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我们“我一辈子都比不上这个男孩。”

五岁男孩简历逆天:背百首古诗,年读英文500本?

社会竞争压力带给了我们什么?

是成长催化剂?

“作为一个典型的‘复(旦)二代’,我要青出于蓝胜于蓝。”这是一名来自上海的五岁小男孩儿在自己的幼升小简历上写下的话。

父母均出身复旦大学,有着丰富的兴趣爱好,文史、艺术、数理、运动全面发展!

5岁已会唱百首古诗,英文年阅读量超过500本,已经通过实验了解了浮力、密度、磁力、重力、热胀冷缩等基本原理和多米诺骨牌效应……

这样的简历,可以说是妥妥地碾压了大部分本科大学生的同年龄经历。男孩让网友们直呼:“我一辈子都比不上这个男孩。”

“灵动自信、好奇敢拼、耐挫坚强、友善贴心!”

这八个关键词,让高情商高智商,坚强勇敢的男孩形象跃然纸上!

保持一定的阅读量,他拥有丰富的知识;

在父母的陪伴下旅行,他有着开阔的视野。

家长还亲自设计了课程,

不断增加课程难度帮助孩子提升。 “别人家的孩子,连小猪佩奇看的都是英文版。”

惊叹不已的同时,一定有人会质疑:这样的孩子真的有童年吗?让孩子学这么多不会压力过大吗?

在解答这些问题前,我们必须要了解的是,现实中的确有天赋过人的孩子,他们可能是真的对学习各种特长、知识颇感兴趣,所以我们的分析不能够一概而论。

但这样的孩子毕竟还是少数,大部分孩子从小被迫上各种特长班、辅导班,被迫做到“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被迫日复一日地倾听“别人家孩子”的故事,这一系列的“童年噩梦”是中国当下大部分年轻人对儿时“痛苦”回忆的真实写照。

那么,让孩子们做出如此“噩梦”的锅究竟应由谁来背呢?是父母,还是愈演愈烈的社会竞争所促成的越来越大的社会压力呢?

当下社会节奏快、优胜劣汰现象严重,从而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而这份竞争往往最先影响到的就是成年人,而成年人又往往会把自己在社会竞争中承受的压力进行“艺术加工”后加诸于自己的孩子身上,于是孩子们就间接成为了社会压力的波及者,这也就是我们常常谈及的一类行为:家长为了实现自己儿时未能实现的梦想而将孩子送去学各种各样的特长。

这种说法当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实现梦想”之说哪会有那么普遍呢?不过是大部分家长为自己给孩子施加社会压力的行为所造的借口罢了,但这种行为不得不令人们思考:这种做法真的能给孩子带来好处吗?

如果家长能够在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中始终做的像这个五岁男孩儿的家长目前所做到的这样——合理安排、劳逸结合、给予陪伴,那么能够成功培养出一个优秀人才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但大部分家长往往是做不到这些的:他们忙着自己的工作,把孩子扔到各种各样的补习班、特长班,陪伴孩子的时间很少,在能够陪伴孩子的时间里,却过度宠溺或者过度严厉。

在这种教育模式之下,除非孩子自身意志力坚定、自觉性强或是天赋异禀,其教育效果之差可以说是显而易见的。

正是因为当前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家长们才更应该注重教育方式的正确与否,家长不应该只看到眼前的“起跑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而给孩子过多的压力,而是应该将视线放远至未来,让孩子为了更长远的发展、能够更好的应付成年之后真正的社会压力而做好准备。

文|岳桐 牟怡洁  责编|闫曦丹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