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龍崗新型智慧城區運行管理中心,一塊落地大屏幕上實時展示着經濟創新、公共安全、城區治理等板塊。

南方日報記者 朱洪波 攝

“以前跑斷腿,現在動動手指就可以了。”平湖一家生產珠寶檢測儀器的企業老闆徐先生說,以前要申請政策扶持,不但自己要仔細研究各項政策,還要跑政府部門提交資料,溝通起來也費時費力。“現在只要在手機上使用政府開發的科技政策計算器,將自己企業情況一輸入,就可以算出能拿到多少補助,在網上提交相關資料,然後就可以等待審批結果。”

這是龍崗區建設新型智慧城市的典型案例之一。2013年,龍崗區率先全面啓動智慧城市建設,成立區智慧城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由區委書記和區長任雙組長,每兩月召開一次工作協調會,全面統籌推進智慧龍崗建設。針對缺乏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總體規劃、多頭建設、多頭管理、“信息孤島”等國內智慧城市建設的常見問題,龍崗區秉承全區一盤棋理念,強化統籌規劃,採用“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全面提升城市管理和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

採寫:徐劍

打造城市超級大腦

“數據超市”實現全區一網通

新型智慧城市是一個什麼概念?在不少專家看來,新型智慧城市應當是一個有機的生命體,通過大腦、神經系統與體內各個器官的協同,不斷認知並改善物理世界。與此同時,智慧城市還需要不斷生長,需要有生命力的平臺像土壤一樣去培育它。

龍崗區的“大腦”便是龍崗智慧中心。據瞭解,智慧中心匯聚了全區所有系統資源,可實時調取全區近萬組監控視頻、人臉識別設備、消防栓等各種物聯感知終端,隨時對經濟運行、安全維穩、應急事件進行分析研判和調度指揮,基本實現“一屏知全局”。

而對於新型智慧城市的“神經網絡”,華爲企業BG總裁閻力大曾表示,“神經網絡”的建設首先需要“數據營養”,其次需要“神經管道”。

在提供“數據營養”方面,龍崗區針對部門信息數據的條塊分割、缺乏統籌和質量參差不齊等問題,通過整合全區信息化(智慧城區)建設、電子政務等相關職能和機構,設立深圳市首個數據統籌機構——龍崗區數據統籌辦公室。今年以來,龍崗開展“匯數2018攻堅行動”,全面推進數據歸集清洗共享工作。截至9月30日,已彙集全區各類數據約370億條,其中政務數據總量超14.05億條;對數據進行清洗,發佈信息資源目錄2038條,形成“數據超市”供全區使用。

在“神經管道”方面,一組數據顯示出龍崗目前的成績:設置高清攝像頭3萬餘個、高清一類探頭1.3萬餘個,可隨時調用4700餘組高清人臉識別攝像機,全區建成1.5萬個專用物聯信息點,目前累計彙集有效物聯數據超350億條,日均彙集4500萬條,初步形成物聯大數據規模。

構建“全天候政府”

全市率先建成時空信息雲平臺

在龍崗新型智慧城區運行管理中心,一塊落地大屏幕上實時展示着龍崗概況、經濟創新、公共安全、城區治理、政務服務等板塊,工作人員點開“公共安全”板塊,點擊“水務”一欄,全區各水庫的實時水位和各危險邊坡的實時情況一目瞭然。

在建設新型智慧城市的過程中,龍崗通過互聯網技術構建起一個網絡化、在線化、數據化和智能化的全天候政府,提升了社會治理各項工作中精準分析、精準服務、精準治理、精準監督、精準反饋的能力。

例如龍崗基於智慧中心完善的“大腦”功能,同步開發移動端“大腦”應用,初步形成了一個基於應用移動化的“掌上政府”。龍崗區大數據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掌上大數據’已實現龍崗概況及各領域主要數據指標移動端全面感知,涉及27個單位、12個板塊,包括人口分佈、經濟指標、土地空間、項目建設、安全生產、交通路網、生態綠化、基礎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網格事件、機構隊伍等,可實現多維度數據分析,實現隨時隨地掌握全局數據,爲了解社會各方面運行狀況、決策大小事件提供精準數據支持。”

同時,龍崗區推出“一張圖”治理模式,在全市率先建成時空信息雲平臺(電子地圖),涵蓋34類專題共328個數據圖層,結合無人機航拍、掌上“天眼”等技術,已形成重大項目、房屋質量安全、危險邊坡監測、視頻監控、城管事件、“三小”場所、建築工務、高空查違等“一張圖”管理的品牌應用,通過一系列基層治理創新,促進城市管理可視化、精細化、精準化治理,實現“一圖全面感知”。

架起便民服務“高速路”

747個政務服務事項進駐網上辦事大廳

不久前,從事幼教工作的何女士申請“民辦幼兒園申辦許可證”,她在網上下載資料,再與教育局通過電話、微信等互動方式做好前期預審工作,最後在龍崗政務大廳的一窗式服務窗口現場辦理,短短一週就通過了辦園流程審批。而在以往,她需要在各個審批部門之間“多頭跑”。

何女士的經歷正是龍崗區藉助數字政府平臺打造“互聯網+政務服務”的縮影。龍崗行政服務大廳推進“一窗式政務服務改革”與“互聯網+應用”,實現了“數據跑路替代羣衆跑腿、一窗通辦替代多窗辦理。”

作爲智慧龍崗的重要組成部分,龍崗區2016年便在全市率先全面推動“一窗式”改革,並建立起覆蓋區、街道、社區、園區四級的綜合業務系統,實現了“一口受理,一窗通辦”,羣衆在街道和社區的綜合窗口可就近辦理業務,全區政務服務地點已達130處。

如果說“一窗式受理”讓羣衆跑腿不超過1次,在龍崗,更有多達187項行政事務實現了足不出戶即可辦理。

來深多年的小李近期正在爲自己的餐館辦理營業執照,按照朋友多年前的經驗,小李原本以爲需要在街道、工商、市場監督管理局等多個部門來回跑動。然而,這次他通過龍崗區網上行政服務大廳一次性提交了所有相關資料,3個工作日後,便收到了龍崗區行政服務大廳郵寄過來的營業執照。

數據顯示,龍崗已推動全區747個政務服務事項進駐網上辦事大廳,覆蓋了24個區屬部門、11個街道和111個社區,所有事項100%實現“跑動不超過1次”,其中64.4%的事項實現“零跑動”。組織區相關部門對區級事項進行逐項梳理,確定了可實現“不見面審批”的區級事項187項,事項數量和比例均在全市各區前列。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