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TVB第一次頒發視帝獎項。

  那一年的競爭很激烈,同時入圍還包括:

  《天龍八部》的黃日華,陳浩民,《難兄難弟》的羅嘉良,吳鎮宇,《狀王宋世傑》的張達明,《大鬧廣昌隆》的林家棟等。

  最終,羅嘉良憑藉《難兄難弟》中的李奇一角,成爲TVB第一屆視帝。

  這之後,開啓了羅嘉良的TVB一哥時代。

  1998年的《天地豪情》與2002年的《流金歲月》,羅嘉良再獲視帝。

  羅嘉良三獲視帝的記錄,直到10年後,才分別被黎耀祥和郭晉安追平。

  到了今天,《難兄難弟》在豆瓣上依然是8.9分,僅比TVB劇皇《大時代》低了0.2。

  這部從頭到尾笑點不斷的劇,在TVB作品中,也是比較特別的一套。

  它走的是懷舊風,講的是6,70年代香港娛樂圈那些事。

  一經推出,火遍香江。

  李奇一句臺詞,成爲該角色的經典標誌:

  

你卑鄙你無恥你下流你賤格。

  (完整版是:你呢個卑鄙無恥下流賤格社會嘅人渣敗類拆白黨死飛仔~)

  王晶也趁熱打鐵,拉上羅嘉良等人,在同年又拍了一部電影《精裝難兄難弟》。

  順應民意推出的原聲碟,也賣到了白金銷量。

  尤其那首主題曲《難兄難弟》,旋律幾遍聽下來,就輕鬆地把人洗腦了。

  《難兄難弟》講的故事年代,是香港電影的粵語片時代。

  雖然現在看來,這些粵語片很多粗製濫造,但它卻是後來的國語片,即香港電影的基礎。

  注:狹義來說,粵語片和國語片的區別在於,後者多了一個普通話配音。

  廣義來說,粵語片是以香港本土觀衆爲主的,而國語片的視野就放大到香港及其以外的市場了。

  香港電影有個“七日鮮”的說法,形容香港電影製作週期很短。

  七日是個時間範圍,倒不是真的就一定七日。

  據王晶的老爸王天林回憶道:

  從週四算起,一天內找到演員,劇本,導演,工作人員;

  聊一聊,定了拍攝方式後,週六開拍;

  邊拍邊寫對白,有時候還要邊沖印剪輯,到了週一完成;

  週二做個善後工作,週三就將拷貝同時送影院和電檢處了。

  所以,在《難兄難弟》中,謝源同一時間拍八部戲,李奇名聲不好,老闆馬上下片換上新片的做法,卻也不算誇張。

  而且當時片商和院線也有種微妙的關係。

  製作方面,當時如果電影週期超過10天就得加錢,所以七日鮮才這麼被練出來的;

  上映後,不管電影賣不賣錢,一般就是上映5天;

  票房要不好,說不定一兩天就下線換片了。

  《難兄難弟》中的幾個人物,對應的原型都是6,70年代的粵語片紅星。

  當然,故事虛構成分較多。

  吳鎮宇扮演的謝源,你們都知道,就是謝霆鋒的老爸謝賢。

  那時候的謝賢,公認長得帥,但演技方面就讓很多人覺得麻麻地了。

  《難兄難弟》中,對於謝賢的演技,也沒有避諱地重現了:

  謝源第一部擔任男主角的戲,一個鏡頭NG了20幾次不過。

  氣得導演第二天直接告訴他:源哥,我在下面怎麼做,你就怎麼做。

  偏偏,當年那個演技麻麻地的謝賢,是由如今演技很好的吳鎮宇來扮演的。

  連謝賢那個左手插口袋,右手貼腰,手臂抬起的動作,吳鎮宇也模仿得惟妙惟肖。

  至於羅嘉良演的李奇,原型則是香港演員/導演呂奇,也是那個年代的當紅小生之一。

  這人80年代就退出影壇了,所以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對他不熟也是正常。

  很多人說羅嘉良和呂奇的形象不像,不過我倒是覺得如果羅嘉良瘦一號下來,其實多少還是有幾分相似(劇中連呂奇額前那一撮頭髮也還原了):

  不過,呂奇做爲導演後,還有另外一個身份:

  他是第一個在香港電影中拍出尺度鏡頭的導演,也就是說,他是香港尺度片的鼻祖。

  (當年,呂奇和陳寶珠爲銀幕情侶)

  不過,呂奇後來成爲導演這段經歷,在《難兄難弟》中是完全不被提及的(影版《精裝難兄難弟》有加入這一段的相關描述)。

  但該劇本和羅嘉良塑造的這個李奇,在TVB劇史上卻可以說是一個顛覆性的角色:

  李奇先是一個頂着公鴨嗓的娘娘腔(羅嘉良從1996年《天地男兒》中的大反派徐家立,一下子切換成李奇,卻也無縫銜接)。

  再者,以往的TVB主角,有不少是歷經風雨坎坷,最終獲得圓滿結局。

  但李奇卻是TVB劇中少有的,從頭衰到尾的主角。

  就連原聲帶也用《唐山大兄》的曲,以此爲主題寫了一首關於李奇的歌,名爲《奇哥》:

  

奇哥 因乜要亂咁喱,奇哥 因乜要受折磨;奇哥 點解你會咁折墮,奇哥 你又冇乜野做錯。

  至於宣萱扮演的邵芳芳,與張可頤扮演的程寶珠,則分別對應蕭芳芳和陳寶珠。

  先說陳寶珠,其實她在香港影壇也就短短十來年,但卻是當時天后級的人物。

  1964年正式登臺的陳寶珠,師承在香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粵劇名家任劍輝。

  到了1965年,陳寶珠就當選粵語片十大明星之一,且此後蟬聯了好幾屆。

  畢竟陳寶珠有受到如此關注的資本:

  60年代的香港娛樂業,還屬於帶有濃厚上海氣息的新電影,也就是粵語片與粵劇兩分天下的局面。

  而陳寶珠出身粵劇,又成爲電影明星,這樣的關注度有多高,可想而知。

  至於蕭芳芳,之前我有寫過,這是香港影壇的一個奇女子。

  童星時候,他就搭檔李小龍合作了《孤星血淚》。

  不過因爲李小龍三字,就說蕭芳芳一出道就合作國際頂級巨星卻也有失偏頗。

  畢竟,那時候的李小龍才15歲,還沒有因爲功夫片而揚名國際影壇。

  但蕭芳芳這一生,說她人生彪悍卻也不爲過。

  《世上只有媽媽好》的原唱是她。

  光說電影,粵語片年代,她就歌舞片,時裝片,武打片樣樣涉獵。

  《少女心》中,她一個人扮演3個角色,跳了18支舞。

  《飛賊紅玫瑰》中,一個人又演了10個角色。

  她經歷了粵語片到國語片的年代,一直到90年代,她還能在李連杰版《方世玉》中扮演深入人心的苗翠花。

  還能憑藉《女人四十》拿到柏林電影節,金馬獎,金像獎影后。

  在《難兄難弟》中,謝源和邵芳芳最終是幸福美滿生活在一起的。

  這又是編劇戲劇化的效果了。

  現實中,謝賢和蕭芳芳是談過戀愛。

  但是一年以後,蕭芳芳主動提出分手。

  後來,謝賢說道:那還是他第一次被女方主動要求分手。

  但在《難兄難弟》那個6,70年代,確實能和陳寶珠分庭抗禮的當紅花旦也就是蕭芳芳了。

  那時候,兩人的影迷,則因爲偶像也形成了一種老死不相往來之勢。

  這就像後來的譚詠麟迷V.S.張國榮迷,劉德華迷V.S.黎明迷般。

  (陳寶珠與蕭芳芳)

  但那又是一個奇妙的年代。

  影迷們再如何分庭抗禮,競爭再如何激烈,陳蕭兩人卻還結拜成了姐妹。

  那時候,香港演藝圈流行結拜,於是,七名同爲童星及粵語片出身的女星,則以“七公主”之名結拜,且七人後來還合作了《七公主》的電影。

  這七人從大到小分別是:馮素波、沈芝華、陳寶珠、蕭芳芳,薛家燕,王愛明,馮寶寶。

  那次結拜儀式是1964年在尖沙咀的金冠酒樓舉行的。

  當天,光是製片商和記者就把酒樓擠得水泄不通了,更不用說外面的影迷了。

  多年後,七公主中的大姐馮素波,在《難兄難弟》中則出演了寶珠媽一角。

  如今的馮素波,也是TVB的金牌綠葉之一了。

  名字不熟沒關係,看慣TVB的,您一定看過這張臉:

  到了今天再看《難兄難弟》,當年搞笑的地方,今天依然讓我覺得好笑。

  甚至片中一些橋段,到了今天也成爲了表情包或經典配圖。

  例如李奇跑龍套時翻白眼的這張:

  還有這一個用的更多:

  但是和小時候看這些橋段,光覺得好笑不同的是,今天再看,卻覺得這套劇也是一套不可多得的笑中帶淚的精品港劇。

  甚至在李奇的角度來說,還是一款血淚心酸史。

  李奇的身世,在TVB中屬於那種出身很不好的。

  幼時喪母,父親是殺人犯,唯一一個遠親叔叔,不僅不拿他當一回事,還不斷地看扁他。

  李奇一個人混江湖,混到沒錢喫飯,被房東掃地出門,流落街頭。

  在TVB劇中,這樣的人設至少有一半以上到後面都會變成大反派,或者說性格偏激什麼的。

  但是李奇不會,他要面子:

  再窮,也要西裝革履,也要在街頭擦皮鞋;

  沒錢,也不屈尊幹苦力的活。

  這種要面子的性格中,還有着市井小民的一點無賴生存方式:

  他甚至還騙謝源的家人說自己是海歸的銀行經理,只爲了在謝源家擠一個落腳的牀位。

  但李奇的無賴也就是到此爲止了。

  他其實很有自己的追求:

  他看魯迅文選,他在當上主角的時候,還一個勁爲導演提出這樣那樣的建議。

  他還很浪漫,即使是被逼的要跑路了,他還要提前爲程寶珠每一年的生日寫上一張賀卡,一直寫到100多歲那年。

  但是這個人的命卻很不好。

  好不容易當上男主角了,開拍前這主角卻又被老闆換成了好兄弟謝源。

  好不容易上位了,卻因爲抓小偷誤闖妓院,被記者亂寫,演藝生涯掉到低谷。

  好不容易中了馬票,馬票卻丟了,他怕兄弟們說他獨吞馬票,跑路了。

  好不容易有人找他演新片《袁世凱傳》的主角,本以爲這是個東山再起的機會,卻沒想到是被人騙去拍尺度片。

  一次次誤會,諸多矛頭,經常都集中在他身上。

  認認真真的一個人,卻換來片場中大多數人稱他爲神經病。

  尤其是其中一段讓人看得尤爲心酸:

  一次晚宴上,老闆讓邵芳芳和謝源上臺合唱一首《姑娘十八似花嬌》。

  謝源唱歌不行,於是李奇被安排做爲謝源的幕後代唱。

  這場戲幾句對白及羅嘉良的表演都很對板:

  上臺前的化妝間裏,羅莽扮演的龍導演告訴他:

  

你化什麼妝啊,又不用去臺前露臉。

  表演的時候,躲在幕布後面幫謝源代唱的李奇,整個心理狀態被羅嘉良拿捏得尤爲到位:

  那種複雜的矛盾情緒中,既包含爲好兄弟做嫁衣的義氣,但心裏又充滿了命運對自己不公的哀傷。

  一曲唱畢,龍導演還過來拍拍李奇肩膀,再補刀:

  

歌是你唱的,掌聲卻是給他,上天真不公平。

  李奇有一個特點,我覺得很像劉德華那首《今天》裏面唱的:

  

我不斷希望,不斷失望,苦自己嘗笑與你分享。

  一世人不斷的努力,卻沒有換來他想要的結果。

  《難兄難弟》從70年代到90年代的過渡很快,只有短短不到一分鐘的時間。

  那個過渡片段我很喜歡:

  一部部不同時代的代表性電影海報,例如《英雄本色》,《黃飛鴻》等從屏幕飄過,背景音樂則爲不斷變化爲所對應電影的主題曲。

  就這樣來到了90年代。

  那時候,功成名就的謝源,邵芳芳,程寶珠等人已經過上了相對體面的生活(雖然實際上他們在經濟上沒那麼風光)。

  但李奇卻從一位當年的電影紅星,變成了開着計程車爲生的老頭子。

  並且,李奇躲了這些朋友20多年。

  當邵芳芳要給李奇一筆錢,接濟他的時候,李奇卻對芳芳數起了自己的身家:

  

我有一套房,兩部計程車,身家也有千萬了。還是,你們需要我的幫助嗎?

  其實這個時候,我總覺得這個情節是開放式的。

  李奇是個不會在大是大非面前去佔兄弟便宜的人。

  但是按照李奇的性格,誰知道他說的這些是真的假的?

  有可能,他真的是沒問題。

  但也可能,他去貪朋友的便宜,只是好面子卻也不肯透露自己的窘境。

  更有可能,他是爲了不讓朋友擔心,所以說出這樣的話。

  又或許。。。

  反正,《難兄難弟》這臺戲,以戲臺開場,最終又以戲臺結束。

  90年代的謝源獲得了終身成就獎。

  頒獎前,他在電視上對李奇喊話:我希望你能來頒這個獎給我。

  頒獎那天,兩人在臺上看着屏幕上放的過往片段,其中不乏當年兩人跑龍套的情境,卻也百感交集。

  屏幕上是兩人曾經引以爲傲的演員年代,屏幕下是粵語片沒落,黑白電影不復存在的年代。

  屏幕上的黑白畫面中,是兩人的年少時光;屏幕下的彩色畫面中,兩人卻是已被皺紋與白髮染上臉龐的老者了。

  謝源在頒獎禮上說的那段話,或許就是對李奇這一輩子命運的註解:

  

我謝源是一個沒演技,沒才華,沒天分,只有運氣的人;還有人沒演技,沒才華,沒天分,沒運氣,可是他們從來沒有放棄,就像我的妹夫喬峯;還有人更值得我們敬佩的,他們有演技,有才華,有天分,就是缺點運氣,就像我的好朋友李奇。

  而這老來的一幕,又應了那首《難兄難弟》唱的:

  

從前從前如夢去,太多的不堪記;悲悲喜喜常換轉,有一些都優美;青春總失去莫明。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