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能夠讓一個人最快領悟

一座城市精髓的地方

不是這裏的高樓大廈

也不是這裏的名勝古蹟

而是隱藏在城市深處

那些彎彎繞繞的老街老巷

對於很多南京人來說

窄小狹長的巷子是兒時不可缺少的回憶

幾十年如一日的時光

經由它們,留下刻痕

每一條巷子都那麼不簡單

離開鱗次櫛比的主街道

這裏纔是生活的秀場

而關於這些老街巷的故事

你還記得多少呢?

繡花巷,顧名思義,是從前經營服裝行業的巷子,位於馬路街西側。

在一百年前的今天,繡花巷是金陵女子大學的所在地。那時候,街頭巷尾來往的皆是高知識的女青年,她們優雅、獨立、自信。

△1918年,金陵女子大學的化學實驗室內

一百年後的今天,金陵女大早已搬離,校園的書卷氣息被市井生活的煙火氣替代。

明代羅廊巷專賣高檔綾羅綢緞絲織品,做成衣服後被商家擺放在官廊上出售,所以就有了羅廊巷這個名字。

幾年前,這兒被叫做“鬼市”。在“鬼市”上,有人賣一些二手的老物件、古玩玉器還有一些90年代的老唱片。這條巷子承載了一代人青春的回憶。

走在這條巷子裏,隨便拐進一個路口就能看到南京的老房子們。在這兒你能感受到老南京人隨性愜意的生活。

相傳南宋時,金兀朮攻進建康府,直奔內橋王府想活捉高宗,此間康王正領一班臣子沿小道向南門逃去。快到南門時,康王的坐騎突然煩躁不安,嘶叫不斷。

一臣告之,馬渴須飲水。他們在小巷中找到水井,卻無水桶在井下提水,最後在百姓淘米的水缸中讓馬飲足水,然後才逃出南門。從此,這條小巷被人稱爲飲馬巷。

如今,這條蜿蜒而生的巷子以各種方式呈現它古老沉穩的活力。老虎竈、三新池澡堂子、燒餅鋪、縫紉店以及理髮店都在告訴過往行人這裏經久不息的生活。

驢子巷位於南京市鼓樓區下關地區儀鳳門外,是一條下關老街,曾有一段神奇的傳說。

清末時期,在這個巷子裏住着一人叫毛老三,他有四十頭驢。當太平軍即將打進南京城時,守城的清軍決定逃離便找來毛老三,僱用毛驢馱運財寶。

誰知剛出中華門就見到太平軍,押運的清兵倉皇逃命,毛驢也馱着財寶四處狂奔,不知去向。

愁苦一夜的毛老三,第二天驚喜地發現,四十頭毛驢一隻不少地回來了。人們都知馬識途,卻不知驢也認家。望着驢背上的財寶,膽小的毛老三怕惹來殺身之禍,決定獻給太平軍。

東王楊秀清大喜,指令讓四十頭毛驢披紅戴花,毛老三牽頭在南京城走街串巷,毛老三很是風光一把,成了大明星。從此,毛老闆住的巷子,人們稱爲“驢子巷”。

民國時期,驢子巷又被稱爲當鋪巷,又因此處有多家經營釘馬蹄掌的作坊,也叫做馬掌巷。直到1950年,又重新更名回最初的名字——驢子巷,並一直沿用至今。

剪子巷靠近夫子廟金榜大市場旁。明初時期,那裏是兵器倉庫所在,倉庫內有很多箭頭,故名箭子巷,後諧音訛爲剪子巷。

石壩街在文德橋東南,白鷺洲的西北叫大石壩街,在街中還有一條直通白鷺洲的小街叫小石壩街。

石壩街帶地勢低窪,一到汛期,秦淮、青溪兩河的河水倒注於此成爲澤國,清康熙年間將這裏的長橋改築成石壩,街故以石壩而得名。

夫子廟狀元樓大酒店門前左邊,有一條不起眼的小巷子,它就是秦檜府第所在地——狀元境。

秦檜父子都曾考中過狀元,按例應該叫秦狀元境,但是由於秦檜所做的種種,人們不願提及其姓氏,則直稱“狀元境”。

秦檜事發後,這裏的秦氏族人,一部分回到鄉下老家,留下來的將“秦”字上面的三橫,移下來改姓“徐”也。

不過這也只是民間流傳,狀元鏡的來歷還有待考證。

南京巷名最老的可能算烏衣巷了。烏衣巷的名稱由來甚早,相傳有一千六百多年的歷史。

當年東吳孫權在南京建都,軍營就駐紮在烏衣巷一帶。東吳士兵穿黑色軍服,此地遂被後人稱爲烏衣巷。

走在這條古樸的巷子,你會感受到濃濃的歷史氣息。

這裏見證了王謝的藝術成就,也走出了王羲之、王獻之及山水詩派鼻祖謝靈運等文化巨匠。

圖源@在南京旅行

糟坊巷位於長樂路中段北側,南起長樂路,北至長生祠。一聽糟坊就知必與酒有關聯。相傳這裏是明太祖朱元璋釀酒的地方。

當時這裏所釀之酒以香味滿溢而聞名全國,百里之內都能聞到糟坊釀酒的香味,而所釀之酒更是受到朱元璋的喜愛。

糟坊現在已變成了糟坊巷小區,走進小區內,現代住宅樓掩去了昔日的喧囂。很多居民在這裏過着自己的生活,並不知道這裏曾經發生過的一切。

不知道是歲月的無情沖刷了他們心中的記憶,還是這裏本來就沒有故事。

遙想當年在糟坊釀酒的酒工們打着赤膊,揮汗如雨的樣子,可曾想過幾百年後,在這裏紮根的人們都不記得他們曾經釀造過傳遍百里的酒香。

明瓦,即是一種瓦片,用蠣蚌的殼磨製而成,薄而透光,可覆於屋頂,或嵌入窗欞。明朝時新街口已是商業繁華之地,此處以銷售明瓦而出名。

如今,明瓦廊美食街是南京人以及外來遊客最愛的地方。20塊錢可以喫到撐,有空不妨去一探究竟。

老坊巷南起評事街東面的升州路,北至評事街,堪稱南京最窄的巷子,如果對面有人走來,必須有一人退出去才能通過。

在過去,老坊巷前的升州路叫坊口大街,都是些開店的私人小業主。坊口大街正對面有一個叫薛寶山的資本家開的織緞子的機房,處在商業區黃金版塊的老坊巷,曾經也是相當繁華。

圖源:見水印

據史書記載,清代南京城內有南捕通判衙署(簡稱南捕廳)和北捕通判衙署(簡稱北捕廳)兩個專門從事緝捕工作的衙署。

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原先南捕廳的建築物毀於硝煙瀰漫的太平天國。

1872年重建,後又在此設立警察局取代了捕廳工作,但到了抗戰前夕,浮浮沉沉的南捕廳舊址房屋已經蕩然無存,但以此命名的老街巷卻保存了下來。

從前琵琶巷路中間有一水溝,上覆青石,石質有松有密,且厚薄不一。雨天行人走在上面,叮咚作響,就像在彈奏琵琶一樣,便有了琵琶巷的美稱。

如今青石小巷變成柏油路,琵琶聲已成絕響。

長樂街古名長樂巷、長樂坊,又稱篾街。它位於秦淮河北岸,隔河與釣魚臺相對。“篾街”,顧名思義,是因爲古代竹器作坊集中在這裏。

玉壺坊在白鷺洲公園附近,東起內秦淮,西連建康路。

據說,明朝朱武宗在此看花船,觀燈之時,玉壺掉落此處而得名,後來明武宗朱厚照又在此釣魚,於是更名爲釣魚巷。

這是中華門下的一個小巷子。

清朝時,這裏住了一位姓梅的地主,一場突如其來的火災將他家變成了一堆灰燼,人稱“梅家灰堆”,後來誤傳爲“煤灰堆”,於是將錯就錯,變成了地名。

清朝時叫“官溝”,因巷子下面是官方用磚砌的大型排水溝而得名,年代一久,“官溝”訛變成“乾溝”,還曾名“千佛庵”。

1956年編長樂路門牌時,準備將“乾溝”各家編爲378號、378號之1……

巷內各家認爲這會造成日後通訊麻煩,編門牌的人員研究後,乾脆將“乾溝”稱爲“三七八巷”,巷內各戶都是整門牌,皆大歡喜。

相傳,明初徐達的五公子居住在此,所以稱爲“五府街”,後來“五府”訛稱“五福”,就成了現在的“五福街 ”。

五福街現在是一條小喫街,大家習慣把五福街稱爲“南京碩果僅存的大型民間美食集散地”。

老瞻園麪館、常熟炒澆麪館、孫記牛肉鍋貼、徐家鴨子、汪家餛飩,沒有一樣不讓喫貨們魂牽夢繞。

羊皮巷是明代製售羊皮的中心。相傳商人自羊市橋購入皮色優良羊羣,驅趕至羊皮巷剝皮整理,製成衣物。

現在的羊皮巷藏在繁華的新街口背後,是一條不折不扣的美食街,川味麻辣燙、桂林米線館、七家灣牛肉鍋貼……全都是味覺上的迷戀。

圖源@老頭怕老太

在中山路與北門橋之間有一條古老的小巷——估衣廊。

估衣廊本以賣舊衣而著名,幾十年前,每天早上還有很多四處收購舊衣的人趕到那裏賣舊衣,早上六七點鐘到十點多鐘,買賣舊衣的人把這條小小的巷子擠得滿滿的。

現在早已不似當年,舊衣市場在這裏絕跡多年,繁華的背後更多的是老一輩人對此處的無限回憶。

南京人對巷子的眷戀

就像衚衕之於北京人,弄堂之於上海人一樣

是一種割捨不斷的感情

據不完全統計,短短數十年間

南京就有150多條巷子消失了

羅廊巷、評事街、油坊巷……

甚至可能是你曾經住的地方

越來越多的巷子開始淡出人們的視野

這個數字可能並不十分準確

但隨着城市發展

老街巷必然會消亡會越來越快

所以我們想記錄下這些巷子的故事

如果你也知道關於老南京的故事

歡迎留言告訴大家哦

- END -

熱門推薦

棲霞|江寧|浦口

“網紅”南航|東大又火了

古風美景|花海|不老村|格桑花|綠博園

樺墅村|死火山|航拍南京|千年古鎮

交通|景點|美食

轉載自南京小資,二次轉載請聯繫授權

商務合作 | 加微信:17714310951(潤滋)

戳原文,更有料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