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小麥市場購銷活躍,總體呈現市場化收購爲主、託市收購爲輔的局面,優質優價得到很好體現。我國小麥供應充裕,預計後期市場將保持平穩運行。

過去10多年,我國小麥生產連續獲得豐收,產量穩定在1.3億噸左右。作爲主要的口糧品種,小麥的消費彈性很小,消費量增幅不大,正常年景我國小麥產消是略有結餘的。在總量有餘情況下,我國每年也會從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進口一些優質小麥,主要用於搭配使用,以滿足國內需求,但這部分量很小。比如2017年我國共進口小麥440多萬噸,與產量相比,比重僅3%。2018年前9個月累計進口小麥250萬噸,同比減少100多萬噸,減幅爲36%,基本爲優質小麥。

2018年,受苗期乾旱、倒春寒及麥收期間連陰雨等不利天氣影響,小麥產量略減,質量有所下降。國家統計局公佈,2018年我國夏收小麥產量12835萬噸,比上年減少310萬噸,下降2.4%,減產對市場總體供應影響十分有限。

2018年主產區小麥夏收已經結束,總體看,今年收購呈現收購數量減少、市場購銷活躍等新變化。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數據顯示,截至9月30日,主產區累計收購小麥5015萬噸,同比減少2000餘萬噸。

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隨着糧食收儲制度改革深入推進,農民售糧更趨均衡,收購期拉長。

二是國家完善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鼓勵和引導多元主體開展市場化購銷,推動由政策性收儲爲主向政府引導下市場化收購爲主轉變。

目前市場化購銷出現了新變化,貿易商主體增加,有倉有錢,購銷各類糧食業務穩定化。因此,2018年小麥最低收購價執行預案啓動的範圍縮小,僅河南、江蘇、安徽3省啓動預案,河南實際沒有託市收購量。總體呈現市場化收購爲主、託市收購爲輔的局面,市場化收購佔總收購量的比重超過九成。三是部分小麥質量有所下降影響上市數量。湖北、安徽、河南等地小麥質量不如常年,有農戶直接將小麥用於自家或周邊家庭養殖,這部分小麥沒有進入市場流通。

今年小麥開秤價格普遍低於上年同期,國家有關部門在新糧上市期間(6月18日起)暫停了最低收購價小麥競價銷售,並提前進行了公告,引導麪粉加工企業、貿易企業多采購新產小麥,促進小麥收購價格快速回升。主產區收購旺季小麥收購價格穩定,普遍高於最低收購價,目前華北地區麪粉企業普通小麥進廠價格1.23~1.26元/斤。同時,不同品質的小麥形成了合理的品質價差,優質小麥銷路很好,價格也比普通小麥高出10%以上,有的品種價格超過1.35元/斤,優質優價有利於引導麥農優化種植結構。

從國際市場看,今年俄羅斯、歐盟等主產國小麥大幅減產,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小麥生產也遭遇了一些不利因素,國際小麥價格上漲。但從國內市場看,多數企業認爲,小麥供求平衡有餘,國家掌控的庫存充裕,可根據需要隨時投放市場,未來較長一段時間供應都是有保障的。9月下旬國家已經恢復了政策性小麥公開競價銷售,每週安排200多萬噸最低收購價小麥投放市場,市場供應充足。

(作者單位:國家糧油信息中心)

來   源丨糧油市場報

總值班丨劉新寰  統籌丨劉超  編輯丨從申

中國糧食行業惟一公開發行的報紙

讓您深入瞭解中國糧食經濟

新媒體業務合作電話:0371-68103765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