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資管新規”)及配套監管架構基本搭建完成後,商業銀行理財業務將如何發展成爲業界十分關注的話題。當前在政策的過渡期內,一份由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以下簡稱“理財中心”)編制的上半年《全國銀行理財綜合能力評價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日前正式對外發布,上半年全市場銀行的理財綜合能力權威評價榜單揭曉。

從本次《報告》評價結果來看,在資管新規落地的背景下,2018年上半年商業銀行正積極探索業務轉型模式,並取得了較爲顯著的成效。其中,城市商業銀行積極嘗試產品轉型,在產品豐富程度上有較好表現,淨值化水平有明顯提升,爲客戶提供多種投資選擇。受資管新規打破剛兌、限制通道業務等方面的影響,部分農村金融機構退出銀行理財行業,上半年開展理財業務的農村金融機構較2017年有所減少,但部分農村金融機構面臨產品轉型壓力,在淨值化轉型、風險控制等方面依然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依資管新規及時調整評價體系

在資管新規及配套監管架構內,涉及商業銀行理財的有關條款衆多。4月27日,一行兩會一局聯合發佈了資管新規;9月28日,銀保監會發布了《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理財細則”),作爲資管新規的配套實施細則以推動銀行理財業務規範健康發展。

據理財中心有關人士介紹,理財中心依據監管所引導的方向,及時調整理財綜合能力評價體系

一是將評價體系的評分維度從4個方面調整到“設計能力、發行能力、投資能力、風控能力、誠信水平、信息披露”6個方面;

二是根據資管新規的指導性要求新增對應的指標,刪減部分不符合資管新規導向的指標、調整部分指標算法;

三是理財中心依據市場調研結果,運用比較成熟的權重處理方法,重新確定各項指標的評分權重。

理財產品淨值化轉型有助於動態揭示理財產品的風險、打破剛性兌付,這也是資管新規和理財細則的重要要求。對此,理財中心有關人士介紹,評價指標中已將銀行發行的淨值型產品相關情況納入考慮因素,鼓勵銀行的理財產品儘快向淨值型產品轉型。

資管新規提出,資管產品的淨值生成應當符合公允價值原則,及時反映基礎資產的收益和風險。目前,大部分銀行對理財產品進行估值時,通常採用攤餘成本法,不能反映市場利率變動對資產價格的影響。爲此,理財中心在進行理財評價時,針對不同底層資產分別選取合理的市場價格、第三方估值等數據,確定理財產品的資產價值,計算理財產品浮盈浮虧情況,真實反映銀行機構理財業務的投資運作能力。

此外,理財中心在研究開發理財評價指標體系時還考慮到產品期限錯配的嚴重程度、理財產品第三方獨立託管要求等方面,並推動理財產品信息披露不斷透明化。

部分農金機構退出理財行業

在6個方面、56項量化指標的多維度評價下,今年上半年銀行理財綜合能力的評價結果出爐。從機構類型來看,全市場理財業務綜合能力前50名中包括國有銀行5家、股份制銀行12家、城市商業銀行25家、農村金融機構7家及郵政儲蓄銀行。從名次分佈來看,前20名中以國有銀行及股份制銀行爲主,城市商業銀行及農村金融機構集中在20名至50名之間。

本次評價範圍包括今年1月至6月開展理財業務的銀行共574家,數據來源於全國銀行業理財信息登記系統及部分第三方外部平臺。據瞭解,理財登記系統始建於2013年,至今已有5年時間。該系統是銀行理財行業的重要基礎設施平臺,登記了每一隻銀行理財產品的全生命週期要素,包括產品申報、發行、募集、存續、投資資產交易、收益兌付等全部業務近500個要素。同時,部分指標也採集了信息商的外部數據。全部指標完全由系統自動生成,嚴格避免人爲修改數據、影響評價結果的情況發生。

在資管新規落地的背景下,今年上半年商業銀行正積極探索業務轉型模式,並取得了較爲顯著的成效。《報告》分析,全市場綜合能力排名前50的銀行機構在產品創設、募集發行、風險控制及合規性等方面取得了較大進展。城市商業銀行也積極嘗試產品轉型,在產品豐富程度上有較好表現,淨值化水平有明顯提升,爲客戶提供多種投資選擇。

不過,受資管新規打破剛兌、限制通道業務等方面的影響,2018年上半年開展理財業務的農村金融機構較2017年有所減少。部分農村金融機構面臨產品轉型壓力,在淨值化轉型、風險控制等方面依然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銀行淨值化轉型進程明顯加快

事實上,受資管新規及配套監管政策的影響,今年上半年銀行理財在產品創新等方面呈現出的新特點值得關注。

《報告》顯示,在產品創設方面,銀行淨值化轉型進程明顯加快,部分創新性理財產品備受投資者歡迎。業內人士表示,在資管新規正式落地後,銀行加快淨值化轉型進程,淨值型產品規模及佔比都有明顯提升。部分銀行發行開放式淨值型養老理財產品,將理財與養老有效結合。部分原本沒有淨值型產品的機構積極研發淨值型產品,在今年上半年相關指標得分躍升至市場前列。

在產品募集發行方面,銀行理財業務在滿足投資者資金配置需求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銀行同業理財產品規模呈現下降趨勢。據理財中心有關人士介紹,截至2018年6月末,同業理財規模與佔比持續下降,特別是部分城市商業銀行及農村金融機構同業類產品規模下降幅度較大,相關指標明顯改善。

在投資運作方面,債券等標準化資產是理財資金配置的主要資產。部分機構今年上半年在投資標準化資產方面有較大進步,相關指標分數明顯上升。

在風險管理方面,銀行風險控制及合規水平進一步提升。據介紹,今年上半年,銀行在控制違約債投資規模、委外投資規模、非標資產投資規模等監管重點關注的風險控制指標得分有明顯提升。

在信息披露方面,銀行不斷加強投資者信息披露程度。理財中心有關人士稱,依託於銀行登記的數據,中國理財網增加了淨值型產品的動態披露,並收到了一般個人投資者的有效反饋;銀行在2018年上半年信息登記質量也有明顯提升,部分機構信息披露得分較2017年提升超過20%。

近期本網熱文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