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11月20日《新華每日電訊》

  作者:新華社記者蘭天鳴

  據報道,近日美國“人體酸鹼體質理論”之父羅伯特·歐·楊因使用該療法延誤病人治療被判處鉅額賠償金。但在國內一些電商平臺上,所謂“鹼性食品”仍然大行其道,標榜其產品具有“轉化鹼性體質,孕育活潑男寶”“溶解身體結石”“預防癌症”“強化免疫細胞”等功效。“鹼性食品”到底是“真有效”還是“真忽悠”?記者進行了調查。

  鹼性食品號稱有“孕育男寶”功效

  上海白領孫女士自稱是“鹼性食物愛好者”。在她眼中鹼性食品近乎可以與健康食品畫等號。

  “肉、蛋、甜點一類食物是酸性食物,而蔬果是鹼性食物。現代人生活習慣導致很多人身體偏酸,多喫鹼性食物能防癌。”孫女士說,這套說法身邊不少人都持贊同態度,因爲這與當下倡導的防慢性病的飲食結構相吻合。

  記者在淘寶網上用“鹼性食品”等關鍵詞進行搜索,彈出的各類食品和保健品多達100頁,一些產品月銷量超過1000件。

  不少鹼性食品和保健品採用相似的宣傳手法:首先將“精神不振”“減脂無果”“痛風”“亞健康”等健康問題與“酸性體質”相關聯。進而強調其產品是鹼性或強鹼性食品,能夠幫助消費者快速恢復“酸鹼平衡”,具有癌症預防、結石預防、肝臟強化等數十種功效。

  一款名爲海洋力量的鹼性膠囊更聲稱,其功效能“轉化鹼性體質,孕育活潑男寶”,其原理爲“當女方爲鹼性體質時,Y染色體精子的競爭力將大大增強”,而產品成分僅爲“全墨角藻”“螺旋藻”“小球藻”。

  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院長徐叢劍表示,自己從未聽過服用鹼性食品能夠有助於“生男孩”的醫學論證。

  不僅如此,這些鹼性食品價格不菲,成分也並不稀奇:一款名爲“青梅精”的產品450克售價近2000元,原料僅爲梅肉;一罐原料爲小麥草的300克酸鹼平衡瘦身粉賣到了539元;原料爲低聚果糖、西蘭花粉、蘆筍粉的“鹼康素”75克標價爲680元……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範志紅表示,一些標榜鹼性的食品和保健品並沒有宣傳的那麼神奇。“很多產品成分在日常飲食中隨處可見,並不需要花成百上千元購買。”

  “人的體質並無酸鹼之分”

  多位專家表示,人的身體並無酸鹼體質一說,服用鹼性食品也並不能改變人體的酸鹼值。

  “人身體各部位的體液酸鹼度就不一樣,比如胃液是酸性的,血液是弱鹼性的,小腸內的環境也是弱鹼性的,不能一概而論。”範志紅說。

  北京協和醫院臨牀營養科副主任陳偉也表示,醫學上並不存在酸鹼體質一說。不屬於臨牀疾病的正常人血液的酸鹼度相對恆定,PH值一般在7.35至7.45,偏離一點都屬於不正常。

  “人體對身體的酸鹼度非常敏感,血液PH值偏酸0.1就被稱爲酸中毒。酸中毒是一種急症,常常因爲糖尿病、呼吸受限、乳酸中毒引發,往往會危及生命,那時喫多少鹼性食品都沒用,必須到醫院進行救治。”他說。

  但從化學角度上看,食物本身確實有酸鹼之分。陳偉補充說,酸鹼並非味覺上的區分,而是食物被身體代謝或燃燒後留下的一些灰分,就好比柴火燃燒完後,留下一些灰渣。灰分的酸鹼值纔是人們常說的劃分酸鹼性食品的標準。

  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邢小平把人的身體比作一個動態調節器,正常人喫鹼性食品根本無法達到調節身體酸鹼值的作用。“喫下偏鹼性的食品後,身體會有一個代償機制。一般人的代償機制不會出現問題。就算服用鹼性食物,身體的PH值也會保持在合理範圍內。”

  陳偉解釋說,血液、肺、腎等會利用呼吸以及身體裏的碳酸鹽、磷酸鹽、血紅蛋白等進行緩衝,實現各部位的酸鹼度調節。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中醫科主任醫生宋恩峯告訴記者,“中醫領域也不存在酸鹼概念”,中醫體質學說主要是根據中醫學陰陽五行等劃分人的體質,並不存在酸鹼的劃分法。

  養生保健需科學態度和精神

  在陳偉眼中,酸鹼體質理論之所以能有一定市場,是因爲人們有意無意混淆了一些概念:呈鹼性食物大多是植物類的,有人則認爲這樣的膳食結構更有助於防治慢性病。

  “但事實並非如此,如果只是爲了追求鹼性體質,天天喫小蘇打就夠了,但人們並不會因此獲得健康。”陳偉建議,日常飲食無論是所謂酸性還是鹼性食品,都應該多元化搭配,平衡膳食。“無論是隻喫鹼性食物,或是隻喫酸性食物都不科學。”

  範志紅關注“鹼性食品”問題多年,見過不少虛假宣傳的鹼性食品,也有人爲購買鹼性食品花費高價。

  她提醒說,一些商家利用消費者對疾病的恐懼心理,以一種貌似合理的宣傳方式建立起疾病和酸鹼體質的相關性,試圖給消費者洗腦,進而推銷自己的產品。

  在她看來,人們對健康生活的追求可以理解,但切莫盲目相信一些錯誤養生理論。“養生保健也需要有科學態度,除了膳食外,心理健康、良好生活習慣、適量運動都是必不可少的。”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