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剪出藝術人生 ——記鎮原縣剪紙刺繡傳承人劉文

剪刀開合之間,減去碎紙,留存精彩。剪紙不僅僅是一種裝飾,那浸透在纖薄紙張之中的,是手工匠人守望相傳的執念。她是北京城裏有名的巧手,是外國遊客眼中神祕的藝術大師,還是剪紙愛好者的良師益友。她精於剪紙,擅長刺繡。一張木桌,一把剪刀,一疊紅紙,滿書架的榮譽證書,就是她的工作室。

她就是鎮原縣剪紙刺繡傳承人劉文。

劉文出生在鎮原縣孟壩鎮一個有着剪紙傳統的家庭,曾外祖母和母親都擅長剪紙、刺繡。從小跟着母親學習剪紙、刺繡的她,對剪紙藝術尤爲癡情。小時候個子小,剪刀又是老式的,又大又笨重,每天就坐在小板凳上,拿着比自己手掌還大的傢伙,不停地剪啊剪。一天下來,小手磨出了血泡,指頭練得抽筋,然而這並未阻擋小女孩練習剪紙的決心。

怎樣才能讓我們慶陽的民俗產品走出去,不僅讓省市內的人知道,甚至國內外的人都瞭解、喜歡?長大後,劉文一直在思考、探索。除了不斷打磨自己的剪紙技藝,她還對慶陽民間藝術的歷史意義、發展前途等進行了詳細的調研。2008年,她懷揣着把家鄉剪紙藝術推向全國的夢想,在北京建國門外大街新秀外貿商場開了一間隴原情繡品店。“店剛開起來的時候,生意並不好,但是我也不死心,就一直坐在店裏剪啊繡啊,慢慢的知名度傳開了。很多人就慕名來我的小店,他們來了不要現成的,只是坐在那看着我剪、繡,他們說從看着剪刀上下翻動到一幅幅生動剪品出世是一件很奇妙的事,他們很享受這個過程。”劉文向記者述說她的剪紙人生。“有的人會專門來小店訂購我親手做的剪紙作品,價格從10元到幾百元不等,每年的收入也是挺可觀的”。

日積月累的磨練,使得劉文的剪紙藝術日趨成熟。她的剪紙《和平天使》在第二屆中華“世界語”全國書畫美術大賽中榮獲銀獎;剪紙《百雀朝鳳》在2008“祥瑞中國”全國藝術精品大賽中榮獲銀獎;剪紙《幸福家園》在2008第三屆中國(北京)剪紙藝術博覽會“風之魂”中國中部民間剪紙藝術大賽榮獲優秀作品獎。後來由於家庭的原因,劉文離開了北京,離開了小店,回到了家鄉。當然,劉文並沒有放棄熱愛的剪紙事業,她不僅積極參加鎮原縣婦聯、文廣局組織的各類培訓向巧手大師們學習,同時也不忘“傳幫帶”,向家鄉婦女、兒童傳授剪紙技藝。2014年,她被鎮原縣婦聯授予全縣“雙學雙比”女能手榮譽稱號。今年,在縣婦聯組織的隴原巧手創業項目貧困婦女剪紙技能培訓班上,她親自爲剪紙愛好者指導、示範,悉心傳授。每年她都會定期去幼兒園教小朋友剪紙,這項課程不僅受到孩子喜歡,也得到家長的大力支持,更能鍛鍊孩子們的動手動腦能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與劉文的交談中,她多次表示,希望能把剪紙技藝傳授給更多的貧困婦女,讓她們儘快掌握一門技藝,幫助她們早日脫貧致富。

“剪紙、刺繡是我縣民間藝術獨特而亮麗的名片,是人們認識歷史、探索古文化的瑰寶,我會盡我最大能力宣傳、帶動更多的人學習傳承我們的藝術瑰寶。”劉文滿懷信心地說。

圖文來源——鎮原發布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