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贞节牌坊。 视觉中国

张红萍

中国自夏商周建立男权社会以来,随着朝代的推移,妇女的生活越来越受限制。商代妇女还能在一定范围内参与公共生活,周代妇女虽然完全被摒弃在社会生活之外,但由于母系氏族社会遗风尚存,妇女的生活还有一定的自由。到了中央集权皇权专制的汉代,专制集权统治者企图将民众的生活在方方面面统一和管理起来,这就产生了为统治集团服务的汉儒董仲舒的三纲理论。

夫为妻纲:

架在女性脖子上的枷锁

三纲理论撕去了君臣、父子、夫妇三种关系温情脉脉的面纱,将这三种关系规定为天地之别的服从关系,而且将这种服从关系赋予天的意志,所谓: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这就使家庭中的父子与夫妇关系变成了只讲服从不讲对错的君臣关系,使夫妇关系变得更加不平等。

在我们的想象中,大儒都是大思想家和大学者,他们创建的理论一定是公正而有说服力的,但事实上汉儒董仲舒的“三纲”说偏偏就是只注重等级、尊卑、男权的不平等人伦关系。先秦时的儒家还讲夫和妻柔,夫妇有义,到了汉代的董仲舒借阴阳天地、天人感应说规定:“丈夫虽贱皆为阳,妇人虽贵皆为阴”,而阳尊阴卑,所以男尊女卑。

在董仲舒的男女观念里,男女两性的出身、修为不管怎样,只要生为男就天生比女人尊贵,生为女就天生比男人卑贱,即使是皇帝的女儿也遵循这一性别原则。董仲舒有本书叫《春秋繁露》,在这本书中他说:“妻受命于夫。”他还说:“妻不奉夫之命,则绝。”这种赤裸裸的夫妇关系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统治与被统治的夫妇关系。

这种有利于统治者与男权的“夫为妻纲”在董仲舒生活的西汉还只是他一厢情愿的“私言”,但到了东汉特别是以后的朝代就成了架在女性脖子上的枷锁。

汉代女性较之先秦女性的自由已大大下降,但较之后代的女性,相对还是比较自由的,“非礼”行为也广泛存在。最突出的表现是汉代母后干政、执政之事屡屡出现。西汉前期吕后专政,刘邦死后,大权落在吕后手中,她大封吕家诸亲,使惠帝难以治国。西汉后期,成帝母王皇后也干预政事,任用王氏兄弟掌权。哀帝时祖母傅太后也常常干政。

东汉时期皇太后干政更多,《后汉书·皇后纪序》说:“东京皇统屡绝,权归女主,外立者四帝,临朝者六后。”外立四帝指安帝、质帝、恒帝、灵帝,临朝六后指章帝窦后、和帝邓后、安帝阎后、顺帝梁后、恒帝窦后、灵帝何后。皇后干政与汉代盛行孝道有关,汉代强调孝敬,母亲在家庭中很有权威,典型的例子是《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母,母亲对儿女的事情有决定权。

《列女传》:

委婉的女性礼教思想

汉代自武帝之后独尊儒术,那些辅佐帝王的儒士看着汉代朝政不断的被皇后外戚专权,出于对王权道统帝制的效忠,西汉和东汉有许多儒士,不断的著文谴责皇后及外戚专权,女性礼教开始倡导。

女性礼教的倡导是儒家地位提高与儒学昌盛的必然结果,致力于女性礼教最力者是西汉后期刘家子嗣刘向,他写作了中国第一部女教书《列女传》。他写这部女教书的目的是戒天子,警嫔妃,教导天下女子怎样做三从四德的人。

刘向的《列女传》从《诗》《书》中选择了104个故事,写了89个正面女性,15个反面女性。这些故事告诉女性:为女要尽孝;为妇要帮助丈夫成就功业、贞洁、从一而终、不妒;为母要教化子女、教导妇道、老则从子;要女性贞节、尽责、牺牲、守妇道是《列女传》传播的女性礼教。书中15个反面人物的故事则是宣言“女祸论”。

后代的《烈女传》宣扬的都是贞女烈妇的故事,刘向的《列女传》比后世的《烈女传》要宽泛许多,这其中还有能力水平超越男子的女子救国、救家、救父的故事。但这本书起到的作用最终是束缚女性思想,将女性角色定位于服务男性家族利益。因此刘向《列女传》的女性礼教思想是委婉的,以后的女教书就越来越教导女性卑贱、顺从和贞烈了。

《女诫》:

对中国女子危害最深

现身说法让女人乖乖受男人统治、奴役,教导女人卑微、服从、顺从的是东汉女圣人班昭,她的女教书《女诫》对后世女性的影响超过所有女教书。

刘向的《列女传》并没有教导女性卑躬屈膝,甚至《列女传》中的许多女子还相当刚烈、优秀,品行才能超越男子。但班昭的《女诫》却是赤裸裸让女人跪着做人,真正是长男子之气焰,灭女子之精神。

由她哥哥班固整理注解的《白虎通》则将汉代的女性礼教法典化,这兄妹俩是真正继承董仲舒衣钵的女教传人。所以说站在男权一边的不仅有男人更有女人,像班昭这种女性自认为她有责任对女性进行顺服的女德教育。

班昭的女德女教内容是:女人要卑弱,要忍辱含垢、常若畏惧;她说男人要学会统治女人,否则男人的威仪怎么来;她说“男以强为贵,女以弱为美”,女人要柔、弱、顺,要三从四德;她说男人可以再娶老婆,女人绝不可以再嫁男人,因为“夫者天也”,“天固不可逃,夫固不可离也”;她说对公婆要“曲从”“从令”“顺命”,对小叔子小姑子要委曲求全。

她的思想总括起来就是:男尊女卑、夫为妻纲、三从四德。《女诫》对后世的影响超过所有女教书,对中国女子危害最深的正是这个女圣人,她的女德女教甚至影响到今日我们的女性,现在女德班所教授女性的女德正是班昭《女诫》宣言的内容,英魂不散。

表贞女:

宗族家庭荣誉的事情

在汉代,捍卫帝王利益的儒士们要教导女人贞节、顺从、三从四德,统治者也开始了“表贞节”的先例,史载真正开始实施“表贞女”的活动是在汉宣帝神爵四年(公元前58年),“诏赐贞妇顺妇帛”。

到了东汉,汉安帝不止一次表彰贞节妇女,不但赏赐布帛粮米,还“甄表门闾,旌显厥行”。“甄表门闾”的坏处就是妇女的贞节不再是妇女本人的事情,而成了宗族家庭荣誉的事情。尽管“表贞女”开始于汉代,但汉四百多年,后世记载的贞烈女子也只有42位,比起明清要少的多。

有汉四百年,虽然贞节观念不断强化,东汉时期班固、班昭又积极倡导贞节观念,虽然东汉时比西汉贞节烈妇多了起来,人们对贞节从不重视到重视,但整体而言,汉代贞节观念比后代还是比较淡薄,是贞节的首倡期,汉代夫死再嫁的事也比较普遍,蔡文姬、卓文君就是典型的例子。

汉代礼教比之先秦更加系统化、法规化,妇顺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也是汉代的主流思想。但汉代的女性礼教只是在上层妇女中广泛传播,到了东汉末年这种思想虽然开始向下层传播,但影响还非常有限,所以汉代女性比起后代女性相对还是自由的。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