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三十年代僞滿時期的呼倫貝爾盟,一組老照片見證歷史印跡

呼倫貝爾市(呼倫貝爾盟),清代長期爲黑龍江將軍轄地。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設黑龍江省,爲該省所轄之區。1932年3月9日,僞滿洲國成立後,將黑龍江省管轄的呼倫貝爾地區劃歸新設立之興安省,後又將興安省的行政區域劃分爲興安東、南、北、西4個分省。

蒙古包的架設一般是先選好地形,在水草適宜的地方,根據包的大小先畫一個圓圈,然後沿着畫好的圓圈將預先編制的木條方格(哈納)架好,包頂頂部再架上固定的天窗(奧尼)支架,門大多向東或東南開,屋頂以奧尼爲中心,綁紮細椽子(烏乃),用駝繩綁紮固定,成爲一固定的圓形牆壁。

甘珠爾廟(呼倫貝爾),漢名壽寧寺,是一座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乾隆46年(1781年),甘珠爾廟始建。因該廟曾收藏過藏文《甘珠爾》,故得名“甘珠爾廟”。2001年初,新巴爾虎左旗旗委、旗政府從保護歷史文化遺產,開發和利用人文旅遊資源的角度出發,決定重建甘珠爾廟。

寺院整體佈局爲長方形,呈中心對稱,由兩個大院落組成,自南向北由一條中軸線貫穿。殿前東、西側各有一座配殷。該殿始建於1771年,如今的該殿於2003年新建,2008年擴建。該殿建在高約1米的臺基上,共有兩層,爲漢藏式建築,由三個歇山頂組成。

滿洲里市是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下轄的準地級計劃單列市,中國最大的陸運口岸城市。20世紀初的滿洲里地區是呼倫貝爾大草原的一部分,因爲有一個四季噴湧不止的泉眼,被當地蒙古牧民稱之爲“霍勒金布拉格”,意爲“旺盛的泉水”。是一座擁有百年曆史的口岸城市,素有“亞洲之窗”之稱。

1902年的東清鐵路修通至此,俄國人將火車站取名爲(ISO9:Man'čžuriâ;意爲滿洲),是東清鐵路進入滿洲地域的第一個車站。Man'čžuriâ的漢語發音近似“滿洲里亞”,從俄語轉譯漢語時,變成了“滿洲里”。後來人們就以“滿洲里”這個車站名作爲地名了。

海拉爾區是呼倫貝爾市政治、經濟、文化、交通、通訊中心。面積1440平方公里,人口35萬,以漢族居多數,還有蒙、回、滿、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等26個民族。

海拉爾始建於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以伊敏河左岸正式建城。其地位於呼倫、貝爾兩湖間。民國九年(1920年)實行存旗設縣辦法(即蒙不歸縣、漢不屬旗),設呼倫縣;1940年5月,定海拉爾爲市,稱海拉爾市。2002年2月撤市改區,爲海拉爾區。

呼倫貝爾是世界著名的三大草原之一,這裏地域遼闊,3000多條縱橫交錯的河流,500多個星羅棋佈的湖泊。【內蒙古呼倫貝爾,1935年。資料:東洋文庫】

(來源:舊影閣)

▼ 呼倫貝爾人都在看 ▼

1、爲呼倫貝爾演員塗們點贊!中國一點都不能少!

2、空間不夠樓道來湊?牛人竟在樓梯間給自家增添“一室 ”

3、呼倫貝爾市交管支隊海拉爾大隊開展“百日整治”專項行動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