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沙鎮入選廣東省首批30個特色小鎮,是全省範圍內唯一一個影視文化主題特色小鎮。圖爲風光旖旎的平沙鎮區。

珠海市綠手指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有機農園。

今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對於高欄港區來說,40年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港口從無到有、道路愈加寬闊、羣衆生活日漸富足……

不久前,高欄港區在南水鎮委黨校舉行“珠海市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宣講報告會高欄港區專場”活動。圍繞着高欄港區港口、農業、文化產業和民生等方方面面變化的話題,親歷高欄港區發展變化的他們聚在一起,回顧港區的發展變遷,暢想港區的美好未來。

“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港區人講述港區故事,不僅是爲了讓幹部羣衆更加深刻地認識改革開放以來的城市變化、鄉村變化、家庭變化,更加真切地感受珠海和港區在改革開放進程中的發展變遷,更加深入地理解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建設發展取得的偉大成就,也是爲了讓改革開放的精神繼續傳承,重整行裝再出發,爲港區有更好的明天而奮鬥。

高欄港區黨政辦主任科員羅飛雄:

喚醒沉睡港口

圓夢億噸大港

珠海高欄港經濟區因港而生、因港而興。作爲珠海港的主體港區,高欄港貨物吞吐量在2017年10月28日突破1億噸,實現跨越發展。誰能想見,這億噸大港,在30年前可還是一個交通不便的荒蕪之地,從珠海拱北過來要多次轉船,花費一天時間。

上世紀九十年代,珠海市吹響了向西部進軍的號角,提出了“大港口、大工業、大經濟、大發展、大繁榮”戰略決策。爲了喚醒沉睡的港口,1990年,珠海開工建設連接高欄港與陸地的連島大堤工程;第二年開始建設兩個2萬噸級碼頭;1992年又緊鑼密鼓地修建旨在打通珠海東西部的珠海大道,至1994年完工後,市區到高欄港的時間縮短至約一個小時。

至此,珠海的臨港經濟快步發展。1994年,珠海港口經濟發展成效凸顯,貨物吞吐量在全國港口中位列第五。

雖然曾經盛極一時,但由於連接外部的交通滯後,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鐵路、高速公路連接,珠三角地區的貨物通過珠海港運輸,費用高昂,港口慢慢失去了競爭力。

儘管珠海推出了更有競爭力的土地政策,卻還是難以吸引投資商和企業,珠海港口經濟很快沉寂下來。

當東莞虎門港、廣州南沙港等港口紛紛崛起之時,珠海港始終無法突圍,全國排名也從巔峯的第五位,跌到20位以後。

2006年,爲了重振港口,珠海將臨港工業區與南水鎮實施“區鎮合一”體制改革,正式成立高欄港經濟區,最大限度地賦權鬆綁。2008年,珠海又進一步提出“以港興市”的戰略,組建市港口管理局和珠海港集團有限公司,形成了港口行政管理、港口經營開發和港區建設發展既分工明確又一體聯動的工作格局,對內加大投入,整合資源,完善港口軟硬件,對外打通交通瓶頸。

據統計,僅“十二五”期間,珠海對港口碼頭的投入就高達140億元,新建泊位39個。

爲了與珠三角的其他港口錯位發展,珠海港另闢蹊徑,憑藉既連接西江,又靠近國際航道的優越條件,積極發展西江戰略,聯合西江沿線的11個城市在珠海成立了西江港口聯盟,與西江沿線港口謀求全方位的合作。

這一策略,很快讓珠海港再度迸發生機。來自西江的貨物源源不斷湧來,加上經過多方爭取,廣珠鐵路建設有序推進,不久又開工建設高欄港高速、廣珠輕軌。至2013年,這三大交通命脈工程先後開通,珠海港的陸路交通瓶頸徹底破除,迎來大發展的黃金時間。

作爲珠三角建港條件最好的港口之一,2017年前三季度,珠海港貨物吞吐量提前一個季度突破億噸。不到1個月後,高欄港貨物吞吐量也突破億噸,圓了近30年的億噸大港夢想。

目前,高欄港已發展成爲國家綜合交通運輸體系重要樞紐和全國沿海24個主要港口之一,並開通18條外貿集裝箱班輪航線、15條沿海乾線和20條西江駁船支線,成爲可覆蓋“一帶一路”沿線區域、可通往全國沿海的主要港口。

平沙鎮文化產業辦副主任許彩邦:

接力開創

新的“甜蜜事業”

上世紀七十年代,有一部在平沙拍攝的電影,叫《甜蜜的事業》。這種甜蜜的事業,正是幾代人以精衛填海的精神在灘塗上創造出來的,是在改革開放中勇立潮頭奮鬥出來的。歷史發展到今天,需要後來人接力開創新的“甜蜜事業”。

古時的平沙是一片茫茫大海,後來孖髻山與將軍山、大虎山之間由於潮水作用淤積成相連的灘塗,但陸地面積還很小。從1955年起,平沙開始了長達二十多年圍墾,使土地從孖髻山向南延伸了10多公里,圍墾面積達14萬畝。

白手起家,平沙人以殺出一條血路來的精神,闖出了一片新天地。

曾經,平沙農機廠是一個只有兩百人規模的小廠,但卻創造了多項全國甚至世界第一的紀錄:研製生產出全國第一臺水稻聯合收割機;研製生產出世界第一臺甘蔗聯合種植機……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綠了神州大地,也爲平沙發展帶來機遇,農業、工業、第三產業蓬勃發展。其中甘蔗面積在高峯時達8.5萬畝,平沙成爲全國最大的甘蔗連片種植基地,糖廠日榨量達到4000多噸。平沙在1978年被著名電影《甜蜜的事業》選爲外景拍攝地。

一路的奮鬥,特別是改革開放的歷程,使平沙跨進了今天初具現代城鎮規模的行列。

那個歷史時期,“甜蜜的事業”主要還是物質形態的。而今,“甜蜜事業”需要向更高層次發展。人們在物質生活基本滿足之後,自然會追求精神上、文化上的生活。

在這個新的發展勢頭中,平沙要把握好機遇,及時調整發展戰略,超前謀劃,搶佔文化產業高地,實現平沙鎮“甜蜜事業”的華麗轉變。

平沙不但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而且擁有大量可使用的文化資源。“此地有寶,就該讓世人來淘。”正當平沙要謀劃“甜蜜事業”華麗轉變之時,機遇又降臨了。

2017年8月29日,平沙鎮入選廣東省首批30個特色小鎮,是珠海市唯一上榜小鎮,也是全省範圍內唯一一個影視文化主題特色小鎮。

從規劃上看,影視製作、影視營銷發行、影視旅遊和創意設計,是平沙影視文化小鎮的四大板塊。到2020年,特色小鎮要實現產業總產值110億元。具體而言,小鎮將深入挖掘影視文化、農墾文化等,依據互聯網新媒體文化,構建影視文創產業生態圈。

影視文化特色小鎮的建設,勢必帶旺第三產業,使平沙鎮的經濟、社會各方面加速騰飛,每個人都要乘着改革開放的春潮,踏上征途再出發,力爭實現平沙“甜蜜事業”的華麗轉變。

南水鎮金洲社區居民鄧崇梅:

觸摸有溫度的

幸福

我自小在金洲社區的南通長大,8年前,從珠海一個小村莊出發,到其他城市去闖蕩,感受着不同城市的繁華、風土人情和鄉村文化;8年後,再次回到珠海高欄港區感覺依然親切,面貌卻已然不同。

記憶中,父母每天早出晚歸,一天辛苦勞作後,也只能待在家裏看沒有色彩的電視節目。一到晚上,整個鄉村便被黑暗所籠罩,只有每家每戶門前那一點點微弱燈光。

還記得,由於道路不完善,交通不發達,當母親快要生產時,只能靠父親騎着自行車送去南水醫院。車輪滾過彎曲狹窄的沙石路,那種顛簸危險,至今難忘。南通地處低窪,每逢颱風暴雨一來,村民都要拖家帶口“避難”。

可現在完全不一樣了,我們的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環境也發生了很大改變,對於未來,我們充滿希望。

經濟要發展,道路要先行。從市區一直延伸到西區高欄港的珠海大道,面貌煥然一新。如今的南通,平坦寬廣乾淨的水泥路一直鋪到村莊盡頭。晚霞初現,路旁高高的路燈亮了,宛如一條小金龍,這頭溫柔地籠罩着辛勤的老百姓,爲我們指明回家的路,那頭則與鎮區、市區緊密地連接在一起。

說到幸福,安居方可樂業。許多人奮鬥一輩子都是爲了想要擁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南通居民紛紛從窄小的平房搬進了溫暖、舒適的小區,我們家也是其中的受益者。

原本人煙稀少的南通,變得越來越生機勃勃,井然有序。街道變得越來越繁華,鄉村基礎設施也不斷地得到改善,公園、球場、文化室等活動場地一應俱全。居民們在一天的辛勤過後,聚在草坪上一起聊聊天、散散步、打打籃球鍛鍊身體。

有國,有家,有幸福的未來。在這樣來之不易的幸福包圍下,在向城市接軌的驅動下,老百姓的善良樸素依舊,卻也多了一份當家作主的自信和從容,更懂得如何以禮相待,以愛和文明傳承下一代。

要過上真正富裕的生活,自主創業仍然重要。政府提供不少的創業培訓和輔導,結合本土特色資源進行自主創業,幫助居民進一步提高自身收入。父親十幾年前選擇了自主創業,通過國家的扶持政策和自身的努力,和母親一起學習和經營魚塘,經過多年的經驗積累,終於收穫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鄉村建設更離不開人才。政府注重人才引進,很多大學生幹部走進了村莊,加入到共同爲百姓謀福祉、幹實事的隊伍當中,組織和帶領我們往更好的生活邁進;同時,他們也在這個舞臺上大展拳腳,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

今天的珠海,今天的家鄉,是我能夠肉眼看到的幸福感滿滿的家,是一個看得到幸福未來的家鄉。

珠海市綠手指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鄒子龍:

有機農業在鹽鹼地上

生根發芽

由衷地感謝改革開放,讓我們這一代年輕人享受到物質的極大豐富與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斷豐滿。與此同時,改革開放帶來的諸多變化也留存在我們成長的記憶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逐步建立並蓬勃發展,國企改革給經濟發展帶來更大的活力……

作爲一名新時代的農民,我有着這樣的經歷:開小車穿西裝去開會,手裏拿着智能先進的手機,會後輕輕一碰顯示屏,訂單就在網上成交……這就是這個時代典型的個人生活狀態,相信不久的將來還會有更多難以想象的發展。

這幾年在高欄港區的創業路也充滿激情:公司大約有50個跟我一樣的青年,2014年從全國各地陸續來到平沙鎮大虎社區,與當地居民一起創辦綠手指有機農園。我們進行有機農產品生產與加工,將所得的食物配送至珠海以及珠三角人們的餐桌上,一干就是5年,並以此爲基礎在其他地域建立了許多生產基地,成爲國內“有機蔬菜宅配”這個細分領域最專業的團隊之一。

平沙鎮曾經是幾萬畝圍海造田而成的華僑農場,是貧瘠鹽鹼地。這裏的農業生產曾經很落後,主要種植產值很低的甘蔗。如今,變化在悄然發生,有着許多像綠手指一樣的現代化農場,通過環境友好的有機耕作生產百餘種蔬菜、十餘種水果,源源不斷地給城市社區提供健康優質的食物。

城市居民更是高頻率地造訪農田,體驗農業生產,與生產者高度互動,形成產銷聯盟,互相理解。這不僅是新技術下新型的農業生產方式,更是新時代下新型的食物產銷關係。

當地黨委和政府給予青年人創業非常重要的支持,不僅提供了產權清晰、租期穩定的土地,同時在道路、水利等基礎設施方面給予了支持,並引導企業與當地社區展開產業合作,共同振興當地鄉村。

年輕人是改革開放的主力軍,盼望着往後的日子能進一步發揮年輕人的力量,釋放年輕人的活力,共同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統籌:高靜寧

撰文:董謙君 林鬱鴻 王韶江 陳玉珊

攝影:關銘榮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