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道,繼前幾年英國大不列顛圖書館在德國萊比錫大學幫助下,耗資65萬英鎊將距今1700年的“無價之寶”《聖經》西乃抄本掃描上網之後,以色列文物管理局也和谷歌合作,陸續將抄於2000多年前被譽爲“20世紀最偉大考古發現”的《死海古卷》抄本上網。《死海古卷》中有大量《舊約》希伯來文抄本,這更可讓人一睹《聖經》古老抄本的“芳容”。

“死海古卷”殘片

在全世界所有的書中,只有《聖經》被稱爲“聖經”,也即“神聖的經書”之意。你知道這本書爲什麼被稱爲“聖”嗎?

有人說這是因爲這本記載基督教教義的經書和別的宗教經典一樣“崇高、尊貴、莊嚴而不可褻瀆”,所以,才被尊稱爲“聖經”。

這個答案有道理,但不準確。

準確的說法是——基督徒們相信這本書記錄的是上帝的話,這是跟上帝有關的書,所以才被稱爲“聖經”。

這裏的“聖”與其解釋成“神聖的”,不如解釋成“上帝的”或“跟上帝有關的”更準確。

一提到上帝,不少讀者很不以爲然。很多人不相信上帝存在,也不信《聖經》是上帝的話,他們認爲那只是“神話”,而不是“神的話”。

一字之差,理解卻天淵之別。

但《聖經》之所以能在西方乃至全世界產生如此巨大影響,原因恰恰在於很多人認爲那不是“神話”,而是“神的話”。

據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荒原》作者艾略特研究,僅就《聖經》對西方文學的重大影響來看,它之所以產生影響的原因正在於受影響者把它作爲信仰典籍來讀,而不僅僅是當作文學典籍來看。他的原話是:“《聖經》之所以對英語文學產生文字上的影響,並不是因爲人們認爲《聖經》是文學,而是因爲人們認爲它描繪了上帝的道。”(見《艾略特文學論文集》)

所以,我雖然把《聖經》列在文學典籍之列,卻建議你不要只從文學角度來讀它。請記住,一切文學經典都不是爲了成爲經典而成爲經典。它們都有超乎文學之上的意義——更何況《聖經》!我建議你不妨先放下自己固執的前見,試着從信仰者角度來讀讀此書。

上帝是誰與《聖經》主題

其實,神的存在並不像無神論者所認定的那樣荒謬。《聖經》認爲上帝通過大自然的井然有序、精密完美來顯明他是一位智慧的設計者與創造者,又通過人內在是非對錯的良知顯明他是一位公義的君王和主宰。《聖經·詩篇》第19篇說:“諸天訴說上帝的榮耀,穹蒼傳揚他的手段。”《聖經·羅馬書》說:“上帝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顯明在人心裏,因爲上帝已經給他們顯明。”

那麼,上帝又是誰呢?

英國清教徒根據《聖經》制定的《威斯敏斯特小要理問答》第四問答這樣總結說:“上帝是個靈,他的本性、智慧、權能、聖潔、公義、仁慈和信實,都是無限的、永恆的和不變的。”(參《清教徒之約》)

《聖經》正是從這位上帝的角度來看待宇宙和人。上帝創造了宇宙和人。上帝造人的時候,和造宇宙不同。《聖經》說上帝是按照自己的形象創造了人,所以人才有理性、法性和德性,人才會追求真理、公義和聖潔。人被造而像上帝,被造而爲先知、君王和祭司。人是誰?人是根據上帝的形象而造的活物。那麼,人生的目的是什麼?《威斯敏斯特小要理問答》第一問答這樣總結說:“人生的首要目的是榮耀上帝,並永遠以上帝爲樂。”

但即使擁有這樣高貴而神聖稟賦的人類先祖亞當,卻選擇違背上帝在伊甸園中和他立下的約,犯了原罪,從而代表全人類處在背約的詛咒和地獄的威脅之下。人之爲上帝的形象開始破碎。

所以,《聖經》的主題毫無疑問就是——救贖,也就是處在罪惡和死亡中的人如何才能脫離罪和死,恢復與上帝破裂了的關係。

要修復這種破裂的關係,有兩種方法,一種叫“因行稱義”,另一種叫“因信稱義”。所謂“因行稱義”,就是人靠着自己的善行和宗教來得救,這是人的方法。《聖經》認爲這種依靠善行和宗教的方法並不能使人得救,因爲人的罪孽深重,人的義在上帝眼中甚至也像污穢的衣服,人根本無力自我拯救。這就像一個溺水快要淹死的人,並不能靠拔着自己的頭髮把自己救上岸去。

《聖經》從始至終都在強調“因信稱義”。所謂“因信稱義”,就是指人必須放棄自己的義,放棄靠自己行爲得救的方法,轉而去依靠上帝的方法。上帝的方法是什麼呢?原來在亞當之外,上帝又選了一位代表,重新跟所有相信的人立了一個約,好使所有信靠上帝這種救贖方法的人都可以得救。上帝選的這位代表就是耶穌基督。所有的基督徒都認爲,全本《聖經》都是爲耶穌基督作見證。因爲他就是“道路、真理和生命”(《聖經·約翰福音》14:6)。

耶穌基督是誰?他是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上帝中的第二位格,他是百分之百的神。同時,他又是道成肉身,因聖靈感孕,通過馬利亞而生出的一位真實的大衛後裔,他又是百分之百的人。正因爲他是神,他纔能有能力不犯罪並戰勝死亡,完成與上帝的約定,爲他的選民掙來救贖和永生;又正因爲他是人,他纔可以作爲替罪羔羊流血爲人贖罪,也才能使他掙來的救贖和永生可以分享給他所代表的信徒。

作爲上帝之形象的人,因着犯罪已不復爲先知、君王和祭司,其上帝的形象已然破碎。但耶穌基督把人類破碎了的上帝的形象在自己身上顯現出來,他成了真正的先知、君王和祭司,也給人類帶來了救贖之光和人性之光。所以,《聖經·約翰福音》說:“太初有道,道與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這道太初與上帝同在。萬物都是藉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沒有一樣不是藉着他造的。生命在他裏頭,這生命就是人的光。光照在黑暗裏,黑暗卻不接受光。”

嚴格來說,《聖經》不只在講上帝的事情,也在講上帝怎麼跟人交往的故事。這位上帝看到人無力拯救自己,於是就主動來尋找人並向人啓示他自己,一再告訴人他要給人類賜下一位救主,讓人來信靠他的話和將來的這位救主。結果,日期滿足時,耶穌基督就來到世間,通過很多神蹟奇事和最後釘十字架、死裏復活來顯出他就是那位救主。這位救主復活後,在世上生活了四十天,之後被接昇天。後來,他的信徒更是組成了教會,來傳揚他,並相信他會按照所說的,在世界末日會再來審判所有人。

世界和人類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這樣一本關於罪與救贖的書,你是不是覺得很奇怪?聽起來像天方夜譚?

其實,人類從來都有一種救贖情結,否則就不會有那麼多宗教了。人類渴望救贖的心結表明一個事實,那就是這個世界是不完美的,甚至是有根本性缺陷的,而人類的生存狀態更是令人不滿意的,甚至是令人痛苦到難以忍受的。人類總是渴望找到一些方法來解決這一根本問題。

當然,解決的前提是先得認識問題。

世界和人類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法國思想家盧梭說,人類原來處在很美好的狀態,只是後來有人用籬笆圈了一塊地,說:“這是我的!”於是,私有制產生了。人類的原罪不在於人自身,而在於社會私有財產。

“哦,原來如此!”認識到這一問題,大家很高興。那怎麼解決?盧梭認爲人類的救贖之道就是消滅私有制。這得通過社會契約甚至再加上暴力革命來實現。後來呢,不斷有哲學家和革命家來完善這一理論。於是,“私有制”取代了“原罪”,“解放”和“革命”取代了“救贖”,未來理想社會取代了“天堂”。

你看到了嗎?我如果說盧梭等人抄襲了《聖經》,並把《聖經》的救贖理論給世俗化了,這該不算冤枉他們吧?

編輯:中教服務網(q910q910)

轉載請註明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內容爲作者觀點,並不代表本公衆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文中所選圖文來源互聯網,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我們將立即更正或刪除相關內容。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