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國慈善文化論壇20日在北京中華世紀壇舉行。

  此次論壇以“中國慈善文化的演變與傳承”爲主題,通過探討“中國慈善源遠流長,源在何處,流向何方?”“西方慈善洶湧而至,如何重建中國慈善的主體性?”等衆多議題,旨在爲公益行業面臨的諸多文化困境解疑答惑,助力公益行業行穩致遠。

  論壇分爲主旨演講、觀點評論、深度對話、業界述評等諸多環節,來自學界、業界及媒體的各位嘉賓同臺論道,並結合實際案例作出拓展和解讀,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共話中國慈善文化發展之路。

  論壇現場,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所長梁其姿以時間爲軸,講述了明末清初以來慈善組織所開拓的公共空間,以及當代慈善組織所面臨的挑戰;香港中文大學客座教授秦暉對西方慈善文化的歷史脈絡進行了詳細梳理。佛教慈濟基金會人文志業發展處主任何日生對兩位學者的演講進行了點評。

  敦和基金會執行理事長兼祕書長陳越光表示,公益界總是面對需要解決的社會問題,而發現問題的眼光、解決問題的方向、能力和勇氣需要文化作爲內在支撐,也需要梳理歷史,明晰理論,創新方法。

  “作爲實務者,慈善文化在機構內部,最重要的是構建機構文化,是提供團隊成員動機。”北京三一基金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祕書長李勁認爲,公益的基本精神包括志願精神和服務於公共目的兩方面;折射到公益機構就是平等精神,是公私分開,是公共利益優於個人利益。

  北京修遠經濟與社會研究基金會理事長、《文化縱橫》雜誌社社長楊平表示,西湖大學的成立,爲教育的多樣化發展提供了新的可能。基金會辦大學,吸納社會資本進入公益屬性的基金會,避免了資本直接舉辦大學的資本營利性衝動,爲大學按自身規律發展設置了安全閥。

  中國慈善聯合會副會長兼祕書長劉福清表示,中國要發展,實現脫貧攻堅等,慈善可以發揮很大作用,同時也對慈善組織提出了高標準要求。做慈善事業需要情懷和境界,要加強慈善組織的文化建設、人的素質培養,也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才投入到慈善事業中來。

  中國慈善文化論壇於2016年首次舉辦,迄今爲第三屆。該論壇由中國慈善聯合會和敦和基金會聯合主辦,旨在探索建立以中國本土文化爲內核,以中國慈善實踐爲根基,適用於現代中國的慈善文化體系。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