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館的設計

提起美術館我們總會想起那些極具創意的藝術空間,那麼真正的美術館是如何設計的呢?它不僅僅是包容(以參與的人爲中心),它還有多感官體驗,它的體驗必須貫穿人的身心、多元化的活動(提高空間的利用)以及貼近現實生活,爲觀衆提供開放和激發想象方式的地方等。本文特選了五個不同風格的美術館,與大家探討學習。

01

“八分園”美術館

八分園是一個專門展出工藝美術作品的美術館,同時可以作爲發佈會的場地,有咖啡和圖書室,辦公,民宿,此外還有餐廳,書房和棋牌室,是一個微型文化綜合體。

它原本是售樓中心。售樓中心是街角三角形的兩層建築其中的一棟和嵌在其上的四層圓型大廳,入口在三角形內院。樓的一側是居委會。另一側用作沿街商鋪。

八分園位於上海市,是一個高品質的展覽空間

因爲內院園子佔地一畝不到約四百多平米,恰好八分地而得名八分園,再者這八分也可以提醒做事做人八分不可太滿。

▼ 八分園位於上海一個複雜地塊

▼ 八分園佔地一畝不到,約四百多平米

設計師希望建築能展現出上海性,基於生活的上海性是一種讓人愉悅但剋制的豐富。這2000平米的建築在空間上要顯得變化豐富但彼此有聯繫。建築師既不希望強迫症一般的極簡主義,也不喜歡浮誇的場景並置卻毫無聯繫。

▼ 基於上海的環境衍生出的建築,有着高品質的庭院和環境

▼ 內院的概念草圖

設計的部分和居委以及商鋪在建築上粘連在一起。內院裏除了園廳,其餘兩面都是其他功能的背面,掛滿了空調和各種管子,建築師用一道帷幕作爲圍牆將雜亂的環境和八分園剝離開。

▼ 內院中的帷幕將庭院與周邊的環境剝離開,塑造了高品質的庭院空間

▼ 高品質的一層庭院

設計師用對偶展開空間關係。園子是外,形式感複雜,建築是內,呈現樸素。但這些樸素又有些不同,美術館要樸素有力,而邊上的書房和餐廳要溫暖柔軟,三樓的聯合辦公就要接近簡陋,而四樓的民宿則回到剋制的優雅,還要呈現出某些可以容易解讀的精神性,在屋頂通過營建菜園向古老的文人園林致敬。

▼ 位於一二層通高的展覽空間

▼ 一層庭院處的月門

▼ 四層平面,民宿中的空中庭院

四層的民宿是隱藏在整個八分園的驚喜和高潮。每間民宿都有一個空中的院子,公共區域有一個四水歸堂的天井。每個院子都是當代的中式庭院,取材於仇英的繪畫而加以提煉,是一次關於垂直城市的實踐,試圖打造一個真正意義的空中別墅。

▼ 位於四層的中式空中庭院

▼ 空中庭院裏方正的中庭

▼方正的中庭的鳥瞰

在圍牆上設計師先後嘗試了波形陽光板,離瓦,穿孔鋁板(花紋是像素化的千里江山圖),鋁格柵加垂直綠化,設計師拒絕了爬藤綠化牆。圍牆的樣式不重要但必須有而且不能完全封死,必須是黑色。這樣的圍牆把周邊環境疏離在八分園之外併成爲八分園的對比,使得八分園成爲貼着舊物而新生的場所。

鍍鋅框架也是舊物的一部分,而黑色格柵則是新物,至於什麼花紋都是可以的,但花紋的最後尺寸決定審美的細緻則不可放鬆。至於黑色纔能有力把圍牆和舊物切開並謙虛地成爲背景是中央那個華麗圓形帷幕的下句。建築師們用穿孔鋁板以摺扇的方式在立面上形成面紗。 這面紗不是氣候邊界,它背後有玻璃幕牆,有院子也有陽臺。建築師們在立面和氣候邊界之間創造了一個模糊地帶。

▼ 摺扇式穿孔鋁板組成的立面

▼ 與傳統庭院相呼應的立面

▼ 從內部看到的立面光影效果

設計師們希望建造一個園子,向七十年代的上海街道公園致敬,向當地的園林歷史致敬。讓園子和建築彼此合爲一體。建築和園子的總體一起纔算是建築學的。建築師們在前院設計了竹林通幽的入口,將八分園獨立出來,但八分園不是私家園林,它免費向周邊居民開放。這種節制的開放讓八分園獲得了周邊居民的認同,他們珍惜這個園子,安靜地在園子走幾步,滿足。撿樹枝在各種複雜鄰里關係中改建空間,這是唯一一次獲得鄰里寫表揚信稱讚的項目。這也是建築師把前院設計納入城市微空間復興計劃的原因,這個街口一度淪爲簡單的過道,原本的景觀破敗不堪,但一個前院就改變了這個街角,使得它又活潑起來。建築學的社會學意義顯現出來。

▼ 總平面圖,前院竹林處的幽深入口

02

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藏寶樓

善祥設計

藏寶樓位於上海浦東喜瑪拉雅中心的美術館內,由日本著名建築大師磯崎新設計。

它是一棟來自江西景德鎮的清代民居,具體初始建造年代已不可考。原建築爲二層三進院落,由於美術館空間有限,只能裝得下兩進。這裏所說的“裝得下”,是指把一個位於中國腹地鄉村的民居古建築裝進魔都一個鋼筋混凝土建造的大盒子裏,而且沒有任何自然光線,完全依靠燈光照明,這正好很適合這次由民居向展示館的功能轉變,因爲展館照明形式最好就是燈光。

景德鎮的古建築受明清兩代徽派建築的很大影響,這棟民居即是典型的徽派風格。其中兩進之間的天井最有代表性,稱爲四水歸明堂,天井開口不大,但光影精煉,充滿儀式感,且日常起居非常實用。

館外入口有一條3米寬的長條形空間,做爲古宅原地的街道的空間元素。原門樓已不復存在,構圖手法來自於傳統山水畫,計白當黑,大面積留下的白牆仿若湖河的“水”。象徵手法的運用給人以無限聯想。牆角還設了幾根發光的“竹竿”,如同近景,使畫面有了層次感。

由於美術館屬於高層建築,防火爲項目一大難點。如安裝自動噴淋設施,其管路肯定對古宅的木構無論是構造還是視覺上都破壞太大。最終是在空間的四個個角上安裝了4個氣體滅火噴頭,解決了這一難題。

03

沭陽美術館

本項目位於傳統書法之鄉——江蘇沭陽,定位爲展示和傳承沭陽文風的書法藝術館。

建築構思從宣紙,筆墨,印章中提煉了中國書法藝術中最爲根本的黑白紅三色,以單純的色塊體量打造純粹的空間體驗。

佈局取意“亂石鋪街”的書法審美意趣,通過控制建築的體量大小,空間收放,材質對比等關係,契合書法藝術中虛實,輕重,開合等變化。

沿街最大的展廳紅磚外牆,如同一枚凝實的刻章,印蓋在飄逸的水墨畫卷上。角部通過弧面削切的手法強化建築沿街的標誌性,形成獨特的韻味。紅磚選用宜興陶土磚,根據所處位置的不同採取了三種砌法,下部丁頭突出牆面,上部收進牆面,削切部分平砌,構成不同的肌理質感。

墨色體量角部均施以削切,以深灰色氟碳漆噴塗,在藍天下牆面呈現出微妙的色澤變化,如巨石,如墨塊,具有雄渾拙樸的質感。體量底部均做圓角處理,以紮根於土地的姿態體現出書法藝術中的凝重感。

白色體量選用預製混凝土掛板,表面均做豎向鑿毛處理,如宣紙,如素帛,與光潔細膩的墨色體量表面形成對比,相映成趣。體量底部均凌空懸挑,呈現出輕盈的漂浮狀態,體現書法藝術在精神層面的超脫感。

入口沿街處設置了寧靜的水面阻隔外界喧囂,由一條水面上的平橋將遊人引入美術館內,以空間的連續過渡使得遊人在進入展廳前能夠迅速沉靜心靈。

體量之間以“疏可跑馬,密不容針”的佈局手法控制空間關係,在緊密處僅留2米寬的窄巷,兩側均爲純粹的黑白體量,人在其中如行書卷間。疏朗處空間轉爲開放庭院,營造豁然開朗的空間效果。

體量局部以內向掏挖的方式形成灰空間,室外空間可在此延續入室內休息區,遊客在參觀過程中可由此經歷充滿趣味性的空間體驗。

所有的展廳均爲大開間的無柱空間,可根據展覽需要自由佈置。展廳與展廳之間以玻璃連廊相通,以利於連續觀展。紅磚展廳中部設有貫通三層的光井,營造明亮通透的室內空間。

屋頂花園和油墨花紋路面

鋪地和屋頂庭院以水墨暈開時的抽象圖案爲設計靈感,通過鋪地花崗岩不同的灰度變化構成了一幅飄逸靈動的水墨畫卷。

04

美秀美術館

美秀博物館是聯合日本和美國完成的項目,由建築師貝聿銘和kibowkan國際公司於1996八月在日本滋賀縣自然風景區附近長崎的山腰建造。

在第一次現場參觀博物館使,貝聿銘感動地說,“這是香格里拉。”他表示自己的想法是將中國故事中的“桃花源”獻給Mihoko Koyama女士,美秀博物館的創始人,她立即同意了他的想法。

從前在中國東部的一個漁夫,有一天,當他划船到了山澗,他遇到一個桃花盛開的果園。在離開果園時,他注意到一束來自山腳的一個小洞的光。進去之後,他發現自己在一條狹窄的道路中,深入之後,壯麗的風景突然在他面前。這裏就是香格里拉。

只有在爬過一個坡度平緩兩旁的樹木蔥蘢的坡路,穿過隧道,穿越橋之後才能發現美秀博物館。博物館就是的那一瞬間的表達,那一刻,博物館突然出現在你的眼前,如同設定好的劇本那樣。

05

松美術館

君子

其性直上

雖數尺

自亭亭也

靜謐的溫榆河畔,199顆松樹在一抹白牆的襯托下如長卷般徐徐展開,兩端古建與中間極簡當代建築相呼應,仿若不願沾染世俗的君子風骨畫:碧色連天、物我兩忘。這便是王中軍的松美術館。

▲美術館園林

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藝術品收藏家、當代藝術家王中軍先生,他似乎對後兩個身份更爲滿意。大約兩年前他偶然萌生了建造私人美術館的想法:“藝術本沒有好壞,重要的是用自己的立場看待它。”

王中軍

華誼兄弟傳媒集團創始人兼主席

他邀請了自己的好朋友朱周空間設計創始人周光明共同完成,從景觀、建築到室內的整體設計。項目佔地22000餘平方米,室內展覽面積約2200平方米,12個展區錯落有致,迎松而立、白牆黛瓦,頗有一種‘人生須盡歡,詩酒趁年華’的閒情雅緻。

Song Art,More than Art!松,不止於藝術!而之所以用“松”來命名這家獨具匠心的美術館,主要是緣於王中軍個人對松的喜愛。在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中,“松”純粹、峻然,象徵着君子風骨,無論視覺美感,還是精神寓意,都十分契合他對藝術的理解。

“爲藝術開闢一片淨土,真誠、嚴肅的向大衆展示人類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最珍貴的情感。”他說。

“原維多利亞式的建築以及西式的庭園,如同過度妝點的女子,已不合時宜,主人初衷欲將其功能改造成可供大衆欣賞的藝術空間,我們第一步便是拿掉了它的項鍊、耳環、衣服以及裝飾,以最純潔的形體展現。”設計師周光明說。

於是,“松”被定義成了一個「藝術容器」,以「藝術」爲主、「容器」爲輔,在實體與文化雙層內涵的結構下,將“容器”與“內容”、“介入”與“觀看”作爲可以相互轉化的要素,爲建築與空間自由轉換提供最大的可能。

這與王中軍對主體建築的構想如出一轍:一是節約,充分利用原有設施;二是簡潔,以服務藝術爲宗旨。

美術館的建築主體,由左右古建及中間現代建築組合而成,舊建築的舶來文化符號被全部剔除,進而形成一種‘去色效果’,設計師將其稱之爲:‘中國筆墨韻味轉譯西方油料濃豔’的效果。

新建築的外觀亦配合了這樣的‘去色處理’,並加入幾何、淨白、具有反射質感的材料等詮釋之,使“松”成爲一座極具包容力和承載力的“藝術容器”。也在某種程度上呼應了當代中國藝術展品所傳遞出來的批判性、臨時性、進行態等特徵。

▲陽光房通道

誠然,藝術品應該有立場,但展現其立場的環境又應該具備怎樣的格局?周光明給出了自己的答案:讓空間在充當背景和容器的同時,也成爲被展示的一部分。

▲陽光房

將展品置身於中性勻質、不持表情的環境中去呈現自身符號體系的演繹;令觀衆保持適當的“物我主客關係”,同時感受展品的反向審視。

▲梯廳入口

他將「無爲」由外而裏的呈現,給予室內一種「淨」的存在,這樣,當“當代藝術”百態進入之時,便可毫無顧忌的展現它們的語彙與活力。

▲梯廳及與之相連的樓梯

比如對於「留白」的引用,作爲中國繪畫藝術裏最常用的表現形式,留白重在刻畫意境,而在松美術館的室內,則更能多的體現在建築架構之中:鏈接新舊建築的迴廊、與庭院的借景呼應、還有室內至地下的垂直延伸。雖然看似空無,卻於無形之中呈現了空間多維度的延展。

▲樓梯

“美術館的存在意義在於呈現藝術, 所以我們用無色調的壁面形成一個瀰漫連續的展示體驗場所,爲讓藝術品成爲自我發聲的主角創造條件。”設計師解釋道。

▲展示空間

除了留白和借景,自然光線的引入也是這裏的重點之一,這是作爲藝術容器的必要考量。把對話留給藝術品本身,在空間中創造出不同的層次感。其實,在藝術品成爲主體的同時,已經褪歸爲建築容器這一含義的建築體,在某種程度上,已經重新成爲了新空間秩序的提示者。

▲B1天井

這也是王中軍與周光明的共同期望:當代中國藝術品在此的陳設方式不拘泥於慣常的所謂正式展覽空間。在這裏,“觀,外向的看;照,內在”的啓迪,正在成爲新的視覺與內省的對話方式。

▲2F 私人畫室

在這種理念的推動下,2017年9月27日,松美術館(Song Art Museum)終於舉辦了首次展覽——“從梵高到中國當代藝術”,集中呈現了以王中軍先生收藏爲主的國內外衆多藝術珍品。

文章來源:景觀邦

點擊閱讀原文,立即報名!!!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