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楊元慶:未來IT的機會肯定在To B業務上

中國經濟在機遇與挑戰中走過坎坷而又平穩的一年。在2018年行將結束時,民營經濟走到了“聚光燈”下,成爲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年中,“民營經濟退場論”甚囂塵上,年尾,一場座談會廓清了對民企的思想迷霧。

11月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民企座談會上說,我國的民營經濟只能壯大、不能弱化,不僅不能“離場”,而且要走向更廣闊的舞臺。隨後,各部門和各地政府聲勢浩大馳援民企,資金與政策並行,民營企業在艱難的環境中迎來希望。今年是改革開放40年,正如所言,40年中國經濟面貌翻天覆地變化的同時,也是民營經濟波瀾壯闊的發展史。

除了民營經濟,2018年房價快速上漲勢頭繼續被遏制,金融保持穩定,去槓桿進一步推進,傳統經濟和新經濟依然展現出巨大的潛能。2018年即將結束,2019年倏忽而來,明年民營經濟如何發展,中國經濟又將走向何方?

新京報經濟新聞部一如既往推出年度鉅獻《看2019.新聲》,邀請國內頂尖級經濟學家、企業家和官員,共話民營企業,問道中國經濟。

受訪者供圖

精彩看點:

1、當下全球科技領域的發展和變革速度遠快於過去,現在要靠技術和創新取勝。

2、如果說信息化或數字化時代是由歐美主導,中國更多是在追趕的話,那麼在智能化時代,中國大有機會成爲引領者。

3、2019年,人工智能與各行各業的深度融合將會加速,而且有望培育出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的人工智能企業和產業。

4、隨着行業智能的發展,To B業務的增長潛力未來更是值得期待的,未來IT的機會肯定在To B上,不僅市場更大,盈利性也更好。

作爲一家筆記本電腦起家的企業,聯想多年來總是被貼上PC標籤,在市場趨於飽和之下,聯想正在轉向。在聯想看來, To B業務的增長潛力未來更是值得期待的,不僅市場更大,盈利性也更好,這也會是未來聯想的一個發展重心。

聯想的出海夢始於2000年,18年後聯想的海外業務營收佔比超過七成。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稱,未來,民營企業要想做大做強,還必須更加積極地走出去,跟全球領先的跨國高手過招。

當下全球科技領域的發展和變革速度遠快於過去,全球的技術競爭程度加劇,中國企業面臨的是與全球最優秀的科技企業的競爭,過去許多企業走出去,可以憑藉低價策略取勝,但是現在不行了,現在要靠技術和創新取勝。

“當下的我們更應該踐行企業家精神,不能僅僅想着抄捷徑、炒概念、掙快錢,而是要有實業報國的情懷,要有打造‘百年老店’的工匠精神,要有用技術、產品和服務造福人類的抱負,推動傳統企業向智能化企業的轉型升級。”

談民營經濟:民營企業做大做強,要積極“走出去”

新京報:你怎麼評價中央近日給民營經濟發展開出的一系列藥方?

楊元慶:中央對於民營經濟的支持,讓民營企業家羣體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與保護,改善了營商環境,鼓勵了企業家創業創新,讓我們感到十分欣喜和備受鼓舞。

新京報:民營經濟要做大做強,你認爲下一步應該怎麼走?

楊元慶:未來,我們的民營企業要想做大做強,還必須更加積極地走出去,跟全球領先的跨國高手過招。不過,當前走出去也面臨不少挑戰。當下全球科技領域的發展和變革速度遠快於過去,全球的技術競爭程度加劇,我們面臨的是與全球最優秀的科技企業的競爭,過去許多企業走出去,可以憑藉低價策略取勝,但是現在不行了,現在要靠技術和創新取勝。

實際上,過去很多企業走出去,只是把產品銷售到了全球。變成一家“全球銷售”的公司不難,但變成一家真正“全球化經營”的公司卻不容易。我認爲,真正全球化的品牌和企業,不能僅僅滿足於把我們低成本製造的產品賣到海外去,而是應該有更高的志向,更大的勇氣,在國際市場上打響自己的品牌。有自己的創造和創新,有自己的知識產權。從研發、生產製造、銷售、營銷、服務各個環節都得打通,都得高效;同時,信譽得好,企業得靠得住。除了產品/服務有一說一,有十說十,更重要的是,對客戶,對員工,對投資人,對整個社會都要承擔起應有的責任。

對於中國民營企業來說,打造核心競爭力的過程一定是痛苦的,但卻是通向全球品牌的必經之路。只有那些擁有開放心態,紮紮實實地加強在產品、業務模式、信譽、文化,尤其是創新上的競爭力的企業,纔有可能成長爲受人尊敬的、具備全球競爭力的國際品牌。

談人工智能:目前人工智能有一些泡沫

新京報:人工智能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具有溢出帶動性很強的“頭雁”效應。但是,人工智能在與產業融合方面落地並不快,通過你的實踐,你認爲主要存在哪些問題?

楊元慶:主要存在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我國智能產業基礎相對薄弱,缺乏龍頭企業。行業智能是對企業價值鏈的所有環節進行全面的智能化變革,但我國企業的相關產品在技術成熟度、覆蓋領域、服務能力等方面都與國外產品存在着一定差距,缺乏具備行業引領性的領軍企業。

二是,我國企業數字化、網絡化水平總體偏低,制約行業智能發展。行業智能化發展的基礎是數字化和網絡化。當前,我國企業在設備數字化、網絡化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較大,比如只有五分之一的中國企業使用雲計算數據存儲和處理技術,而美國的這一比例高達五分之三。

三是,我國行業智能的研究與運用尚處於起步階段。人工智能是跨學科融合的產物,涉及大數據智能、人機混合智能、自主協同與決策等基礎理論,而行業智能,則更是人工智能和行業專門知識相結合的產物。目前我國對人工智能的基礎研究尚處於佈局階段。

新京報:應該如何解決上述問題?

楊元慶:第一,加強基礎研究,提升創新能力,突破核心技術。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目前已經增設了人工智能專項,建議進一步設立細化的“行業智能”專項。支持有條件的高校設立人工智能學科,完善相關專業設置,針對行業智能化人才短缺的局面,加大人才培養力度。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之間開展聯合攻關,開展基礎和共性關鍵技術研發。

第二,大力培育行業智能的領軍企業,在重點行業推動應用示範。對標國際行業智能化領軍企業,制訂我國行業智能化領軍企業培育方案,既包括關鍵基礎設備的提供商,也包括整體系統解決方案的提供商。

第三,建立國家行業智能化應用服務平臺,支持中小企業智能化改造。

新京報:在人工智能領域,中美兩國之間的差距有多大,中國如何才能真正實現彎道超車?

楊元慶:如果說信息化或數字化時代是由歐美主導,中國更多是在追趕的話,那麼在智能化時代,中國大有機會成爲引領者。大家知道,推動智能化需要三個關鍵要素:數據,計算力和算法。

首先,我們有着巨大的數據優勢。中國有全球最大的互聯網用戶羣體,每年光個人電腦和智能手機等傳統智能終端的銷量就超過5億,穩居全球第一;根據工信部的預測,到2020年,中國產生的數據量將達到8 ZB,佔到全球數據總量的1/5。我們也有着顯著的計算力優勢。11月初剛剛公佈的全球超級計算機TOP 500最新榜單,中國超算上榜總數第一,有227套。

事實上,在信息化、數字化時代,企業的信息化都是由像IBM、微軟、Oracle、SAP等歐美企業引領。而在行業智能化整體解決方案方面,卻可以說是方興未艾,羣雄逐鹿,格局未定,中國企業大有機會。

新京報:人工智能目前處於什麼樣的階段,是否存在泡沫?

楊元慶:其實人工智能發展到今天是 62 年,基本上是三次興起於兩個冬天,我們現在是處在第三次興起的時候。當然去年比今年還要熱,今年大家有點冷靜了。

我覺得泡沫這個詞是中性詞不是貶義詞,它代表一種新的經濟形態的出現,泡沫在往上吹的過程當中魚龍混雜,但是一旦破了以後,剩下的幾個企業就是代表了新的經濟形態下合適的商業模式。

今天人工智能有沒有泡沫,我個人觀點還是覺得有泡沫的,尤其是一些公司估值很高,找不到支撐點。所以,總結起來說,泡沫是有的,但是泡沫這個詞是中性詞,會有一些公司遇到一些麻煩,但是在泡沫破裂之後存活下來的公司,真的是百裏挑一的,可能會做得非常成功。

談商用市場:未來IT的機會肯定在To B上

新京報:今年以來,包括騰訊在內,很多互聯網公司都在講To B市場,你怎麼看To B市場與To C市場的前景?聯想的優勢在哪裏?

楊元慶:實際上,To B和To C兩個業務都是非常大的市場,如果僅就終端設備來看,To C的市場規模更大一些,但To B同樣也是規模非常大的市場,尤其是在基礎架構、數據中心業務方面的增長更加快速。隨着行業智能的發展,To B業務的增長潛力未來更是值得期待的,未來IT的機會肯定在To B上,不僅市場更大,盈利性也更好。

但是To B業務要建立起長期的客戶基礎,建立起品牌形象,建立起品牌的信譽,不是一日之功,必須要長期努力才能做到。聯想的業務覆蓋了智能化變革所需要的三大關鍵要素:數據、計算力和算法,可以說,我們在這方面是具有一定優勢的。

新京報:今年以來,商用市場開始受到廣泛關注,你怎麼看商用IoT的發展前景?在這個領域,聯想是如何佈局的?

楊元慶:隨着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雲計算/邊緣計算的發展,未來我們所生活的社會萬物智能,萬物互聯。除了我們熟知的個人電腦、手機、音箱這樣的天生智能的產品,未來人工智能對於行業的影響會更大,越來越多的商用IoT將開發出來並實現聯網,成爲整個智能物聯網的一部分。

對於聯想來說,我們將打造一種全新的業務模式,來催生更多的商用IoT。未來,在不同的使用場景下,比如智慧家庭、智能出行、智能製造等,聯想都可以通過讓各類不同的設備嵌入專門的芯片和模組,提供相應的協議或SDK包,變身爲SIoT智能物聯網設備,並和後臺雲計算能力相結合,從而整合成爲行業解決方案。

新京報:聯想在智能製造方面進行了哪些探索和嘗試?

楊元慶:智能製造不僅僅是“製造”環節的智能化,而是把研發、生產、供應、銷售、服務的企業製造全鏈條都串連起來的全面的智能化,是按照客戶的需求設計開發、採購部件、組織生產、精準營銷,並提供個性化的服務的全流程的智能化。

目前我們已經在運用智能化對產品開發、供應鏈管理、生產製造、市場營銷和售後服務等價值鏈環節進行變革。舉例來說,在產品設計與迭代方面,通過客服中心或者社交媒體等各種各樣的渠道來蒐集用戶的反饋意見,結合設備使用數據進行分析,來決定下一代產品如何定義和改進。產品設計開發完了以後,又通過模擬測試,提前發現誤差,降低研發風險、提高研發效率。

同時,還可以充分運用歷史銷售數據、市場上對我們每款產品的反饋意見,以及店面出貨情況、上下游廠商變化情況等等,再加上對人類專家判斷方法的學習和優化,就能更加準確地預測未來一個季度、一個月的需求,更好地實現供需平衡。

同題問答:

1、2018年讓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個經濟事件是什麼?

楊元慶:最讓我印象深刻且無比振奮的是今年以來,中央對於民營經濟的支持。特別是最近,大家可以看到從中央最高決策層到各大部委、地方政府,紛紛發出了支持民營企業的最強音,相關政策措施也在不斷落地,涉及融資支持、減稅降費、放開准入、產權保護、公平競爭等諸多方面。

中央的政策讓民營企業家羣體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與保護,改善了營商環境,鼓勵了企業家創業創新,讓我們感到十分欣喜和備受鼓舞。

2、2019年最看好哪項新科技?

楊元慶: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邊緣計算等爲代表的新技術,正在引發第四次工業革命,推動我們進入一個智能化變革新時代。

3、你認爲2018年中國經濟最大的亮點是什麼?2019年是否會延續?

楊元慶:2018年最大的經濟亮點,我認爲是國家對於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人工智能與各行各業的融合也在加速。

國家對人工智能產業的高度重視,意味着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高峯期將更快地到來。2019年,人工智能與各行各業的深度融合將會加速,而且有望培育出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的人工智能企業和產業。

新京報記者 馬婧 編輯 徐超 校對 吳興發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