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剎報恩寺乃蘇州璀璨之明珠。它位於蘇州古城之北人民路1918號,是蘇州最古老的一座佛寺,距今已有1700餘年歷史,爲中國著名的江南古剎之一。

  據梁簡文帝《吳郡浮海石象銘》稱,該寺始名通玄寺,建於三國吳赤烏十年(公元247年)至十三年(公元252年)。唐代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皇上玄宗詔命天下各大郡置寺,以年號爲寺名。蘇州地方官紳應詔,將通玄寺易名爲“開元寺”。北宋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端陽節,報恩寺迎請佛牙舍利,徽宗趙佶寫《佛牙舍利贊》一文,並賜寺號“萬歲”,寺遂易名“報恩萬歲寺”,南宋淳 五年(公元1245年),奉名爲“報恩萬歲賢首教寺”。

  報恩寺在歷史的長河中,興廢多次,飽經滄桑。從隋朝至清,多次因戰亂導致寺內刻經石壁和殿堂廢毀,還曾在遭雷擊起火,清咸豐、同治年間,寺內甚至一度被駐軍佔據和作彈藥倉庫。直到清朝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5年)天台宗敏曦高僧來主持寺院時,他的弟子們相繼募捐修理,收回被佔用的殿閣,把報恩寺稱作報恩講寺。進入民國八年,圍牆修葺,但牆內面積僅有60多畝。在牆外東西存有散殿四處,法螺寺,無隱寺,塔後還有二山門。在盛宣懷妻莊氏和李樸誠的資助下,重建大雄寶殿,到民國十三年(1924年)才竣工,十七年(1928年)又修復楠木觀音殿。日軍侵佔蘇州後,大雄寶殿被火燒燬,珍貴文物浮海石像,不知去向,殿前荒地成爲日寇屠殺俘虜和平民百姓的場所,屍骨成堆,慘不忍睹。當解放軍接管蘇城時,報恩寺由蘇州佛教組織接收管理。1963年,大雄寶殿因坍毀被拆除。1965年,蘇州市佛教協會和靈巖山寺出資將寶塔進行大修。“文革”中,報恩寺所有佛像都被砸毀,兩尊一米高的檀香木佛像被焚燒,一座蘇州最大的高一丈六的樟木接引佛,燒了三天才毀盡。這時,破敗不堪的報恩寺房屋,由蘇州園林局接管。1994年,政府落實宗教政策,將報恩寺歸還蘇州市佛教協會管理。2003年5月,經蘇州市政府批准作爲宗教活動場所局部開放。重修了七佛寶殿、藏經樓、楠木觀音殿等建築,重塑了佛像。

  報恩寺現存寺院規模宏大,佔地33.3畝,22200平方米。全寺分爲塔院、後院、觀音院、華藏世界、梅圃五大部分。牌坊、塔院、後院在一條中軸線上。寺前有一座四柱三歡門重檐石木結構牌坊,高11米,中間兩根石柱高近10米,每根重約8噸。坊頂飛檐翹角,檐下斗栱密集,結構精巧稱曰“網狀科”。上下額坊浮雕鳥獸花卉,線條渾樸流暢。牌坊正面中間上下穿枋長度達4米,寬2米,下沿雕刻大型雙龍戲珠圖案,生動逼真。正中鑲嵌匾額,“知恩報恩”四字由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題寫。山門上方懸掛的“蘇州北塔報恩寺”匾額由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一誠法師題寫。寺內包括以下建築:

  報恩寺塔,俗稱北寺塔,是我國現存最高大的磚木結構古塔。據地方誌乘載,南朝梁代中大通年間,通玄寺僧正慧曾募建寶塔十一層於寺中,後被焚燬。北宋元豐七年(1084年)重建,詩人蘇軾舍銅龜盛放舍利供奉塔中。建炎四年,金兵南侵,焚掠平江(蘇州),塔與寺同毀。現存之塔爲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行者金大圓主持募建的九級塔。明清幾度修葺,1965年至1967年又全面整修。報恩寺塔爲九級八面磚木結構,塔身由外壁、迴廊、內壁、塔心室組成。外壁挑出木構腰檐、平座、八面闢門。基座與臺基石雕精緻,覆以外廊,飛檐八出。塔心室等處的磚砌鬥八藻井等仿木構裝飾,複雜華麗,是研究宋代小木作的珍貴實例。塔高74米,塔基佔地900平方米,重檐覆宇,翼角翬飛,朱欄縈繞,金盤聳雲,峻拔雄奇爲吳中諸塔之冠。塔內迴廊設置木梯,可以層層登臨,憑欄俯瞰,古城內外街道屋宇和山水風光,盡收眼底。古人有詩讚曰:“巍然一塔逼雲寒,絕頂登臨眼界寬。淺談湖山歸杖底,參差樓閣出林端。“這是對高聳入雲的報恩寺塔的真實寫照。該塔現爲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塔的東側是一幢重檐歇山式殿宇,面闊五楹,飛檐四出。山牆中砌石柱,內柱皆用楠木,俗稱“楠木觀音殿”。現殿系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所建。殿內頂板有彩繪數十幅,繪有人物、花卉、鳥獸、山水等,畫工精細,色彩調和,內容豐富,形象生動,是蘇式彩繪的代表作。自明代保存至今,實屬罕見。殿正中供奉玉觀音聖像,其青石須彌座爲南宋原物。2003年7月15日,北塔報恩寺舉行楠木觀音殿玉觀音聖像開光法會,來自蘇州各寺廟的諸山長老參加了法會活動。

  華藏世界,位於寺內中部,乃一封閉空間,是一個寺中之園。石庫門朝南開,平面呈正方形,面積約一千平方米,系原該寺方丈昭三上人於民國十四年所建。門額正書“華藏世界”,背題“唯心淨土”,壁嵌方石六塊,鑿有“南無阿彌陀佛”六字。精舍八楹將此院落中分爲前後兩庭。整個院落以清靜幽雅見勝。

  七佛殿(簡稱前大殿),西闊七間,清康熙十年(1671年),住持一源募建,咸豐庚申之變後坍圯,光緒三十三年住持昭三複建。七佛殿屋脊高聳,正嵌“佛日增輝”,背鑲“法輪常轉”。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省和市佛教協會會長、靈巖山寺方丈明學法師題寫了“七佛寶殿”匾額。

  藏經閣(簡稱後大殿),是寺內主軸線最北端的一座建築,清康熙年間由住持一源募建。殿宇爲歇山式雙層樓閣。其底層闊九間進深六間;樓層闊七間進深四間。屋脊正書“風調雨順”,背書“國泰民安”。

  寺內還有一塊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張士誠記功碑》,位於塔北隅碑亭內。該碑亦名隆平造像碑,張吳王紀功畫像石刻,又稱報恩寺石堪造像,俗呼石家堂。碑高3.06米,寬1.46米,厚0.4米,青石質。內容爲元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割據江南的吳王張士誠由反元而降元,宴請元使伯顏的場面。殿宇崇麗,几案羅列,賓主面南而坐,甲士左右拱衛,共118人。此碑採用深浮雕手法,琢工精細,構圖嚴謹,建築佈局清楚,層次分明,人物面目清晰,姿態各異,衣褶流暢,是一件有歷史價值的元代石雕藝術上品。

  塔旁建寬敞明亮的茶室,庭前小院有湖石假山花臺,院中植紫微、繡球、銀杏等花木。在此品茗小憩,透過圖案各異的漏窗,雄偉古塔映入眼簾,蒼松翠竹隨風婆娑,堪爲寺中之佳景。寺東北隅的梅圃,面積5200餘平方米,平面略作凸字形,建築精巧,黃石假山,小飛虹似的漾碧橋,拱形的冷香橋,平板的踏雪橋,小慶嶺山坡上的小亭,山下的飛英堂,雨花池中日本種白色觀賞魚,名貴稀有的花木點綴其中,相映生輝,和諧地體現了古剎風貌,當你俯視水中巍峨塔影,另有一番情趣。

  報恩寺素有“吳中第一古剎”之稱,華嚴宗高僧代代相傳,如處薰、傳教、廣宣、德巖、法律、性月等,其中有些人還得到皇封加號,僧人們多才多藝。文人雅士把此地作爲探幽尋勝的場所,趙孟頫在此作畫題詩;高啓、楊基、沈周、張鳳翼等爲它吟詠;閻復、黃晉、宋濂、祝允明、王世貞等爲寺作記鐫碑。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三月二十七日,清高宗弘曆第三次南巡至蘇州,遊報恩寺,賜匾額楹聯。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三月,高宗第五次南巡至蘇州,“鑾輿至報恩寺前,士子跪獻詩冊,上命收進。“名寺賴名人添色,名人緣名寺增輝。

  蘇州報恩寺塔前的玉雕九龍壁,塔後的清靜大殿,塔周圍有翠綠林,仰塔形之秀麗,聽塔尖檐下古色古香的銅鈴叮噹之聲,令人有超脫塵俗,樂而忘返之感。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