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十堰清理整治不規範地名513個,你熟悉的地方可能已經改名了

近日

記者從我市第二次

地名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獲悉

自2016年3月

地名普查工作啓動以來

我市審覈合格入庫信息57755條

清理整治

“粗俗、需審音定字、重名同音、隨意更名”

等不規範地名513個

其中511個已做標準化處理

這樣一來

一些無名的道路、橋樑、住宅區等有了名字

一些重名的地名也更換了新名字!

出門再也不怕找錯地方了~

511個不規範地名獲標準化處理

自1980年第一次地名普查以來,每年有一定數量的新地名產生,也有一些老的地名消亡,其間,有地無名、一地多名、地名重名等問題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給地名管理帶來不便。

目前,511個不規範地名已做標準化處理,其中絕大部分爲重名同音。如城區有兩個“重型車廠家屬樓”,現已根據居民區名稱處理爲“公園重型車廠家屬樓”和“康樂重型車廠家屬樓”;茅箭區大川鎮有兩個“東河”,分別被處理爲大東河、小東河。

此外,還有少數因怪異難懂、用詞不雅及不符合實際、不符合現代漢語語言文字使用規範的地名被處理。如丹江口市“F天下人民商場”因不符合現代漢語語言文字使用規範改名爲“人民商場”;茅箭區鴛鴦鄉“瘟神溝”改名爲“文神溝”;房縣“鄔邵嶺”因怪異難懂改名爲烏梢嶺;“褲襠溝”因用詞不雅改名爲“庫壋溝”……

地名普查挖掘出歷史文化

以此次地名普查爲契機,我市各縣市區重點對千年古鎮(古村落)的地名來歷、歷史沿革、文化內涵,地域的特色文化、鄉土風俗、歷史典故、文物古蹟、歷史名人、經濟概況等進行了深入挖掘,並編撰出版了《四庫全書·均州武當山滄浪文獻輯條》《丹江口風物大觀》《鄖西地名文化志》等書籍。

例如,早在2009年,竹山縣爲弘揚優秀地名文化,將該縣田家壩鎮更名爲上庸鎮,傳承古庸國“務實、持中、尚勇、崇雅”人文精神。又如,地名工作人員經查詢史料發現,鄖陽區梅鋪鎮地名最早見於《後漢書·光武帝紀·下隅傳》,清朝康熙年間爲“梅子鋪”,光緒年間爲“梅家鋪”,後隨着行政建制的變化又成爲“梅鋪”。結合史料挖掘地名文化不僅使歷史文化得到了更好的宣傳,也增強了文化信息的趣味性、準確性。

城市道路命名有明確標準

爲保護和弘揚地名文化,保持地名與城市發展相協調,2013年,我市出臺了《十堰市城市道路命名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

根據《辦法》,我市在城區道路命名上遵循以下原則:

中部片區以融入傳統文化、民本文化元素命名爲主,切實體現城市的人文情懷,如文華路、文昌路、文秀路;

東部片區以融入武當文化元素命名爲主,着重體現城市的歷史人文,如武當大道、遇真路;

西部片區以融入汽車文化、產業文化元素命名爲主,突出體現城市的產業特色,如興業路、悅達路、神農路;

北部片區以融入鄖陽文化、漢水文化元素命名爲主,着力體現城市的歷史底蘊,如漢江路、鄖陽路。

同時,該《辦法》針對大道、路、街、巷、橋等命名明確了相關標準:

“大道”是城市交通主幹道,道路紅線寬度應在35米以上,路長在5000米以上,道路景觀及設施代表本市道路建設最高水平;

“路”是紅線寬度在25米至35米之間、路長4000米以上的主、次幹道;

“街”應是道路紅線寬度在15米至25米之間、長2000米以上,兩平行路與路之間的連接道路;

“巷”(裏)指道路紅線在8米至15米之間,地處居民區內的道路;

含引橋長600米以上的橋樑,應使用“大橋”作爲通名,一般的公路、跨河及街路橋樑、立交橋、人行天橋應使用“XX橋”作爲通名;

隧道(地下通道)應採用所在地的地名作爲專名;

大道、路的長度超過6000米以上的,可根據實際需要,按方位、序列進行分段命名爲“XX南路”“XX北路”。

你遇到的“稀罕”地名都有啥?

都發生過哪些有趣的事?

歡迎留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