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死亡禁區變和平淨土!在這裏,他們用腳步丈量着生與死的距離

11月16日,中越邊境雲南段已掃雷場移交儀式在麻栗坡縣猛硐瑤族鄉進行。這標誌着,中越邊境雲南段遺留雷場掃除任務全部完成。

南部戰區陸軍副司令員張海青:“今天的移交儀式,標誌着雲南方向掃雷戰鬥勝利結束。經過此次掃雷,中越邊境的雷患問題得到徹底解決,開創了中越邊防管控穩定和邊疆建設發展新的里程碑!”

南部戰區、省政府、南部戰區陸軍、省軍區、文山州、紅河州、文山軍分區、蒙自軍分區、31640等部隊以及富寧縣、麻栗坡縣、馬關縣代表、掃雷大隊官兵、猛硐鄉政府及部分羣衆代表參加了移交儀式。

手拉手徒步檢驗掃雷成果

儀式上,掃雷部隊的官兵們手牽手唱着軍歌走過雷場,用行動告訴老百姓們,這裏安全了!

一回回勇闖雷場

一次次出生入死

在同“死神”打交道1000多個日日夜夜後

一羣最可愛的人

用實際行動實現了對祖國的承諾!

看到這一幕,現場羣衆無不感慨萬千。猛硐鄉長地村的盤金良,對掃雷工作感觸頗深。當年他家的草果地就在這片雷區,1993年他到地裏幹農活的時候不幸踩中地雷,失去了右腳。爲了生活,失去一條腿的他繼續到地裏幹活,不幸的事再次降臨,2016年,他的左腳又踩到了地雷上,從此他便失去了勞動能力,他也不再讓自己的子女踏入這片耕地,如今他又看到了希望。

(麻栗坡縣猛硐鄉長地村村民盤金良)

麻栗坡縣猛硐鄉長地村村民盤金良:“感謝這些掃雷官兵,冒着生命危險來幫我們清除我們地裏的地雷,從此我們又可以恢復生產了。”

猛硐鄉壩子村委會黨總支書記李國發:“邊境有地雷,我村裏已經傷了46個人,大牲畜是36條,小牲畜那些不算,是危害比較大的。 解放軍已經走過了,我們就放心了,我們不會怕。以前也排過,部隊走過我們老百姓就種沙樹、茶葉和草果,我們是放心的!”

移交儀式上,掃雷部隊與文山州、紅河州簽訂了已掃雷場驗收移交文書,種下象徵安全與和平的紀念樹。而這也意味着,中越邊境雲南段掃雷工作圓滿結束。

雲南掃雷大隊大隊長陳安遊:“通過3年的掃雷任務,現在終於可以放心把安全的土地交回到邊境各族羣衆的手中。讓這些土地重新發揮它的效益,履行好脫貧攻堅任務,讓羣衆早日脫貧。”

雲南掃雷大隊四隊二分隊分隊長曾東平:“作爲一個軍人,能夠上雷場、上戰場,爲邊境老百姓掃除雷患,任務是非常光榮的,而且非常有價值、有意義。作爲一個軍人,我們不上誰上。”

三年排除19.82萬枚雷患

根據國務院、 中央軍委的命令, 2015年7月,從原13、14集團軍、西藏軍區、雲南省軍區抽組工兵骨幹400餘人,組成掃雷部隊,在經過3個多月的掃雷臨戰訓練後,於2015年11月展開了中越邊境雲南段掃雷行動。中越邊境雲南段有113塊雷區,面積約81.7平方公里,斷續分佈在西至紅河州綠春縣的阿松轟東,東至雲南與廣西交界處隆裏的邊境一線,跨越文山、紅河2個州的6個邊境縣、31個鄉鎮、35個村委會、183個村小組。

中越邊境雲南段第三次大面積掃雷作戰行動的任務雷場有113塊,總面積81.7平方公里。此次掃雷,部隊按照“區分層次、突出重點、以掃爲主、掃封結合”的原則,對57.6平方公里的雷區進行徹底排除,並協助地方黨委政府對24.1平方公里的雷區實施永久封圍。

三年來,掃雷部隊共出動兵力9萬餘人次,掃除雷區90塊,面積約57.6平方公里,搜排地雷及各類爆炸物19.82萬枚。23塊雷區全部封圍,雷場封圍總面積24.13平方公里。

也許有的網友會質疑:科技這麼發達,解放軍爲何還在人工排雷?

中越邊境掃雷作業,是在亞熱帶山嶽叢林地帶進行,自然條件差、作業難度大、危險係數高。不少網友表示很心疼我們的掃雷兵,也很敬佩他們保家衛國的情懷。但也有網友提出質疑,在科技不斷發展的今天,我們爲何還要用人工去排雷?

那麼,中越邊境掃雷爲何不用機器人?爲何要讓戰士近距離接觸地雷呢?

其實,這並非是對生命的漠視或是我國的掃雷裝備不先進,更不是我們不愛惜戰友的生命。

真正的答案讓人淚奔……

原因一:地形複雜,有些地方根本沒有路

中越邊境掃雷作業,是在亞熱帶山嶽叢林地帶進行。

這裏山高坡陡林密,很多地方地勢險峻,有的地方腳下就是陡峭的崖壁,有的地方根本沒有路,機械化的排雷裝備在很多地方根本派不上用場,堪稱靈活的掃雷機器人也在這些陡坡和密林前寸步難行。

雷場地勢陡峭。

官兵們在狹窄陡峭的通道上搬運作業裝備。

雷場地形複雜,有時掃雷官兵需要拽着繩子等東西保持平衡。

在怪石林立的雷場,勇士們身着厚重的防護裝具進行人工搜排作業。

原因二:這種混合型雷場幾乎是世界上最複雜的雷場

據瞭解,埋設在中越邊境上的地雷不僅有中式、越式地雷,因中越邊境自衛還擊作戰中蘇聯和美國的介入,蘇式、美式地雷也不少見。地雷種類更是有防坦克雷、防步兵雷、松發雷、絆發雷、跳雷、詭計雷等至少數十種。

同時,時間的洗禮也是妨礙排雷工作的主要難題。從戰爭結束至今的幾十年裏,高溫和地表水沖刷已嚴重腐蝕地雷和爆炸物。一場暴雨和洪水過後,地雷和爆炸物的位置有可能發生了改變,或裸露路邊,或深埋土壤,或藏在石縫,或隱於小溪,讓掃雷士兵防不勝防。

這種密度大、類型多、變化大的混合型雷場最讓排雷士兵頭疼,幾乎是全世界最複雜的雷場。

在掃雷行動中,掃雷兵將根據不同的地形條件和雷場情況,採取人工搜排、火箭彈爆破掃雷、掃雷彈爆破排雷、縱火毀雷、機械掃雷和機器人排雷等方法,並非只是用探雷針、探雷器。

雖然掃雷機器人等設備的加入能降低掃雷兵的危險,但這仍然是一個危險的任務。在現有的技術水平下,掃雷機器人、機械化掃雷、爆破排雷等方式都很難確保百分百清排徹底,無法解決深埋在土裏的地雷,一些犄角旮旯很可能會被漏掉,稍有不慎就可能發生危險。

從世界範圍內,包括美軍在內的發達國家軍隊,在掃雷排爆時應付如此複雜的情況,也只能更多地依賴人工搜排的辦法。軍迷們熟知的電影《拆彈部隊》裏,就有大量美軍人工清排爆炸物的鏡頭。

我們當然知道採用別的方式可以很大程度減少人員傷亡的可能性。但中越邊境排雷的特殊性,卻讓我們的掃雷兵們必須挺身而出。因爲——

我們要確保我們的國土上,沒有一寸土地遺留有地雷,必須“百分之百”安全。

我們要確保移交給百姓的土地上,不能有一絲一毫的潛在危險,必須“百分之百”安全。

我們要確保中國軍人承擔的使命裏,不能打一丁點兒折扣,必須“百分之百”完成。

爲了這些“百分之百”,中國掃雷兵選擇了讓一些網友難以理解的方式,把危險留給了自己。

這是一組歷次邊境掃雷行動的老照片

戰爭中的犧牲

是爲了捍衛國家主權和尊嚴

值得後人尊重緬懷

和平年代的犧牲

是爲了掃除戰爭陰霾

更需要勇氣和膽識

沒有人願意犧牲

但是——

爲了國土之上不再有“地雷村”

爲了子孫後代能無憂無慮奔跑

有這麼一羣人

義無反顧走進雷場

死神周旋

卻從容不迫

出生入死

仍面帶微笑

銘記!

向英雄——

敬禮!

歷次大掃雷回顧

第一次大掃雷於1992年4月至1994年9月進行,雲南省軍區投入626名官兵成立了6個排雷隊和2個保障隊,成功清掃了102.8平方公里的雷區,封圍雷區159.46平方公里。

第二次大掃雷於1997年10月開始進行,由雲南省軍區510名掃雷官兵組成了5個排雷隊完成作業,掃雷面積109.67平方公里,永久性封圍雷區59.16平方公里。

中越邊境勘界保障掃雷於2001年9月至2008年10月進行,雲南省軍區共投入300餘名官兵成立了5個工程保障隊,排除了169個界碑點、157條立碑通道,約3.4243平方公里的雷區。

第三次排雷行動於2015年11月正式展開,2018年11月16日,中越邊境雲南段已掃雷場移交儀式在麻栗坡縣猛硐瑤族鄉進行。這標誌着,中越邊境雲南段遺留雷場掃除任務全部完成。

雲報客戶端綜合

責編:趙婷婷 蔡飛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