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水平,著名作家,山西省作協副主席,魯迅文學獎獲得者,電視劇《平凡的世界》編劇,作品有《喊山》《甩鞭》《守望》等。

01

2000年前,風搖醒了西漢朝廷城門樓上的檐鈴,城中人便知道春天不遠了。行走在皇宮中的大臣們,在雲南進貢的貢品裏,看到了一個精工細作的銅銑,一時間,這個小小的銅銑震動了朝野。

原來遠在雲南,在當時人們看來還是蠻夷之地的地方,竟然還有國家急需的銅資源。於是,銅礦開採被納入到中原經濟發展的軌道中。

銅作爲一種金屬,有非常廣泛的用途,更加重要的,它是歷朝歷代國家鑄造錢幣的標準材料。

因爲銅礦開採處於極爲重要的地位,所以全國有百分之七十的錢幣都是用此地的銅鑄造的。每年運往京城的銅,從金沙江一路漂流直下,到鎮江再經運河船運到京城。

當年年產銅在6000噸到8000噸之間,這些銅被用做國家鑄造錢幣的標準材料。

銅礦在國家戰略上的重要地位,直接導致了會澤(歷史上東川府)的興旺。

在最鼎盛的時期,會澤聚集了全國各地的商人,被稱作“銅都”,這樣的盛況從西漢開始,持續了近2000年。

古老的鍊銅方法對木炭的需求量極大,每煉1000斤銅,要燃耗10000斤木炭,而燒出10000斤木炭,卻要砍伐100000斤林木。

僅僅在清朝乾隆年間,每年要砍伐約10平方公里的森林,才能滿足當時鍊銅的需要。在2000年的歲月裏,樹木只能順應自然,它一生的努力只是爲了把自己的美麗張揚到極致。

在挺拔的歷史和緣分的天空下,陽光千秋永照,樹沉默着,它用貼近自然的情感回報人類的慾望。

2000年的時間裏,採礦的方式沒有變化,鍊銅的方式也一直停滯在原始的狀態裏。在2000年的時間裏,這樣的公式一直在被忠實地執行。

一直到洋銅進口。

我們在虔誠的敬畏歷史時,也該對歷史被賦予了輝煌的價值——銅都會澤——心存呵護和疼痛。

02

一塊上好的生銅已經和黃金的價格接近了。

由手藝人敲打出來的工藝作品,它的光澤美輪美奐,看上去它比黃金更抒情。藝術作品因巧手而生動。

藝術作品不單是作品本身,而是作品背後的故事。

一本記錄會澤銅業的史志中記載說:“商晚期,會澤已有成熟的制銅業。會澤生產的鎳銅合金等比歐洲早15個世紀。明東川府鑄錢局鑄造的紀念幣‘嘉靖通寶’是至今世界上發現最大、最重的金屬古錢幣,是吉尼斯錢幣之最,會澤因此有錢王之鄉的美名。”

大錢小錢到處是錢。

擁有銅礦的會澤人因銅而“賭”,和賭石人不一樣的地方是,賭銅人是會澤銅匠。

銅匠所賭生銅是能出天價藝術作品的。

自然銅是自然界銅元素在地質作用中的產物,可遇不可求,不像銅礦一樣,找到“苗引”便可大規模開採,過去都是礦工在山中採礦,或是砍柴人出山,偶爾撿到的,因而價格不菲。

生銅產自天然,往往摻雜着金、銀、鐵等金屬元素,而一旦含的雜質太多,或是形成空洞,便成了廢銅,連最有經驗的銅匠也沒有辦法保證自然銅做成銅器,這便是“賭銅”。

生銅煅打出的斑銅器皿,飽含了日月光華,可以生出嚮往和想象的興味。

刺激賭銅的背後,其實是銅匠用身家在賭博,裏面寫滿了悲歡離合。

所以,銅的冶煉最高境界還不是錢,是把心境裏的美好藝術化,從實用器具,到最後捨不得用、作爲觀賞的藝術品,從實用到藝術,藝術就是這樣發展而來,這就是藝術的根部吧。

一件精美的斑銅作品首先得選取一塊含銅量超過90%的天然生銅,然後經過淨化、燒斑、精加工、打磨、拋光、露斑等二十餘道工序。燒數十次,打數萬錘方能成型。

一個2公斤重的銅爐放進水中,銅爐能漂浮在水面上。

這對煅打者的水平就相當有講究了,打造漂爐所需的自然銅是十分昂貴的。

會澤街上有一位銅匠用了二十多年打出一個漂爐來,有過多少次失敗卻依然執着。

有人問:值嗎?

值!

藝術最美的光環一定是由時間來檢驗。

2008年6月,斑銅製作工藝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一躍成爲“國寶”。籠罩在這樣的光環下,斑銅的未來也許會發展得更好。

在會澤,才知道斑銅可分爲兩種,生斑和熟斑。生斑以自然銅爲元素。自然銅也是一味中藥材。先經火煅,然後醋淬,反覆九次後再研爲細末,主治跌摔傷。熟斑,只是爲彌補斑銅原料稀缺而通過冶煉熔鑄加工而成,使用材料爲電解銅等,工藝雖複雜,但原料不缺,產品較爲豐富,但價值上便遜色很多。

用優質生銅自然銅煅打出的器皿,晶瑩斑斕,所生成的“冰花”更是代表着一個銅匠在業內的地位和名氣。

在銅匠的經驗中永遠不知道生銅的內心世界,銅匠渴望相遇,也醉心於那種相遇,好的斑銅器皿便是生銅對銅匠知遇之恩的感念。

會澤銅匠街,曾經是燈火通明之地。到會澤的人一定要到銅匠街買一件斑銅器皿,它看上去真是叫你的心情陽光燦爛啊。

03

會澤因銅而生出繁華,現在,對於繁華的理解只有建築了。

會澤古城,那些明清時期的大街小巷,留有深深馬蹄印的青石板大街,讓人想到“天南銅都”的馬幫、驛站。

四合院青瓦木質古民居,古樸的會館、廟宇,又讓人想到當年商賈雲集的熱鬧。

據說會澤是中國第121座歷史文化名城,想必一定是會澤縣3000餘年銅業文化的歷史沉澱。

房屋是人們從出生到終老都要依附的物質載體,在雲南一些旅遊城市正是因爲還留存着大量的古建築羣,纔可以留下人們對舊記憶的留戀。

會澤古城,既讓古代文化保存於世,也亟待讓部分古代文化遺產產生利用價值。

由一座古城看一組建築、一羣建築,甚至可以看出一個城市形制的重要因素。社會進步的實現,有賴於從過去的和永恆不滅的知識中,尤其是從傳統的文化遺產裏體現出來的真理中汲取營養,古建築作爲過去的見證物,對其進行保護就是爲了今天和未來的進步與發展,意味着文明的延續,同樣意味着人類自身價值的遞進。

現在和未來是在過去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並且受到過去的影響。

古建築,有助於我們瞭解、認識我們今天的社會、歷史、政治、經濟、文化和日常,人類取得的一切成就,以及與我們息息相關的自然與環境變遷中,走到今天,是什麼銜接了我們的文明?

會澤古城裏那些會館、規模宏大的廟宇,其建築獨特,集規劃、風水、雕刻、繪畫、園林爲一體,融儒學、道教、佛學於一體,也可說是明清時期“古建築博物館”“儒、道、佛大成地”。

一座城市的發展過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她的整體文明發展進程。對“斑銅文化”的發揚光大,使來過會澤的人在得到藝術與文化享受的同時,漫步在會澤古城,去回憶曾經的熱鬧,曾經的前客去後客來的繁華。

古城是會澤歷史的一角,也許有當下游客的鄉愁在此。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