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回顧歷史 品壽山古蹟

 一、古道滄桑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拓南疆,開“五尺道”,由宜賓始,經大關到曲靖。後經漢、唐續修五尺道連通印緬,爲南方絲綢之路一段。壽山鎮爲五尺道之重要關津,今存多段古道,見證了當年的繁華商貿。

       二、江道人古道

        五尺道經過吉利鋪後經小草壩而達壽山大灣子,不便行旅。清雍正年間,四川道士江海移(俗名唐明榮),雲遊至此,苦商旅、馬幫難行,乃廣爲募化,籌資改道。由雲臺山腳劈山修路,歷10年而成,比原路縮短2.5公里,人稱其爲“江道人古道”。今存480米。

       三、大關堖驛站

        大關堖是五尺道的邊的一條小街。長220餘米,寬2.2米,爲商旅、馬幫住宿休息小站。

       四、李家碉堡

        李家碉堡是客馬店爲防土匪襲擾而建的防護建築,建於清初,共三層。每層有瞭望口和射擊孔。

       五、石門關字庫塔

        字庫塔建於清咸豐丙辰年冬月(1856年),爲青石條砌成的五級六角形密檐式石塔,高5.7米。寶頂及飾件已被損壞。塔基座每邊長1.1米,中間第三層環刻有《建修字庫塔序》。字庫爲焚化字紙、文件處所,在雲南省內僅存兩座。

       六、大旗山——李藍起義故地

        大旗山,壽山老街對岸大旗山曾經是清咸豐年間李永和、藍朝鼎農民起義軍反抗腐敗清王朝的根據地。

       七、大洞子

       位於壽山鎮柑子村東北約500米處。洞高10米,寬15—21米,深60餘米,面積約1000平方米,可容納數百人。李藍起義軍憑藉天險與清軍抗衡。

        八、黃家營盤

         黃家營盤建於清光緒年間,由富戶黃振邦斥資修建。營盤四周用亂石圍成長方形圍牆,佔地面積250平方米。人可以站在牆上巡視四周。營盤前設一門,寬1.37米,高2.25米,牆上有垛口和射擊口,黃家第三代後人仍在此居住。

       九、劉家馬店

        劉家馬店建於清代,穿鬥式土木結構建築,面積407.46平方米,爲過往馬幫休息之地,一次能容納50多匹馬。

        十、鹽大工會遺址

         會址原爲清代羅氏家宅,穿鬥式木結構建築,建築面積約350平方米。一樓一底,有十六間房和一個小天井。民國初賣給一黃姓人家改作私人旅店。1949年12月,中共地下黨員馬克讓、張家柱、郭鏊等人受組織派遣,扮成客商在此召開會議,成立鹽大工委,決定組建鹽大游擊隊,爲迎接大關、鹽津縣解放做準備。

       十一、糧倉保衛戰

        1950年8月,原國民黨政府大關縣甘河鄉鄉長、反共遊擊軍大隊長唐曉初率匪衆血洗大灣子,搶劫糧食。駐地公安戰士在此地英勇阻擊,童清雲等6名戰士壯烈犧牲。

      十二、紫雲閣

       五尺道過石門關道路極險,道邊有小廟,供人們祈福,後損毀。上世紀90年代,鄉耆陳澤富等男女8人,節衣縮食在懸崖上新建紫雲閣,歷10餘年乃成規模,極雄偉,有“小龍門”之稱。

      十三、三官廟(天、地、水官)

      壽山歷來缺水。清道光年間,鄉人爲祈水,在五尺道客棧邊修建三官廟。

來源|@大關史志 @微壽山訂閱號

編審|羅   珩

編輯|朱   睿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