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麦豆医生

《黄帝内经》中提到,“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也就是说,人体五官与五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五官的异常情况,就能了解身体可能存在的健康隐患。

五官与五脏的联系

心开窍于舌 “舌为心之外候”,心的功能变化,可以通过舌头表现出来。

心血虚,则舌暗淡;舌质淡胖或紫暗,代表心阳不足;舌红绛,则是心阴不足的表现;心火上炎,则舌红烂、生疮、疼痛;舌紫暗或有淤斑,则代表了心血淤阻。

脾开窍于口 口唇者,脾之官也。

若口中泛酸,则为肝脾不和唇红肿、口疮、糜烂而痛,可能是脾热口中黏腻,吃东西不香,则要警惕脾胃湿热的可能如口淡无味、唇淡无泽,则可能是脾虚,气血不足嘴唇青紫发黑,常常是体内有瘀的表现,也往往伴有心烦胸闷、体内无名疼痛、失眠多梦等症状。

肺开窍于鼻 肺主呼吸,鼻子要想发挥正常的通气和嗅觉功能,就必须依赖肺气调和。肺的某些疾病表现也常反映在鼻子上。

如外感风寒影响到肺,就会鼻塞流涕;肺有燥热,则鼻孔干涩。反之,如果鼻出现以上异常变化,即可推断肺脏病变。

肝开窍于目 中医讲肝藏血,而血又是眼睛活动最直接的物质基础。

肝血不足,则两眼模糊、视物不明;肝火盛,可见眼红肿痛;肝阴虚,会眼糊干涩,眼珠不灵活、斜视等。

肾开窍于耳 肾气通于耳,也就是说,肾气足者听力好。

若肾精亏虚,则容易出现头晕、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

老年人出现的听力减退、耳聋失聪等衰老表现,也与老人肾气较弱关系密切。所以,听力较差的人可以考虑补补肾气。

中医养生搓脸操,5个动作,简单易学

第一步:干洗脸 能调整血压,可明目、醒脑,防治眩晕,加速血液循环,使新陈代谢旺盛,经常干洗脸,少生皱纹、满面红光。

干洗脸

两手搓热,用双手大鱼际 从嘴角、鼻翼向上,然后由额头向下,收向下巴,再由嘴角向上,如此为1次,做27次(中医保健取的都是9的倍数),皮肤微微发热为好。记住一定要从下往上,可以提拉和紧致皮肤。

第二步:搓耳朵 中医讲肾开窍于耳,经常搓耳廓可补肾壮腰、疏通经络、养身延年。

搓耳朵

首先是摩擦耳廓,掌心前后摩擦耳廓正反面10余次,能疏通经络 、振奋脏腑;

然后用拇、食指上下摩擦耳轮部10余次,对于缓解颈肩痛及头痛 、头晕很有效果;

再然后用拇指、食指先向上提拉耳顶端10余次,再用拇指、食指夹捏耳垂部向下再向外揪拉,并摩擦耳垂10余次。

第三步:搓鼻子 促进鼻腔生理功能、防止鼻黏膜老化,及调整全身气血、增强抗病能力的作用,并防治感冒、鼻炎等症。

搓鼻子

大拇指外侧先在掌心搓热,在鼻翼两侧上下搓,搓到鼻子微微发热。这对改善鼻炎效果很好,而且还能预防和缓解因冷空气或感冒引起的鼻塞。

第四步:刮眼圈 可疏风清热,通络明目。主治各种眼疾、头痛、鼻塞、腰痛。

刮眼圈

双手食指弯曲,从内眼角向外眼角方向做轻刮的动作,先刮上眼周,再刮下眼周,两个半圈合成一圈。每天刮27次.并按揉眼周几个关键穴位:四白 、承泣 、晴明 、丝空竹、攒竹等。

第五步:叩齿法 补肾健体,促进消化,预防牙齿松动。

叩齿吞津

上下牙齿轻轻互碰27下,舌头抵着上下腭,在口里上下左右搅动,9次为一组,连续做3组,然后再牙齿外面左右转圈27次,此时口里会有大量的津液,待唾液满口后,分几口慢慢咽下。

小麦有话说:总之,五官与五脏的对应关系十分紧密,平日多观察五官的变化,就可以间接地知晓身体是否健康。当然,临床并不只以来五官与五脏的对应关系来诊断疾病,还应该结合其他方法综合判断。

每天早晨洗漱的时候,可以顺便观察下自己的脸色是否正常。如果您觉得文章不错,赶紧分享给身边的亲朋好友吧!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