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认,随着时代发展与进步,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的儒家传统家庭伦理,发展到现代工业社会,其所奉行的家庭本位价值观,以及以牺牲个人利益为代价来获取家庭整体利益的做法,在以个人本位价值观高扬的现代社会已很难延续下去,而是生发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具体到农村社会而言,印有时代烙印的农村和谐家庭应具有的特征表述如下。

1、家庭氛围温馨融洽

“家庭氛围”是一个抽象概念,并不像具体的微观物质那样真实可触。它是家庭成员在长期地家庭生活中形成的一种基于家庭人际关系的局部人文环境。通俗简单而言,它是“家庭环境的气氛与情调”,包括家庭成员的文化素养、行为习惯、生活态度、思想境界以及性格气质等。在当代农村,家庭氛围的温馨融洽表现为,一是家庭成员经常性的相聚相守而形成的其乐融融,二是由于素质的不断提升带来的心灵情感上的交流融通,三是各自尽守职责形成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2、家庭成员平等互助

家庭成员平等主要指的是地位和人格上的平等,主要涉及三重关系,一是夫妻关系的平等,二是在子女层面男女关系的平等,三是父母与子女关系的平等。

就夫妻关系而言,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地位日益提高,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但不可否认,在农村地区还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分工,男性支撑家庭开支的现象较为突出,但绝不能因为分工不同贡献各异而有高低上下之分,否则,围绕家庭地位引发的家庭矛盾就不可避免。因此,各安其分、相互尊重、相互认可、取长补短、平等相处就成为和谐家庭的题中之义。对待子女也要一视同仁,彻底铲除农村地区尤为突出的重男轻女观念。父母把子女看成自己的私有财产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在与子女相处时,应当把他们看作有人格、有尊严、有独立性的个体,而不能居高临下、倚老卖老。平等是互助的基础。只有家庭相关成员真正实现了地位与人格平等,才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真诚互助。互助主要是指家庭成员在陷于困境时,其他家庭成员给予适时援助以帮其度过难关。如夫妻二人为了家庭条件的改善而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务工,而又无法携子女同行,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及时承担起对留守儿童的照看与抚育责任,这是老人对其子女事业的支持与帮助,体现了对孙辈后代的爱护与疼爱,是家庭和谐的标志之一。

3、家庭追求积极向上

和谐的家庭总是有追求的、积极向上的。由于家庭情况不同、兴趣爱好各异,表达其追求的具体内容和方式各具特色。但作为共性的是,任何一个和谐的家庭都有属于自己的健康的家庭文化,它既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又具有特定的文化属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是指“与家庭相关的知识、伦理道德、法律、信仰、风俗、艺术和作为一个家庭成员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在当代中国农村,这种家庭文化的内容具体表现在:讲科学、破迷信,不参赌、不吸毒,自觉抵制邪教;热爱文体娱乐,崇尚科学新风;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夫妻和睦,孝老爱亲;学习进取,科学教子;邻里融洽,友爱互助,等等。

4、矛盾解决理性平和

家庭不仅是人栖息的港湾,也是一个矛盾的聚合体。不可否认,中国农村地区开放度日益提高,与外界的经济文化联系越来越紧密,一方面开阔了农村居民的眼界,方便了农村居民日常生活,另一方面也给农村家庭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形成了诸多家庭矛盾。例如,由于无视城乡差距的客观存在而导致的年轻人盲目与城市年轻人相互攀比,追求高消费形成的父母子女之间在经济上的矛盾,由于生活空间、文化层次的差异导致的子女在择偶时与父母的冲突,由于男性外出打工与女性在家持家形成的视野、观念上的差异,由于长期不相厮守出现的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裂隙等,如何处理家庭面临的各种矛盾,和谐的家庭具有共同之处,即每个家庭成员主动参与,坚持亲情第一并从情与理结合的角度,平心静气地分析问题,相互协商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而绝不是大吵大闹甚至诉诸法律。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