,爲縣城人送來了電,帶來了光明。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一個新的希望誕生:黃連河瀑布羣列入旅遊開發計劃,黃連河公路隨之進入省政府建設項目。大關組建黃連河公路建設指揮部,組織精兵強將改建黃連河公路。三年艱辛,三年奮戰,三年拼搏,一條5.5千米、10米寬的水泥大道展示在世人前面。黃連河大道成爲外地人進入瀑布羣的重要通道,成爲大關人每天必走的養生道路。

寫在後面:

感謝您的守候與陪伴,本期《關河文苑》,就要和大家,再見了,我是雪雯,下期關河文苑繼續與您分享趙廷臣先生的文章《黃連河路上看風景(之二)》再會。

編審|羅   珩

編輯|朱   睿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