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圍美股一片坍塌,原油低下高昂的頭顱,比特幣驚聞崩盤之聲,全球經濟風雨飄搖,咱大A股市場藉由政策之力,仍然在此苟延殘喘,相比之下,或許也該知足了。

意料之中的大幅低開,隨後震盪走高,最終各大指數微微收紅,滬指險守2650,但盤面乍一看卻是道不清說不明的散亂。

恆立實業如期回落,市北高新、光洋股份首次開板,前期的殼資源以及創投板塊出現巨震,出來混終究是要還的,熱潮過後雖不是一地雞毛,但所剩無幾的殘羹冷炙就留給那些個迷知散民吧。

失去了前期券商、殼資源、以及創投這三架馬車的動力,場內的活躍遊資需要繼續借道前行,只是茫茫股海卻不知那條船最紮實。沒有了落腳點,自然是抱頭鼠竄,各自爲營。

物流、醫藥、通信等這些個早已被遺忘的篇章再一次的被翻了出來,只是那些急躁的資金能夠在此停留多久依舊未知,也許會像前天的雄安、昨天上海一樣曇花一現,也許會浪打兩日......

題材接力的真空期最是迷茫之時,若沒有主流熱點,都是遊擊式的突擊,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則急功近利的散民必然是來回被掃,倒不如修整以待,等他日天朗氣清之時再揚帆出海大殺四方。

這幾天市場目光的聚焦點都停留在那些連板妖股之上,但鮮有關心跌停板之聲的消息,今天就來說說一個跌停板的故事。

博天環境,去年年初上市的一家環保企業,公司基本面還算不錯,在當前整體經濟環境低迷的背景下,經營業績還能夠保持穩定增長。

前三季度營收同比增長92%,淨利同比增長15.97%。很顯然,資金都鋪在了運營上,這是成長性企業的常態,但具體財務有沒有造假就不得而知了。反正軍工、環保等此類過於依賴政府補貼的行業,是從來都不會去考慮配置的,只因爲財務造假、炸雷的企業太多了。

今年受大市影響,股價從最高53元跌到了11.5元,成功實現了腰斬之後再腰斬。究其原因還是股權質押危機所導致的,大股東補倉之後再補倉......

好不容易熬到了地方國資馳援,第一個5000萬資金迅速到賬,第二個5000萬也正在路上,股價應聲而起,一個月時間漲了50%,並一連走出七連陽。所謂峯迴路轉否極泰來,一切看似美好,奈何碰上了豬一樣的隊友。

週一晚間,第二大、第三大、第四大股東集體公佈減持計劃,準備從市場中套現20億,也就是清倉式減持,結果開盤後股價一字板跌停......經歷了寒冬迎來了春天,剛開了花還沒結果就想直接摘掉,心急了點兒。

隨後便是立即收到了上交所的問詢函,要求對紓困資金用途作出明確解釋,並對具體減持計劃作出詳細回答......這意思很顯然,就是不想讓你減持,特別是這個時候在二級市場上減持。

無奈之下,三大股東再次公告近半年內不會在二級市場上減持,也就是說賊心不死,還想通過大宗市場進行減持。結果上交所死咬不放,竟敢頂風作案,繼續連發問詢函,最終胳膊擰不過大腿,只能妥協,盤後公告承諾將在半年之內不去進行任何減持......

看了下這三大股東都是投資公司,上市前參投,今年二月解禁,但始終未有減持動作。在商言商客觀而言,作爲投資公司本就是以利爲主,現在減持本身也是合規合法的,這些也都沒錯,錯就錯在了政治覺悟太低......

現在國家出手政策紓困解決危機,此時卻想要擼羊毛,喫相太過於難看。當然,也並不相信作爲投資公司這一點兒政治導向都看不到,那麼只存在兩種可能:

一是三家公司自身流動資金出現了問題亟待解決,但三家不相干的公司同時出現這種問題的可能性似乎不大;二是上市公司本身存在的危機要大於外界所看到的,參投企業對上市公司未來沒信心,急於丟掉這顆可能會爆掉的地雷。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