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荔波軼事】漲知識!荔波第一個縣治——舊縣背後的故事!

所謂縣治,是指我國的地方行政中心,古代的縣令、知縣、縣長的駐地,現在的縣政府駐地,一個縣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 縣政府駐地一般也常被當地稱爲“城關鎮”,也稱爲“城池”、“縣城”等。

荔波縣第一個縣治的建立

據不同版本《荔波縣誌》記載,荔波最早設縣於明朝嘉靖年間(1522年---1566年),屬廣西慶遠府。之後經過明朝隆慶年(1567年---1572年),自明朝萬曆年(1573年---1620年)開始建立縣治。如果以公元年計算,荔波設縣至今(2018年)有496年,縣城建設至今有445年。在450多年的縣城建設發展過程中,先後三易其地,其名稱和地域均發生了巨大變化,如今的荔波縣城已包括了第一和第三個城池並有較大擴展。

潘一志先生所撰《荔波縣誌稿》卷四營建志載:“明萬曆年間知縣劉邦徵詳情設縣治於時來裏之喇軫村(今之時來鄉舊縣村),建東西兩門。清順治十六年知縣王家珍詳情移縣治於方村裏之襖村(今方村街上),建南北兩城,築土城一百二十丈。乾隆二年貴州撫部院憲張廣泗奏請移縣治於蒙石裏(即今縣城),建石城,三年八月由知縣呂瑛創始,經知縣金明基繼事,迄五年三月知縣趙世綸落成。周圍五百二十六丈,約三里二分,高一丈八尺五寸,開四門:曰東旭、曰西城、曰南薰、曰北拱。城基田畝房屋,給價值遷居費計幣銀七百九十餘兩,建築費計幣銀二萬一千兩。……同治五年毀於兵,九年知縣錢壎重修,……掘永濟泉於東旭門外,因添設東門月城,以資保障。城周圍五十餘丈,高一丈六尺,設門二,一向東南,一向西北。民國十五年,縣長李煒新以東北之交,地近場市,另開一新東門以利往來。民國三十年縣長段叔瑜欲引城中水灌溉南郊,掘渠出城,因於東南隅又開一東作門。各門上均設城樓。”

又有知縣趙世綸《在城塘紀事碑》述:“萬曆初,知縣劉邦徵始詳請建城於時來裏之喇軫村,即今俗所稱舊縣地也。明末,知縣王君蒞任,以諸苗不法,詳請剿洗,而喇軫之縣治廢矣。”

明朝萬曆初年爲公元1573年,明朝最後一年爲1644年,如此,荔波縣第一個城池——舊縣存在了71年。然而史料記載直到清朝順治十六年(1659年)才移縣城到方村建設,其中有15年時間縣城建設是停滯的。選擇在時來裏建設第一個城池的原因沒有直接的史料佐證,但從荔波縣歷史沿革和行政區劃分析,我們可以約知一二。

一是荔波最早設縣於明朝萬曆年間,屬廣西慶遠府。時來裏位於樟江河東北岸,在與廣來往時可以避免江河阻塞;

二是明清時期荔波縣行政區設十六埲(裏),即瑤慶裏、巴容裏、九阡裏、三洞裏、周覃裏、莪蒲裏、時來裏、蒙石裏、巴灰裏、董界裏、巴乃里、瑤臺裏、羊奉裏、方村裏,水婆裏、羊安裏。有小四里、大四里、中八里之說,時來裏屬小四里之一,與蒙石裏隔河相望,都處於全縣領域的中心位置。

三是後來縣城先後遷移方村裏、蒙四里裏,主要也是因爲行政管轄的變化,爲了方便管理及上下聯繫,因爲此時荔波縣已經劃歸貴州省管轄。

關於舊縣的傳承

舊縣是相對新縣而言,荔波的舊縣是相對方村縣治、蒙石裏縣治而言的。作爲荔波縣第一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由於它在荔波縣經濟社會發展和縣城建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因此在荔波人心中留下不可磨滅的記憶,“舊縣”一說始終在官方記載和民間交流中傳承。

如今走進舊縣故地,有一個座七層古塔十分醒目。雖然是後人重建的,卻是舊縣唯一的古蹟了。塔前立有一石碑,碑名龍鳳塔。碑文標題爲——舊縣龍鳳塔重建記事碑。主要內容:“原龍鳳塔始建於明初,據傳動工之時忽然上空呈現五彩祥雲形似龍鳳相舞,此係天意報吉之兆,故取名龍鳳塔。此塔曾於明嘉靖三年和清光緒元年兩次修葺,裝飾考究,雄偉壯觀。一九四二年因塔體裂陷而拆除重建,其裝飾簡陋,大遜於前。六六年(1966年,筆者注)因人爲破壞塔倒碑毀,民皆痛惜。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爲弘揚民族文化,羣衆多次聚議重建塔事。八八年(1988年,筆者注)屢向縣政府報告,九五年(1995年,筆者注)得以批准撥款資助。又蒙村民及各方人士捐款集資,由籌備小組主持其事。於當年元月十七日破土動工,於十月一日竣工。新塔爲七層,底層爲正方形,二層以上爲六邊形,依次按每層的直徑的百分之九十遞增高度。塔高十一點七二米,塔尖檐角均以琉璃瓦裝飾,蔚爲壯觀,爲樟江風景區增添光彩。……”碑文還將所有捐款捐物者姓名和金額詳細羅列,以彰揚功德。落款爲一九九五年十月四日建塔籌備小組立。

時來寨子裏的人很熱情,對我們打聽舊縣的事興致勃勃。與幾位八九十歲的老人圍坐在一起,聽他們講過去的傳說。其中關於集市的傳說很神奇:相傳設置縣治不久,就開始有外來人搬來居住,包括知縣大人和一些當差的,後來就開始有人家做起小買賣。多年以後,慢慢就形成了集市。集市設在通往茂蘭南下廣西的古驛道旁,有一條街道,每逢趕場天,相當熱鬧,還有一些廣西的貨郎挑東西來賣。市場附近有一個天然池塘,深不可測,一年四季不斷水,塘邊有一棵野生葡萄樹,一支藤條延伸到道路上,似一條水龍。不知道何年何月,有一位廣西客商由此經過,被葡萄藤絆倒,一氣之下將葡萄藤斬斷。但,第二年這位客商再次從此經過,看到葡萄藤又自然接上,而且更加粗壯。客商惱羞成怒,不顧當地人勸阻,糾結一些地痞,出錢哄騙,再次把葡萄藤砍成幾節,還用煤油焚燒。從此以後,這池塘的水就乾枯了。由於沒有水,人氣也逐漸衰退,趕集的人也越來越少,最終導致縣治搬遷。

我知道這個傳說並非荔波縣治搬遷的原因,但它的流傳,還是反映了當時舊縣的一些社會生活景象。

又有百度荔波吧2016年4月11的一個帖子,標題是《荔波的舊聞典故,爲我父親收集整理一些傳說,現與大家分享》。樓主這樣題記:“荔波的舊聞典故,爲我父親收集整理一些傳說,現與大家分享,同時也希望大家把自己知道的一些歷史傳說寫出來,共同豐富我們荔波的歷史文化。另外既然是傳說,難免有不同的描述,希望大家互相文明探討。”之後帖子陸續發出,引起荔波人高度關注和熱議。幾經周折筆者找到樓主荔波人蒙達偉,原來是故交,曾經任荔波縣人民銀行行長,筆者在縣政府工作時與他有過工作聯繫。我說:很敬佩老父親的家鄉情懷,希望有機會拜訪。他欣然應允。不久,達偉給我寄來了他父親蒙永昭的書籍《荔波縣城,舊事軼聞一二略記》。書中這樣回憶舊縣——“由於荔波縣縣城修成後,於是就把原先在時來寨子所設置的縣衙門叫做舊縣,用以區別新縣衙。在設舊縣階段,並沒有城牆,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建築,昔日只聽到舊縣和後城(時來寨後面的寨子的稱呼),實際上舊縣除了這個稱呼之外,再沒有什麼值得懷舊的地方了。”

是啊!太遠太久,畢竟是幾百年前的事情。若干代人了,荔波人還如此不能釋懷,還如此牽掛,這就是鄉愁了!

解放後,特別是改革開放後,荔波縣城市建設發展迅速,截止2017年底,荔波縣城建成區面積8.7平方公里,人口6.8萬人,城鎮化率43.3%。均是解放初期的7倍。按照規劃,未來縣城發展將與朝陽集鎮實現同城化,規劃面積約10平方公里,人口約10萬。

— END —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