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鑑定的結果,孩子確爲劉宇夫婦的親生兒子。但對方矢口否認,說孩子就是他們親生的,一番爭執後,最終五人商議前來做了親子鑑定。

原標題:孩子不是親生的,拿到親子鑑定後他問,“能改結果嗎?”

導語

長安君(ID:changan-j):有這樣一羣人,他們每天的工作便是尋找真相。

有人因他們的一紙鑑定,久別重逢、如釋重負;有人卻心灰意冷、家庭分崩離析。

他們是親子鑑定司法鑑定人。

對於很多結果,他們帶着惋惜,但能做的依舊是出具一份份科學的鑑定意見書,因爲被欺騙的人,有權知道真相。

雖然那些錯綜複雜的情感糾葛並不是一紙鑑定意見書便能理清,但正是因爲他們的職業堅守,才讓謎底終有揭曉的一天,有悲、有歡、有離、有合——

“孩子到底是不是我的?”

“養親和血緣關係到底哪個更重要?”

“他原來不是我爸爸!”

在重慶市江北區紅黃路18號,一棟路邊毫不起眼的小樓走廊裏,彷彿不斷縈繞着一些糾結的心聲。

在大門外,經常有人遲疑着,有人神情凝重,有人走到門口卻又轉身離開……可一旦踏入那扇門,他們都下定決心只想追尋一個答案。

這裏是重慶市正鼎司法鑑定所。

作爲重慶市四所具有國家資質認定的親子鑑定機構之一,2001年成立的重慶市正鼎司法鑑定所,猶如一座充滿着慾望與現實的人生戲臺,每天見證着太多悲歡離合。

悲:沉默

李然在大廳的沙發上坐了一個小時,沒人知道這個中年男人到底在想些什麼。

鑑定所的鑑定助理梅丹看了很久,最終過去遞了杯熱水。

兩週前,剛好是梅丹作爲助理接待的李然一家三口,因爲孩子李峯要出國留學,所以需要父子倆的親子證明用作公證,當時一家人其樂融融前來的場面讓梅丹印象深刻。

鑑定所每天8點半上班,拿結果這天李然早早就等在了門外,如果一切順利,他還可以趕着回去給賴牀的兒子帶個早飯。

但一切定格在翻開報告的那一刻。

“排除李然是李峯的生物學父親”。

“排除,這是什麼意思?”李然盯着報告反覆確認,懷疑是不是報告寫錯了。他顫抖着雙手詢問梅丹,眼神裏的祈求讓人有些不忍。

“就是說你和你的兒子沒有親生血緣關係。”梅丹耐心地回答。

聽到這句話,李然的眼神瞬間暗淡了。他坐在沙發上,陷入了漫長的沉默,這一份鑑定意見書他拿起來看了又看,邊角被用力得發白的手捏得發皺。

一旁的梅丹有些揪心,在她的記憶裏,總有人拿到報告後,始終不願相信上面書寫的事實,他們迫切地向工作人員求證,希望聽到一個不一樣的回答,然而卻總是失望而歸。

“能改結果嗎?”紙杯裏冒着汽的熱水已變得冰涼,李然有些沙啞的聲音打破了沉默,“不然孩子出不了國,就不能去留學。”

“鑑定的結果是科學公正的,不能進行更改。如果你有存疑,可以去其他鑑定機構再進行檢測驗證。”

李然一言不發,緩緩地點了點頭,拿着報告轉身離開。

“廁所怎麼這麼大的煙味,我看地上的菸頭少說得有五六隻。”有同事上完廁所回來抱怨,梅丹想起那個最後走路都帶着踉蹌的父親,搖了搖頭,無話可說。

有時候,一紙鑑定的結果是無盡的沉默。無聲,纔是最大的悲哀。

歡:釋懷

“孩子和你長得真不像。”幾年前,鄰居無意間開的一個玩笑,成了張強揮散不去的心魔。

“孩子到底是不是我的?”近兩年來,張強越看越覺得兒子不像自己。

最終他偷偷帶着孩子來做親子鑑定。

張丹妍是重慶市正鼎司法鑑定所的副所長,也是這例鑑定的鑑定人。採血的時候,孩子又哭又鬧,張強用手輕輕捂住孩子的眼睛,輕聲安慰。

十個工作日後,張強如約而至,眼裏佈滿了紅血絲。

“親生。”看着鑑定意見書,張強長出了一口氣,“這下終於能睡得着了。”

“近幾年我們所每年要做上千例親子鑑定,其中,九五成以上的結果都顯示是親生。”張丹妍說,有的父親缺乏安全感,他們可能因爲別人的一句話而產生懷疑,從而形成心魔,而親子鑑定就成爲破除心魔的一大利劍。

“其實外表長得是否相似,並不能成爲判斷其是否親生的依據,”張丹妍解釋,“判斷孩子長相大多是我們說的五官面容,從遺傳學上簡單的說,取決於一些局部的獨立特徵具備的顯性和隱性的關係。此外,長相本身是一個動態變化的發育過程,與遺傳、飲食結構等很多方面有聯繫。”

雖然許多類似的親子鑑定都是肯定的結果,但這些父親需要從一紙報告中尋求安全感。面對真相併不容易,所以纔會有人像張強一樣糾結幾年,甚至幾十年。但最終還是會選擇來做親子鑑定,因爲他們覺得真相還是非常重要。而這個真相不僅關乎血緣和財產,更關乎人性與道德。

有時候,心魔的困擾來自於一句不起眼的玩笑,而一紙鑑定就能讓人如釋重負。

離:破碎

王海今年40多歲,兒子剛上大學不久,來鑑定那天,父子倆相對無言。

“你讓他做什麼他就做什麼,很配合,但不說話。”張丹妍還記得那個兒子,身上帶着不屬於他這個年紀的沉默,“這麼大的孩子,他肯定知道這是來幹嘛的,你也不能拿出哄小孩的那一套來對待他。”

近20年的時間裏,這是壓在王海心裏的一塊心病。如今兒子已經十八歲了,王海覺得成年的男人應該要學會面對一些事實,所以他帶着兒子來到了司法鑑定所。

經鑑定,孩子不是親生的。

多年猜疑成真,王海在接待室裏愣了很久,他對着結果讀了一遍,又找張丹妍解釋了一遍,一直盯着那張紙。

“你說養親和血緣關係誰更重要,除了離婚,我還能怎麼做?”他自己提了問,卻又找不到任何的答案。

作爲職業鑑定人,張丹妍尊重每一個科學的結論。她遇到過歇斯底里的委託人,也有暴力威脅要求她改結果的,但這些從來都無法動搖她內心作爲一個鑑定人的職業道德規範。然而作爲一位母親,張丹妍看着那些孩子深陷在這場拉鋸戰裏,時不時會感覺到痛心。

父母的過錯、離婚的結果,最後卻讓無辜的孩子來揹負。“出於對孩子健康發展的考慮,鑑定所建議前來鑑定時應慎重考慮並要有心理準備。”張丹妍說。

類似的場景,似乎一再地輪迴。

張丹妍也曾接待過一對父女,出國工作多年並已定居的女兒,在母親去世後,希望將年邁的父親帶去國外一同生活。由於父女倆戶籍並不在一個戶口本上,所以前來辦理親子鑑定以證明親生關係,但最終結果卻顯示父女二人並無親生血緣關係。那一天,父女倆難以置信的神情,讓張丹妍記了很久。

這份小小的鑑定意見書,有可能讓一個家庭分崩離析,將曾經看似美好的東西撕裂得粉碎。張丹妍有些無奈,也帶着惋惜,但能做的依舊是出具一份份科學的鑑定意見書,因爲被欺騙的人,有權知道真相。

有時候,一紙鑑定書,會直接導致夫妻離婚,而其中最受傷的,還是那些孩子。

合:團圓

“誰說親子鑑定就只能瓦解家庭,也有不少靠這個一家團圓了呢。”今年是鑑定人李新生在司法鑑定所工作的第19個年頭。他總愛穿着一身白大褂,笑盈盈地和身邊人說着話。

李新生還記得,有這樣一起鑑定:20年前因爲一些不得已的原因,劉宇夫婦將兒子寄養在遠房親戚家。誰料幾年後親戚舉家搬遷,從此便失去了兒子的消息。十幾年來,劉宇夫婦四處尋找兒子的行蹤,但都無果而歸。

直到前段時間,終於得到了遠房親戚的具體位置,劉宇夫婦迅速前往想要認回兒子。但對方矢口否認,說孩子就是他們親生的,一番爭執後,最終五人商議前來做了親子鑑定。

鑑定的結果,孩子確爲劉宇夫婦的親生兒子。可養育多年,孩子也無法輕易割捨養父母的恩情,經過商議,劉宇夫婦決定與雙方共同撫養孩子,而孩子也將收穫兩份來自不同家庭的親情。

作爲重慶從事親子鑑定行業最早的一批人,李新生從業這些年裏,鑑定的案例有數千例。這其中,他最常聽到的話就是,“這孩子是我的麼?”答案不同,有人歡喜有人憂。

有時候,人世間的相遇,因爲這一紙鑑定變成久別重逢。

在這些懷着不同心思的委託人裏

有着各種千奇百怪的委託理由

但那些錯綜複雜的情感糾葛

並不是一紙鑑定意見書能理得清的

親子鑑定技術本身並沒有對錯

對錯的始終是人性的道德底線

而親子鑑定司法鑑定人

堅守着這道職業底線

才讓謎底終有揭曉的一天

(文中:李然、李峯、張強、王海、劉宇均爲化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