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出版傳媒商報社社長伍旭升,北京市東城區第一圖書館館長肖佐剛,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民族文學研究》副主編劉大先,文藝評論家、文化批評家解璽璋,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院長、多個部委特聘電子商務、物流專家荊林波,湖南省作協成員、知乎專欄作者何許人等專家、學者和作家出席發佈會,出版界、圖書館界、書店、閱讀空間等業界人士和衆多閱讀推廣人共80餘人參與活動。目前,進入到一卡通的有270家圖書館,包括街道圖書館,其中有229家提供通借通還服務,公共圖書館還注重與社會單位合作推廣全民閱讀,以“文保”爲例,東城區第一圖書館先後與北京市文物保護協會、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故宮博物院合作推出了“古都歷史文化系列講座”,與出版社合作推出了作者與讀者見面會,仲呈祥、白巖松、馬未都、劉心武等800多位作家學者走進圖書館進行閱讀推廣,使讀者受益。

自2006年全民閱讀首次被提出,13年過去,全民閱讀取得了突出成績。主要概括爲三個方面:一是從國家層面來看,全民閱讀已經成爲國家戰略;二是從地方政府層面來看,全民閱讀工作已經由“軟約束”向“硬約束”提升和轉化,過去爲推廣閱讀工作部署的讀書周、讀書月、讀書季,如今在許多省市已經納入到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方案中;三是全民閱讀在人民羣衆生活中逐步紮根,遍地開花、精彩紛呈。但是要想全民閱讀工作做得更加紮實、有效,讓閱讀成爲人民羣衆的自覺行爲,還需要更多努力。

《年度名家閱讀報告》發佈

12月24日,“我們爲什麼要閱讀——2019名家閱讀講壇暨《年度名家閱讀報告》發佈會”在京舉行。中國出版傳媒商報社社長伍旭升,北京市東城區第一圖書館館長肖佐剛,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民族文學研究》副主編劉大先,文藝評論家、文化批評家解璽璋,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院長、多個部委特聘電子商務、物流專家荊林波,湖南省作協成員、知乎專欄作者何許人等專家、學者和作家出席發佈會,出版界、圖書館界、書店、閱讀空間等業界人士和衆多閱讀推廣人共80餘人參與活動。發佈會由北京閱讀季名家面對面項目組主辦,中國出版傳媒商報社、北京市東城區第一圖書館承辦。

北京閱讀季名家面對面項目組攜手名家學者、作家和業界專業人士以及衆多閱讀推廣人共同舉辦的“2019名家閱讀講壇”,旨在探討新時期閱讀推廣的模式與經驗,發佈《年度名家閱讀報告》。該報告以北京閱讀季名家面對面項目組在2019組織現場活動的名家爲基礎,邀請梁曉聲、曹文軒、徐雁、鮑鵬山、 解璽璋、李修文、柳建偉、陳彥、幹春松、虹影、徐則臣、申賦漁、楊慶祥、史雷、徐玲、安頓、孫衛衛、王敦、李天飛、何丹等作家、評論家和專家學者共同參與,請名家學者談論自己2019年度閱讀生活與感悟,發佈名家2019閱讀書單。2萬多字的報告藉由名家閱讀感悟、閱讀建議、閱讀書單,喚起讀者閱讀圖書的興趣,給讀者實際有效的閱讀指導。

2019年,北京閱讀季名家面對面項目以引領北京全民閱讀,提升北京市民思想境界和文化素養爲己任,廣泛團結社會力量、充分發揮名家影響力,邀請對閱讀有思考的名家到“名家面對面”活動現場,面向學生、家長、職場白領、社區羣衆等所有熱愛閱讀的人士開展閱讀推廣講座,傳達新的閱讀理念和方法,搭建讀者與名家對話平臺。同時,該項目還與基層閱讀推廣機構,特別是與北京閱讀季合作的衆多閱讀空間和閱讀推廣機構合作,共同構建了一個助力大衆“享閱讀”“善閱讀”的優秀閱讀推廣品牌。

中國出版傳媒商報社社長伍旭升致辭

發佈會上,伍旭升談到閱讀有三個階段:愛上閱讀、善於閱讀、分享閱讀。愛上閱讀可以成就一個有品位和有品質的生活;善於閱讀可以成就一個有思想、有智慧的人生;分享閱讀,能成就一個快樂和有緣分的人生。比如在24小時書店,在圖書館的一次聚會,可能讓一對情侶就此結緣。所以說,愛上閱讀、善於閱讀和分享閱讀,三者不可分割。談到閱讀是否需要倡導和引導這個問題,伍旭升認爲,閱讀既是私密的行爲,也是社會行爲。閱讀本身是一個有傳染力的行爲,你的閱讀會影響你的孩子、你的家庭,一個家庭愛閱讀就會影響另外一個家庭,會影響社會,倡導和引導閱讀有利於一個社會文化的興盛與發展。

北京市東城區第一圖書館館長肖佐剛發言

肖佐剛在發言中重點介紹了公共圖書館在全民閱讀推廣中的作用。他認爲,公共圖書館是一個城市的精神家園,以包容性、平等性、公益性、公共性和較深廣的覆蓋率、較高的閱讀推廣效率,成爲最重要的公共閱讀空間。以北京市爲例,2018年北京市四級公共圖書館的總量達到了7131個,其中市級、區級以上一共有23個,街道和鄉鎮圖書館是355個。他介紹,2004年以首都圖書館爲中心推出了一卡通,讀者可以享受相應的服務。目前,進入到一卡通的有270家圖書館,包括街道圖書館,其中有229家提供通借通還服務,公共圖書館還注重與社會單位合作推廣全民閱讀,以“文保”爲例,東城區第一圖書館先後與北京市文物保護協會、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故宮博物院合作推出了“古都歷史文化系列講座”,與出版社合作推出了作者與讀者見面會,仲呈祥、白巖松、馬未都、劉心武等800多位作家學者走進圖書館進行閱讀推廣,使讀者受益。

《民族文學研究》副主編劉大先發言

談到融媒體時代人們是否還需要閱讀,劉大先頗有感觸。他認爲隨着時代的發展,人們的閱讀形態發生了變革。現在人們的閱讀方式主要是電子閱讀,通過手機終端、PC終端來閱讀,還有一些有聲讀物,方便人們聽書。這些新的閱讀形態其實已經改變了原先意義上印刷文明時代的閱讀。隨着時代的發展,紙質閱讀確實會被改變,但閱讀本身還是是非常有意義的一件事兒。劉大先談到,融媒體時代看似人們的信息交流多了,實際上人與人之間的直接接觸反而少了。人容易變得越來越冷漠。通過閱讀分享可以使我們對他人產生共鳴,閱讀使我們認知,人如何成爲自己,如何與社會、他人建立聯繫,閱讀在這個意義上其實是非常重要的,劉大先建議,一定要挑選最好的東西來閱讀,因爲信息爆炸時代,不找經典來讀,是浪費生命。經典是經過千錘百煉、經過時間的淘洗、經過無數人的甄別而留下來的,是人類文明的精華,閱讀經典可以增長智慧。

文藝評論家、文化批評家解璽璋發言

解璽璋的演講題目是讀書需耐心。他說閱讀是一件非常快樂和幸福的事兒。讀書一定要耐心,每天讀幾頁,慢慢讀,不着急,還要學會讀一些輔助的書。要學會建立起自己的閱讀習慣,比如說寫讀書筆記,只要動過筆你就能夠稍微記住一些東西。解璽璋說,讀書其實最主要的就是兩個目的:一是解決自己的問題,比如如何面對痛苦,如何面對生死,一輩子該怎麼過等等。二是解決書中的問題,你要帶着問題去讀書,不是說書裏怎麼說我們就怎麼相信,我們要有自己的思考。

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院長荊林波發言

知識型的社會、網絡化的格局、服務性的政策、數字化的生活環境,成爲今天社會最基本的特點。荊林波在發言中談到,手機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手機上的閱讀也叫閱讀,雖然是淺閱讀,但我們要承認這種現狀,對此要有一個相對的客觀評價。重要的是我們怎麼樣改造、引導淺閱讀的人,提升他們的閱讀深度。荊林波還說,如果你想應對快速迭代的知識變化,那必須要掌握快速閱讀的技巧,加大你的知識提取量。沉浸式的閱讀、深閱讀是需要的,但是快速閱讀也是必備的,如果一個人在這個時代不會快速閱讀,那是很難適應快速迭代社會。

荊林波還提醒讀者,在大數據時代,一些媒介機構通過數據分析,瞭解你的興趣和愛好,根據這些數據給你提供信息、產品。這使得用戶偏好進一步的集聚,結果就是新興媒體的出現阻隔了過去傳統傳播的通道,最終形成信息繭房。你接觸的信息都是你喜歡的,這些中介者就按照你的喜好給做這些產品,使得你視野越來越狹窄、越來越自閉,最後作繭自縛。關於圖書館的未來發展,荊林波提出平臺經濟的概念。他認爲圖書館必須向圖書情報服務機構轉型,圖書館應該成爲一個重要的平臺,面對碎片化的個體,要發展數字化的功能,注重數據的挖掘,進行個性化的增值服務。

網絡文學作家何許人發言

在論壇最後,網絡文學作家何許人介紹了網絡文學的發展現狀。何許人認爲,網絡文學的發展,進入到百花齊放的時代。現實題材有都市言情、生活職場、青春校園、歷史軍事、商業題材、偵探推理、科幻小說等等,非現實題材有靈異、玄幻、修仙這幾個大類。2018年,***絡文學全國營收差不多300個億,2019年還在不斷地增長。相對於傳統出版物影響的閱讀市場,這個數字是非常驚人的,讓人們看到了很多發展的潛力。何許人談到,雖然網絡文學有些地方可能會顯得篇幅太長,不夠精緻,但對作家來說,你今天寫完可能馬上就有人跟你交流,談感想、提意見,這對於創作者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激勵機制。對讀者來說,網絡文學的閱讀其實一個花錢較少、受益較大的消費模式,這也是當下非常流行的新型娛樂模式。

記者:鄭楊

© 中國出版傳媒商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