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壁那栋楼也装上了电梯,比我们申请的还晚,老李都跟我炫耀半天了!

我们这里怎么怎么一点都不推进……

沟通好难啊,为什么人家的住户都那么好沟通,为什么人家楼的“先天条件”比我们好!

头痛……

感觉是一项无比艰难的任务!

旧楼加装电梯在我们旧楼众多的荔湾区,可是个热门话题,很多住旧楼的街坊都盼着早日“电梯直达家门口”。可是,这装电梯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说起旧楼加装电梯,大家的故事都可以拿来写书了。

每天都有好事发生,这不,桥东社区万盛街13号的加装电梯工作即将完工,一起去看看它的故事!

老式“剪刀梯”,一梯10户,沟通压力大

桥东社区万盛街13号(以下简称:13号楼)。跟我们常见的旧楼不同,13号楼共9层,是“剪刀梯”结构的旧楼,一梯10户,对加装电梯的前期沟通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这个楼梯看了都觉得头痛!“咔嚓一下”,从中分开。

最初筹备小组是一对夫妇

e家君从桥东社区居委了解到,早在2014年楼内党员古先生夫妇组成了“两人筹备小组”在楼内开始有加装的电梯筹备工作。

“楼内长者多,有个电梯就会方便很多。”

有了这样的想法,古先生夫妇便开始逐家逐户上门征求街坊意见。“两个的力量是很小的,一开始大家都不太理解加装的意义,推动起来不是很顺利。”

随着街坊们对加装电梯的认可,我们楼内其他业主也加入了筹备组。街党工委了解了我们的情况后,也积极帮我们协调各个部门,给我们指导。加上荔湾区‘百梯万人’项目的推出,筹备项目也开始步入了正轨。

任何沟通都以“文明和谐”为前提

问及沟通的技巧,古先生和另一位筹备组成员陈先生则一致说到:“沟通的技巧是‘文明和谐’”。

e家君了解到,尽管顶着一梯10户的压力,但在筹备沟通过程中,街坊邻居间却未出现过争吵。

“幸运的是,我们从三楼才开始有住户。一般情况下,都由我们筹备组成员先对问题进行讨论,得出结论后再通过微信群告知全体业主。业主有意见的话,我们再对方案进行调整,如果无法调整,我们会向街坊做详细解释,沟通过程中,坚决不用不文明的语言,和谐才是最重要的。”古先生说到。

左起:吴先生、桥东社区刘主任、陈先生

沟通一定要站在对方的立场想问题。“三楼距离楼梯较远的几户业主,提出他们搭乘电梯,上下都需要走半层,算起来都可以直接下楼了,支持加装工作,但他们表示不出资。我们分析后也觉得很合理,就同意了他们的提议,今后如果他们想使用,也可以免费使用。”古先生如是说。“像是这样的事还有很多,只要我们多站在对方立场想问题,很多事都可以顺利解决。”最后,古先生又补充了这么一句。

街道党工委、社区、社区民警多方协调

受客观环境的影响,13号楼只能装4人的小电梯,不然就要占用二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位置,或是打楼板,重新开一个楼梯口作为走火通道。

“涉及到与中心的沟通,我们就联系街道和居委,街道党工委相关领导及时帮我们跟中心沟通开会,很快地帮我们解决了问题,确定了开打楼板的方案。”古先生解释说。

在加装过程中,楼内出现了业主对加装电梯工作不理解。经过小组成员的多方解释,业主却依旧认为电梯会对家里造成影响。“知道我们遇到问题后,街道党工委相关领导和居委刘主任多次上门跟业主分析解释,最终他们也理解了这项工作。为了保证加装电梯必须要“和谐”的理念,筹备小组还重新出方案,将电梯改小,最大限度降低对街坊的影响。

经历了加装电梯,楼内街坊更加团结

如今13号楼的电梯加装工作已经进入尾声,再过两个月左右便可以完成安装。随着电梯工作逐步推进,楼内业主间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和谐。

“现在街坊们都会在我们的微信群里讨论如何对楼内的垃圾进行分类、翻新楼道等等,大家变得很团结也很和谐。”陈先生说到。

题外话

离开居委前,e家君问了提出装电梯建议的古先生一个问题:“为什么当时只有夫妇两个人也想装电梯呢?没想过先找好组员吗?”

“当时没想那么多,看到街坊有需要,我是党员就要为他们服务。自己先动起来,后面的事都好说!说到底,这次的成功加装,还是靠整个小组成员一起努力,加上街道以及社区居委、社区民警的协助,是大家的功劳啊。”

大家齐心才能做好一件事,有效的沟通是做成事的关键,遇到问题,寻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案是突破口,希望为正在装电梯路上的街坊有点借鉴!

【图文记者 张一冉】

【编辑 严直高】

来源:微社区e家通通福石围塘(微信号:xxsbejtswt )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