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俄軍的蘇-57頻繁亮相,一方面展示彈艙和發動機,另一方面還展示了敘利亞作戰的情況。這讓人懷疑,俄軍究竟要對外傳遞什麼信號呢?

  

  殲-20的發動機 受人詬病了

  《俄羅斯衛星新聞通訊社》曾在11月18日發表專家評論文章稱,殲-20擁有第五(俄標)代戰機的全部特徵,僅發動機除外。但事實上,第四代大推力發動機對於殲-20來說僅僅是“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我們甚至可以說,即使殲-20連AL-31F都沒有的用,只能用兩臺渦噴發動機來代替,也是不折不扣的四代機。而且哪怕真的使用了兩臺渦噴發動機,殲-20的作戰性能也未必會遜於蘇-57。

  產品-30發動機

  這也解釋了爲何殲-20已經開始大批量列裝,而俄羅斯還只能對那5架原型機修修補補:平行來看,殲-20的AL-31F發動機確實遜於F-22A採用的F-119、F-35採用的F-135和蘇57採用的117。但既然AL-31F已經足以滿足現階段殲-20的需求了,爲何還要苦等剛剛在殲-10B上試驗成功不久的新矢量發動機,或者還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馬月的渦扇-15呢?反之,在俄羅斯的作戰體系中,產品30發動機對於蘇-57戰鬥機來說,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要產品30一天不能大規模量產,蘇-57就不能算是一個完整意義上的“產品”。

  蘇-57生產線

  此前也有人認爲,蘇-57遲遲不能量產,是因爲俄羅斯“太窮了”。這種說法不無道理,但也沒有觸及問題的核心。我們不妨來算這樣一筆賬:像殲10C這樣的三代半戰機,幾乎三分之一的成本在雷達上,加上發動機和航電系統的其他部分,總計成本大致爲整機採購價的一半,剩下的一半則主要是材料和人工。結合中、美兩國的經驗來看,生產第四代戰鬥機的工時也不會比三代半戰機高出太多。也就是說,如果三代半戰機和四代戰機的航電系統、發動機均沒有太大差別的話,這兩種飛機的造價差別,更多是由兩種飛機的材料費用差別決定的。

  蘇-35 生產線

  這一情形恰好適用於蘇-35S和蘇-57這對同一條生產線上走下來的孿生兄弟。兩者都裝備了雪豹-E無源相控陣雷達,在產品-30發展成熟之前,蘇-57採用的117發動機和蘇-35S採用的117S發動機大致處於同一水平線上。蘇-57的單機造價不會高出蘇-35S太多,即使盡力放大兩者材料費用之間的差別,蘇-57也很難比蘇-35貴一倍以上。我們知道,中國引進的蘇-35S戰鬥機裸機價格約爲8000萬美元。那麼蘇-57的實際採購價格最高也不過1.6億美元。對於俄羅斯近500億美元的軍費預算而言,不過是九牛一毛而已。

  產品-30

  此外,由於目前蘇-57原型機與蘇-35S戰鬥機爲共線生產,如果俄羅斯真的下決心“現在開始”大規模量產蘇-57,完全可以使用現有生產線轉產,而不需要去爲新建廠房和生產線而“破費”。上文我們之所以說“俄羅斯窮的造不起蘇-57”有一定道理,是因爲俄羅斯確實沒有足夠雄厚的財力在短時間內實現產品30的成熟和大規模量產。歸根結底,蘇-57的發展可能還要向當年像蘇-27“15年磨一劍”那樣,目前其還是個需要我們悉心等待其成長“嬰兒”。

  殲-20產量增長迅猛

  作爲對比,殲-20更像是一個“蠻橫生長”的“小巨人”。根據推測,殲-20戰鬥機目前服役數量已經達到了3X架,預計今年年底還會再接收一批,達到4X架。這意味着,自2017年3月,首批殲-20量產機進入服役以來,至今年年底不到2年的時間裏,殲-20的年產量已經達到了約4~5個飛行中隊的水平。這一數字已經超過了美國F-22A戰鬥機的平均年產量。雖然還不能與F-35戰鬥機月66架的年產量相比,但作爲一款剛剛量產兩年的最新銳戰鬥機來說,這個成績已經相當不錯了。此外,早在2016年就有消息稱,新戰鬥機生產線廠房已經建設完畢,相信未來殲-20戰鬥機的產量還能更上一層樓。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