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城区汝湖镇围仔村今年500多亩晚稻成熟,正进行机械化收割。

风起逐稻浪,秋高满地金。

当前正是晚稻成熟收获的季节,稻田里一片金灿灿的稻谷随风泛起波浪。在博罗县石坝镇黄山洞村,一辆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轻松自如地完成水稻收割、脱粒等一系列农活。

“镰刀?已经很久不用啦!”该村农户黄志波的话语折射出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市推进农业生产机械化所取得的成果。40年间,我市农业生产由依靠人力畜力的低效生产方式转变为机械化的高效生产方式,基本涵盖了整地、播种、管理、收获等各个环节。

农,天下之大业也。当传统的生产方式被先进的机械所取代,意味着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农民增收,幸福感和获得感大大增强。请看一组数据:改革开放40年来,惠州农业迅猛发展、体量剧增,全市农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3.77亿元飙升至去年的175.2亿元,增长45倍;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19284.3元,城乡居民收入比收窄到1.9:1。

农业机械化

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至73.8%

日前,记者在黄山洞村田间地头看到,稻浪滚滚,伴随着“轰隆隆”的机械声,一派繁忙的秋收景象呈现在眼前。而在我市各地收获作业现场,都可以看到大型收割机忙碌的身影,它们当起了秋收的主角。

如今,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外出务工,在我市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数是40~60岁的农民。近年来,在购机补贴政策的引导和跨区作业的推动下,许多大型联合收割机进入我市粮食收割市场。

“机械收割能一次性完成水稻收割、脱粒、装袋,既快又好,省时省力。”黄志波告诉记者,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耕用的是扁担、犁、镰刀等“家当”,打田耕整机是他记忆中最早看到的农业机械。

“以前每到农业双抢时节,凌晨一两点就起床了,太阳最烈的时候有人还被晒得晕倒呢。”黄志波说,双抢是在一年中最热的7月份,既要抢收早稻,又要播种晚稻,是当时农村最繁忙的季节。“现在好了,有了先进的收割机和插秧机等农业机械,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减轻了劳动强度,解放了劳动力,人的劳动量大大减轻了。”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机械化的逐步推广和普及,将广大农民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也使得农业生产不断提质增效。如今,我市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到65.3%,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到73.8%,农机总动力达到109.39万千瓦。

目前,我市冬种面积稳定在95万亩左右,占全市耕地面积的40%,主要种植马铃薯、甜玉米、梅菜等。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我市将推动机械化冬种生产,大力推广农机新技术,并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生产一线,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向农户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机械深松、精量播种、节水灌溉、高效施药等节本增效新技术、新机具。同时,加快落实中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做到补贴机具落实到位,确保农民享受到补贴政策实惠。

农业智慧化

从耕牛遍地到“滴滴农机”显身手

“40年前,基本都是用牛耕地,只要有个发动机就是先进农机了,手扶拖拉机是当时最高档次的农业机械。”上述负责人如是说。

而现在的惠州,农户只需使用手机APP“滴滴一下”,附近的农机手就可接单前往指定的田间地头作业。

今年3月,我市以“智慧农林”APP为平台,在全省首创推出“滴滴农机”新模式,使农机手与农户快速对接业务,有效解决“有机无田耕、有田无机用”问题。截至8月,“智慧农林”平台入网农机具已超千台,极大方便了农户,真正做到了让“信息多跑路,农机多干活,农民得实惠”。

在惠城区芦洲镇横江村,以前传统人工施药方式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效率低、耗时长,让种植户林伟发很烦恼。“在市农机部门的推介下,我在‘智慧农林’平台叫来了植保无人机,一天可喷洒300亩地,顶30个人工,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今年甘蔗增产在望。”林伟发高兴地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一台植保无人机一天正常作业面积在300亩以上,是背负式喷雾机的10倍以上,不仅大幅提高了作业效率,还可以避免作业人员直接接触农药,有效保护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

40年来,农机成为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助推器。而“滴滴农机”的推广应用,不仅降低劳动力成本,还提升了农机作业效率,增加农民的收入。“我们将继续加大培训推广力度,让更多的农机具入网挂单,让全省首创的‘滴滴农机’服务进入寻常百姓家,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农机利用率和农田机耕率。”上述负责人告诉记者,我市将利用该平台开展农机购置补贴、农机燃油补贴等工作,简化申报手续,提高工作效率,助力全市农业发展。

农业产业园

力争3年培育若干超50亿元产值现代农业产业集群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村的农业生产要素过于分散,各自耕作,没有高产的标准,大家的收入也难以提高。”龙门县平陵街道祖塘村农户李大姐说。

事实上,我市不少地区都存在农户承包的耕地分散、规模经营小、不利于农业现代化和农产品市场化等问题,成为制约产业兴旺的瓶颈。

有了短板,就要加紧补齐。“为此,我市今年开始大力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以此作为乡村振兴的着力点和突破口,这也是当前农业工作的最大抓手。”上述负责人介绍说,目前,惠城、惠阳、龙门已经分别争取到了1个省级产业园建设项目,获得省级财政补助资金5000万元。2019年各县(区)都在抓紧规划,积极准备申报,争取更多的省级产业园落户惠州。

以龙门县丝苗米现代农业产业园为例,该园区主要以龙城街道、平陵街道、龙田镇为核心,以生产优质丝苗米为主导产业。目前,园区特色大米品牌优势尤为突出,培育了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龙门大米”,拥有经营专用品牌7个。按照计划,将园区建设成为集绿色农业生产研发、加工贮藏流通、电商销售、品牌建设及推广、生态田园观光、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珠三角地区现代农业产业要素集聚区、省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乡村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

根据《惠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工作方案》,2018年到2020年将建设市级产业园5个,其中2018年启动建设2个,2019年到2020年建设3个。经考核合格的产业园,每个将获得2000万元的市财政资金补助。

下一阶段,我市将引导实施主体和农民群众加快推进产业园建设,力争通过3年努力,培育若干个超50亿元产值、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打造成为农业领域的“开发区”和“高新区”,形成“以园兴农、以园强市”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助力乡村振兴。

■亲历者说

乡村振兴战略让农民吃下“定心丸”

“改革开放前,经常吃不饱饭。改革开放这40年,农民的好生活以前想都不敢想。”黄志波亲身见证了改革开放给农民带来的实惠,给农村带来的变化。他激动地说,在这40年农业农村的发展变迁中,充分感受到了系列改革及现代农业发展所带来的变革,以及给广大农民带来的红利。

改革开放最早始于农村,而农村改革是从土地经营体制的变革开始的。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开始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分到土地后调整了生产关系,改变了原有的分配方式,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当时要缴农业税,农民没有钱,只能以粮食抵缴农业税。”黄志波回忆说。

黄志波表示,令农民高兴的是,2006年,中国农民彻底告别了农业税,这不仅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也让农民命运发生了重大变化。

2014年,中央部署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推动农村土地的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农民的承包权不变,只是把经营权流转出去,有助于在维护农民权益的前提下,进一步释放农村劳动力的活力和积极性。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免除农业税、“三权分置”等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极大推动了农村发展。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明确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再次让广大农民吃了一颗‘定心丸’。”黄志波告诉记者,现在广大农村群众都信心倍增。

■记者手记

发挥优势抢抓机遇发展现代农业

四十年,倏忽一瞬,才知道农业生产发生多大的变化。我国改革开放从农村发轫,而土地改革无疑是其中的重要一环,从手动劳作到现代农业机械;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免除农业税;再到如今的现代农业、乡村振兴,农村力争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去年,我市农业总产值278.5亿元、增加值175.2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93万元,排全省第6位。此外,我市耕地资源、产业门类、特色农产品规模、科技装备等优势均较为突出,是我省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区和供港农产品输出地,为建设现代农业强市提供了主导产业、经营主体、品牌、科技等方面的有力支撑。

当前,惠州正抢抓机遇,充分发挥我市农业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等优势,努力把我市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特色优质农产品供应区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体验区,力争今年全市农业增加值增长4%,农民人均收入增长10%;到2020年,农业增加值达到200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6万元。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