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盘打出来的原子弹?

  相信很多朋友都在很多文学和影视作品里,中国科学家在研究“两弹一星”时都是拿着算盘进行计算,但事实上这并不是实际情况,要知道核武器那种复杂的计算是根本不可能用算盘就能完成。

  早期计算机

  其实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在理论设计时一直都在用着国内性能最先进的电子计算机。1958年中科院研制出中国第一台半导体大型计算机103机(每秒运算2500次),1959年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万次的104机也研发成功,并立即投入了原子弹的理论计算工作。除了北京,当时位于上海的华东计算所也是中国核武器理论的计算重镇,特别是所内的J501计算机(运算速度为每秒5万次),更是堪称中国突破氢弹理论设计瓶颈的“大功臣”。

  国内早期计算机

  119计算机

  其实华东所的J501计算机原本是于敏用来研究加强型原子弹的,真正用于突破氢弹原理的反而是北京中科院的119计算机。由于第一颗原子弹试爆后美苏对华核讹诈不断加剧,中国科学家们在迟迟无法突破氢弹原理的情况下,被迫先搞一个威力在100万吨TNT当量的加强型原子弹来给国家“壮声势”(当时把这一目标简称为“1100”)。但在1965年10月的一次计算中,由于组员把密度参数填错了,J501计算机意外得出了一个威力高达300多万吨TNT当量的“氢弹”结果,这时于敏等人才发现:设计氢弹,原来最重要因素之一是大幅提高热核材料的密度。之后经过1966年底程开甲参与的氢弹原理试验,中国被证实确实突破了氢弹技术,这也是在1967年的全当量氢弹试验中中国敢于直接空投氢弹试爆的原因所在。

  投掷氢弹的轰6甲改

  中国当时设计原子弹和氢弹的重要技术指标是能被轰6甲轰炸机携带,但1969年3月中苏“珍宝岛”事件发生后,由于中国面临苏军可能大规模入侵的危险,考虑到战术核武器是消灭苏军坦克集群的最佳利器,中国又提出将便于突防的强5飞机改造为空投小当量战术核武器的运载机。南昌飞机厂以于登根为首的“119”设计组,仿照当时美军F-4“鬼怪II”战斗机挂载AIM-7“麻雀”空空导弹的半埋式机腹弹射式挂架的结构形式,也将强5飞机的内置弹舱改造为了向内凹入的半埋式弹舱,而氢弹则以半埋半露的方式挂在了强5飞机的机腹挂架上,挂架上则安装有两个以火药爆燃弹作为挂弹钩的推脱装置,从而确保氢弹不会撞到强5飞机上。

  强-5的弹舱

  强5飞机采用的是一种特殊的上仰投弹方式,即飞机在接近目标区时,改为以45度角向上急速爬升至1200米高度投弹,氢弹以抛物线弹道落向目标,而强5飞机则以一个半跟斗机动动作,迅速向反方向加速飞行脱离。但即使这样,也不过仅仅多争取到一分钟而已。1972年1月,中国空军空五师飞行员杨国祥驾驶一架强5甲飞机,成功投掷了一枚代号为“狂飙一号”的小型氢弹并爆炸。其实这次氢弹试验原本在1971年底就准备进行,当时杨国祥驾驶的0266号强5飞机由于挂弹架装置失灵而未能将氢弹甩投出去,还被迫带弹返回马兰机场,差点将整个马兰基地给炸毁。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