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国家级新区(以下简称“新区”)是由国务院批准设立,承担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任务的国家级综合功能区,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引领全面改革开放、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促进产城融合和城乡一体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截至目前,国家共批准设立19个国家级新区。

为进一步促进国家级新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进新区高质量发展,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兰州新区组织召开了第四次国家级新区工作经验交流会暨新区工作推动会。现将会上各新区提供的工作进展材料摘编刊发,供大家交流和参考。

国家级新区建设发展系列报道之十一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大嘱托奋力推进四川天府新区建设发展再上新台阶

一、四川天府新区建设发展的主要成效

2017年,四川天府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84.9亿元、增长8.6%,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01.3亿元、增长42.3%。

一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塑造山清水秀城乡形态。加快推进天府新区总体规划评估和完善,逐步细化完善分区规划、重点功能区规划及重点区域城市设计,确保生态和农业用地规划占比不低于70%,着力打造“推窗见田、开门见绿”的生态人居。高标准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区域开发,建成“六纵六横”骨干路网和一批生态项目,规划布局地铁线路27条、建成运营3条、开工建设5条,有序推进“三纵三横”生态隔离走廊、天府国际机场高速、150公里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望山见水的城市格局初步呈现。

二是坚持创新驱动、人才兴区,构建高质高效产业体系。突出壮大电子信息、汽车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引进中电子8.6代液晶面板、中科院光电所、海康威视成都研发基地等重大产业项目192个、总投资达4684亿元,加快中航成都科技文化博览中心、中电科成都科研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中国首条柔性AMOLED生产线—京东方成都第6代柔性显示屏生产线实现量产,一举打破国外企业在该领域的垄断地位。突出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引进中科院、北大、清华等一批校院地协同创新项目和航天科工、中科曙光等一批国家级实验室,引进培育科技型企业和创新团队突破4000家,引进院士、“国千”“长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285名和各类专业性人才近15万人,出台科技创新和高技术服务业发展专项政策,启动独角兽岛规划建设,探索独角兽企业集聚培育新路径,支撑天府新区高质量快速发展的产业基础和要素环境初步形成。

三是坚持双向互济、开放合作,打造“一带一路”开放高地。加快自贸试验区建设,组建国际合作和投资服务专门机构,积极探索金融创新,健全知识产权服务体系,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改革,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创新案例16项。加快完善对外交通网络和物流体系,规划布局并加紧实施联通两大国际机场、国际铁路港的地铁、高速和快速路,建成“中国—欧洲中心”、天府海关并投入使用,获批设立保税物流中心(B型)。加快打造一批开放平台,西博会永久会址——西部博览城建成投用,并成功举办西博会进出口展、腾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等重要展会,中意文化创意产业园、川港艺术设计产业园等合作园区建设有序推进。加快营商环境转型,大力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注重国际规则、国际惯例、国际标准在开放招商中的运用,注重干部在全球范围内招商能力的提升。2017年,天府新区到位内资和实际利用外资分别达到1200亿元和17.68亿美元。

四是坚持改善民生、共建共享,建设美好生活城市典范。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注重经济和社会联动发展、城市和农村协调发展,让天府新区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以公园城市彰显生态价值,推动城市发展从工业逻辑回归人本逻辑,从生产导向转向生活导向,以对“美”的不懈追求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实现新区建设和人民生活品质提升相得益彰。积极推动城乡分割向城乡融合转变,把乡村发展纳入全域规划,从产业、形态、制度等多个维度推进实施“大美乡村建设行动”,以特色小镇和美丽新村建设为支撑,积极构建城乡深度融合的产业生态共同体和人居生态共同体,让大美乡村与精彩城市交相辉映。

二、下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举措

(一)由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转向构建高品质生活圈、高质量产业生态圈。打造公园城市特质凸显的生活圈,加紧推进重大生态项目、绿道系统、公园社区等生态单元建设。培育业态高端复合的产业生态圈,积极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快构建新经济发展应用场景,推动5G通讯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谋划布局“天府无线谷”,高标准建设独角兽岛,大力发展以新一代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经济;结合区域主导产业和主力人群需求,打造天府中心、成都科学城等特色商圈,突出农商文体旅融合发展的生态价值导向,加快在生态系统植入绿色产业项目、培育绿色消费场景,全方位提升生态价值。以“一心三城”为载体建设高能级主体功能区。同步完善天府国际基金小镇、京东云小镇等7个特色小镇产业导入、生产辅助和高端生活功能。

(二)由主要依靠区域配置资源转向面向全球配置高端资源。提升国际会展带动能级,加强与英富曼、汉诺威等顶级会展公司合作聚集高端要素,举办UFI认证展览15个以上、ICCA认证会议30个以上;力争5年内配套酒店客房1.2万间、会展商务载体400万平方米,为成都建强“全国会展第四城”、打造“国际会展之都”提供有力支撑。强化总部经济辐射效能,积极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设立总部,以“总部+基地”“研发+生产”“中心+网络”等复合式发展模式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突出文创产业衍生发展,力争到2022年,初步形成千亿文创产业集群,建成富有蜀都味、彰显国际范的文化艺术典范新区,打造西部文创中心新极核、囯内外知名文化产业集聚地、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先行区。创新国际资源配置渠道,通过海外技术并购、海外资金融通等方式,延揽海外人才、汇聚全球资本,探索推动新区企业以海外飞地的形式设立海外产业基地。

(三)由传统管理体制转向现代化国际化治理体系。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全面推行“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持续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进一步深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加强多部门协同监管,深入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加快构建包容创新的审慎监管体系。营造国际化生产生活环境,加快推进国际社区、国际学校等配套建设,完善全域国际标识体系,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打造具有国际范的公共服务环境;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指标体系,深入开展国际化营商环境评估和改进工作。深化管理体制改革,聚焦“一心三城”建设,打破传统行政区划界线,重构经济地理、城乡空间布局以及与之配套的行政组织架构,探索建立以主体功能区为基本单元的管理新体制。创新选人用人机制,采取项目合作、公开招聘等市场化配置方式在全球范围内引进专业人才,健全以业绩和能力为标尺的奖优罚劣岗位激励机制。

(四)由主要依靠投资驱动转向主要依靠创新型人才支撑发展。着力提升人才引进质量,开展产业生态链、人才生态链规划研究,完善以产业链发展贡献度为重点的人才评价指标。着力引进专业化创新团队,依托天府海创园等创新载体,实施产业生态链全环节创新团队招引。着力构建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加快完善以天府英才中心为重点的人力资源供给和服务平台,推动人才与技术、资金、信息融合发展和协同增值。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